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01

最近我在重刷一些老旧的电影和剧集,朋友得知后,便给我推荐了一部教育纪录片《出路》。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后,只觉得一股凉气倒悬,通体发汗,导演在里面仅仅只讲了三个阶层的孩子的故事,却给了很多中国父母一个大大的耳光。

先来简单介绍下《出路》,它是导演郑琼,用了6年的时间(2009-2015年),去实地纪录、亲身拍摄了中国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成长的故事,故事真实到令人害怕。

现实里,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财富,阶层,格局,带给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02

第一个孩子,马百娟:

故事从2009年开始,马百娟今年12岁,生活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里,她父亲60岁,人老身衰,而母亲有智力障碍,家里还有一个14岁的哥哥,早早便辍学外出打工,这个家庭每月开销不超过300块钱。

12岁的马百娟当时还在村里破旧的野鹊沟小学读二年级,学校里只有两个老师,5个学生,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马百娟充满了喜乐,因为她喜欢上学,因为她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虽然家庭条件困苦,年纪尚小的她每天放学还要喂猪、做饭、背谷子,但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打消小百娟对学习的热爱,她每天都积极认真地读书。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马百娟曾在作文里写道,希望长大后能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大学毕业后去打工挣钱,她的梦想是将来一个月挣一千元,给家里买面和打井,因为她家面不够吃,水不够喝。

也许很多人嗤笑她梦想的廉价,可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格局,她所希冀的生活,只要是能比现在的好一点就足够了。

2012年,回来找马百娟的导演发现她已经辍学了,15岁的她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工作,但因年纪太小屡屡碰壁。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不上学时,她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应答。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早在我的预料中:

之前她的父亲就曾说过“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

她的父亲一直认为,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念少一年,够用就行。生了娃之后,工作反而会拖累她带孩子。

贫困的家庭条件所带来的见识和格局永远越不过苟且的山丘,他们的人生被生活裹挟着往前,她无力反抗父亲的决定,也无法反驳,在家徒四壁的家庭,读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所以,15岁的她只能徘徊在街头,思索,迷惘,并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2014年,两年之后的马百娟的现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却也是理所当然,这时候刚满16岁的她,已经嫁给了表哥。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镜头给到的时候,她挺着肚子,像个大婶一样和邻居谈论孩子、尿布和丈夫,讨论谁的肚子大。

马百娟的人生似乎是注定的,从来不会有别的出路。家庭的境遇、父亲的认知,完全没有给她选择人生的权利。儿时曾梦想着要去北京上大学的字字宣言,如今看来却尤为心酸。

第二个孩子,袁晗寒:

09年,在那个甘肃小女孩豪言要去北京读大学的时候,这个能在北京央美附中读书的女孩袁晗寒,却主动选择了休学。

她的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在电视台工作,家里从小培养她的艺术技能,钢琴、舞蹈、美术班轮番上课。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17岁的她,不想和别人一样循规蹈矩,也许是从小遗传的艺术细胞作祟,也可能是艺术家的偏执,她找妈妈要了两万块,在南锣鼓巷租了一间铺面,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吧。

导演问她妈妈为何肯给她2万块,让她去任性?

她妈妈说:就当交学费了,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爱好大过一切。

是啊,一个大城市中产阶层的孩子当然会有试错的成本了,更何况袁晗寒还拥有着开明的父母,愿意让孩子去社会闯荡磨砺。相比马百娟,他们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天与地。

到了2012年,就在马百娟辍学的时候,那个休学开酒吧的袁晗寒如今却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就读艺术方向的硕士。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那家“玩玩”的酒吧早就倒闭了,她甚至也不在意,估计早被她抛之脑后,这时候的她更多的是年少轻狂,放浪形骸,每天流离在德国各地的街头摄影,玩乐。

2015年,从德国回来的袁晗寒去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实习,每天无所事事,闲聊打发时间。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同年,实习过后的她在北京开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成为了CEO。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谈到开公司,就如当初的那家酒吧一样,她的父母也并没有指望她能做出多大的事业,并不一定要达到大众眼中的“成功”,只要她喜欢,就好。

第三个孩子,徐佳:

