銅川:「花甲之年」重煥光彩

“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已成歷史 銅川:“花甲之年”重煥光彩

铜川:“花甲之年”重焕光彩

工作人員在位於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原黨村“草莓星球”的溫室內查看草莓的生長情況。

記者 李一博 攝

60年前,剛剛建市的陝西省銅川市是一座以奉獻為幸福的資源型城市。當年,煤炭、水泥和電解鋁這“一黑二白”產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和所有資源型城市的命運類似,銅川堅持“先生產、後生活”的方式下,一度犧牲環境保護,淪為在“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現在的銅川,是一座在轉型中不斷髮展變遷、孕育幸福的城市。抓住被確定為“全國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等重大政策機遇,銅川通過產業轉型強基礎,通過文化立城營造崇德向善氛圍。昔日“渭北高原黑腰帶上的明珠”,正在它的花甲之年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除塵插綠”打響“藍天保衛戰”

銅川古稱“同官”,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它古老:瀰漫過春秋戰國的硝煙,留下過大唐帝國的避暑行宮、玄奘大師的弘法道場,也見證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記憶;它年輕:英姿勃發、俊朗勇毅。

然而受計劃經濟時期“重生產、輕生活”等發展理念的影響,“挖煤賣資源、採石燒水泥”是銅川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常態模式。直到二十世紀90年代,白襯衫和擦得鋥光瓦亮的皮鞋,都還是銅川市民出門時著裝的一大禁忌。煙塵時常遮天蔽日,人們出門走一圈回來就變得蓬頭垢面。1993年,有媒體稱銅川是“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世紀之交,隨著煤炭資源逐漸走向枯竭,銅川開始踏上轉型發展之路。在銅川市王益區南邊曾經存在過的40多家小水泥廠,開始經歷陸續的關停與整合。2004年,聲威水泥入駐銅川,原本加工水泥的機立窯、小旋窯,換成了日產量達5000噸的先進生產線。“為保護環境,銅川市要求域內所有水泥企業集中煅燒、分散粉末,水泥生產能耗高、汙染大、產量低的舊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銅川市聲威水泥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王軍龍說。

數據顯示在世紀之交時,銅川市水泥企業每加工一噸水泥熟料,需要耗費1281大卡能量。如今聲威水泥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成本月度測算時發現,通過十幾年來不斷的技術升級改造,企業加工單位水泥熟料的能耗已經降低到730大卡左右。

王軍龍說,為了體現企業的社會良知與責任,這些年來企業始終不斷追加環保投入。截至2017年底,企業年氮氧化物、粉塵排放較建廠初期分別下降了65%、84%。銅川市環保部門發佈的信息顯示,2017年,銅川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72,同比改善5.1%。“銅川現在的藍天白雲裡,包裹著我們的功勞和驕傲!”王軍龍說。

王益區是銅川市的老城區,位於關中平原向陝北高原過渡的川道之中,城市發展空間一度受到很大侷限。2012年,王家河工業園區在趙家塬上開工建設。在招商過程中只與新能源、新科技或新材料企業洽談合作事宜,成為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笑堅持的唯一標準。

“5月14日在絲綢之路博覽會上有家企業跟我們簽約了,當月26日它就落地開工建設了,”張笑說:“我們將為企業提供統一的動力車間,利用天然氣為園區企業統一提供蒸汽、水能、冷能、熱能等能源。那個曾在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只會停留在歷史的記憶中。”

“十二五”期間,銅川市綜合利用多項政策,共計引導退出煤礦21處,淘汰落後產能1058萬噸,分別佔陝西省總數的34%和36%。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幅方面,銅川市超過陝西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所有地市中排名首位。

不僅有“藍天保衛戰”,銅川近年來見空插綠,每年新增城市綠地60萬平方米,2017年底森林覆蓋率已經接近50%。隨著呼吸好空氣、擁抱綠色和拍攝藍天成為銅川人引以為傲的生活常態,“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等榮譽紛至沓來。

蛻變創新逐夢“高精尖”

為順應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新趨勢,由老軍工企業改制而成的陝汽集團東銘公司,最近幾年進行了多項技改創新。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鮑鵬超介紹說,為滿足某國產品牌電動車的動力要求,東銘公司開發出分體式車橋箱體。

“經過近十年在新能源汽車車橋領域的深耕,現在我們與陝汽、東風、長安等多家國內新能源車企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鮑鵬超說:“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訂單排到了年底。為保證產品質量,不久前我們還和車企客戶商量,主動砍掉了1萬套訂單。”

看到銅川有工業基礎並處在關中到陝北的交通樞紐位置,河北商人劉景陽2013年在銅川新區工業園中創辦了大秦鋁業公司,主要生產動車、民航客機上使用的鋁合金材料。在劉景陽看來,鋁合金未來將取代鋼和銅,成為工業的主體材料。為了解決引才問題,他甚至用高於自己兩倍的薪水從外地聘來了專業技術人才。劉景陽說,他的目標是把企業建成一個集鋁合金生產、軋製、鍛造等多種環節於一身的大型企業。

創新發展不僅停留在工業層面,2016年9月,海升集團投資建設的5萬平方米現代智能玻璃溫室草莓栽培項目“草莓星球”正式投入使用。項目採用智能升降溫管理系統、精準水肥循環系統和基質吊架立體栽培等來自荷蘭的工業化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實現了溫、光、氣、水、肥的智能精準控制,草莓實現了一年9個月產果,產量較以往提升了3倍以上。

“草莓星球”負責人馬軍虎介紹,“草莓星球”已帶動當地80多位貧困戶順利脫貧。未來海升集團打算在銅川打造集農產品種植、生產和觀光旅遊等功能於一身的現代田園綜合體,通過該綜合體實現三大產業融合發展。

“好人品牌”帶來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除創新轉型發展之外,近年來銅川市還加速探索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路徑,不盲目追求見效快的“顯績”工程,而是通過禮遇好人、營造崇德向善氛圍等措施,注重提升人的素質。由“銅川好人”變成“銅川人好”,“好人品牌”帶來的社會與經濟效益逐漸凸顯出來。

2013年,銅川市耀州區王家砭村村民幫助側翻貨車撿拾橘子,而在2014年初,其他一些地方村民哄搶蘋果、飲料等事件相繼被爆出,幾件事情形成鮮明對比。2017年,銅川市宜君縣宜陽街道辦迷家塔村村民幫助側翻貨車撿拾蘋果,並有村民徹夜義務幫貨車車主看護蘋果,除被事故車壓壞的蘋果外,沒人拿走一個蘋果。幾年內兩起類似事件,讓“銅川好人多”成為陝西人茶餘飯後的美談。

銅川市堅持打造“好人品牌”,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校教育中。2015年在銅川投資興業的福建商人唐孝標拿出500萬元,設立了“唐孝標公民道德建設基金”。截至2017年底,獎勵金額已超過50萬元。以“好人品牌”為抓手,銅川市正構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格局:今年初,銅川市成為“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與一般城市在轉型發展中謀求快速吸引投資、上馬項目的做法有所不同,銅川正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社會和經濟潛能,注重通過打造“好人品牌”抓人心凝聚,使改革有後勁、可持續。在具有1400年曆史的耀瓷故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打造集遺址觀光、研發生產、工藝體驗和餐飲住宿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小鎮。王益區黃堡鎮的10多處廢棄企業廠房,目前已吸引來自德化、景德鎮、宜興等地的7戶企業落戶。

在位於王家河工業園區的火鳳凰藝術陶瓷公司,耀州瓷已經從傳統的倒流壺、鳳鳴壺等觀賞瓷向擺件、餐具等方面延展。目前,火鳳凰藝術陶瓷建設的現代陶瓷研發生產基地以陶瓷系列酒瓶、陶瓷工藝品和日用生活陶瓷為主要產品,形成每年高檔日用瓷及藝術陶瓷15萬件(套)和陶瓷酒具1300萬件的生產能力,2017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00餘萬元。

銅川市委書記楊長亞說,銅川這樣因煤而興的城市轉型,就是要不斷挖掘耀州窯陶瓷文化、藥王山養生文化、照金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培養特色文化產業,創造更多的創業平臺和就業崗位,為人民群眾帶來更美好的新生活。

記者 姚友明 西安報道

記者 姚友明 西安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