相对于马百娟和袁晗寒的成长经历,徐佳走的路可能更符合中国大多数普通学子的情况:

09年,徐佳19岁,是湖北咸宁的一名高考复读生,这是他第三次复读。

两年前,徐佳父亲因为意外身故,家里只靠母亲撑着,全家挤在一处十几平米的出租屋里生活。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前两次的失败给了他很大的阴影,但他仍然要坚持下去,因为他想把大学通知书拿到父亲坟前,以完成父亲生前的期望。

而他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凭高的,不要低的。”

这时候的徐佳,面对着高考的洪流不知所措,只能拼命向前,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这一条路,只能靠自己闯荡。

2012年,当年幸运考上了大学的徐佳这时候也即将面临毕业的压力,他每天和舍友讨论他们的未来,谈论每天面试的情况。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几经周折,徐佳把自己卖身给了中电技术,因为工作难找,徐佳和他的同学们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他没有感觉松一口气,反而有些心里空落落的。“一下子把自己卖出去的感觉。”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2015年,徐佳已经在武汉站稳了脚跟,贷款买了房子和车子,也结婚了,算是踏入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层次,足以让母亲在村里人面前挺直腰板。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这个农民工的孩子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人生的出路在哪里,高考,大学,工作,结婚,这些早已映照在他心里,他一直明白,自己的路一定要比别人走的更稳更踏实才行。

虽然他奋斗的终点,虽然还远未到达袁晗寒的起点,但他扎扎实实是三个人中,唯一一个确实被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03

看完整部纪录片,我的脑海里冒出来的就是:“残酷而赤裸裸”

是的,这部纪录片没有抨击贫穷,也没有褒扬富裕,它只是在真实地、不加修饰地讲故事,把中国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

三个人,三种人生,每个人都试图寻找自己人生的出路。可最终他们的结局却未必是自己当初曾梦寐以求的出路,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他们出生的起点不一样。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Johns Hopkins大学曾主导过一项跟踪记录790个孩子长达多年的生活变迁的项目研究,而在研究中得到结论——

“就整体阶层流动而言,被试儿童中50%的孩子,依旧与父母的处于同一社会阶层。即没有实现阶层的超越或下滑。穷者的后代依然贫穷,富者的子女仍旧富足。

只有33位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实现了底层逆袭,在二十多岁时步入了高收入群体。而那些家庭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后掉入了贫困阶层。”

父母所在的层次不一样,便给了每个孩子不一样的人生起点。一个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他的环境和出生是很难的,成功的固然有,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马百娟,贫困出身,连学都上不了,父亲没见识更没钱给她机会去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徐佳,普通小镇的农村孩子,也不算富裕,但全家勉强能供应他去高考,去博取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袁晗寒,父母是城市中产阶层,从小就娇生惯养,见多识广,她的父母有足够的本钱给她去试错,去度过自己喜欢的人生,去寻找自己人生最合适的出路。

不同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小镇青年、农村女孩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无法和大城市中产阶层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现实。

尽管导演没有在片中没有一句提到这些,但整部影片赤裸裸地告诉我们: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在哪个阶层,孩子就在哪个档次。

6年跟拍三个阶层的孩子成长历程: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出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阶层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优秀的家庭条件意味着孩子能够拥有充分的物质条件,有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更丰富的资源人脉,更高的眼界见识和更强大的能力。

就像别人常说:你站在罗马,你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在罗马。

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很大程度能够弥补一个人在先天天赋和后天努力上的不足,这也意味着,在很多时候,你再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个好的爹妈。

当然,这部纪录片并不是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就此对孩子绝望,而是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第一,如果家庭条件不好,那更应该做个有见识的父母,别让孩子成为第二个马百娟,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找到自己的出路。

要知道,知识虽然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第二,每个父母都别把改变家庭的命运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抱有期待可以,但别逼着孩子成功。

作为父母,别局限在自己的眼界里,将自己的失败再让孩子重蹈覆辙。

第三,为人父母,永远不能放弃自我成长,自我追求。因为父母越上进,带给孩子的起跑线就越好。

你的高度、你的格局不一定决定孩子的高度,但一定能决定孩子人生的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