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准靈!

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準靈!

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準靈!‖老家許昌

文·圖‖王愛軍

很久以前,有兩個親兄弟,不知什麼原因分著住,其中禹州城東的郭連鄉住著老大,城西的火龍鎮住著老二。他們家有個傳家之寶叫太湖石,傳說是太歲歇腳石,剛開始此石由老大保管。後來,老二來找老大要,理由是太湖石是家中的共同財產,此石跟了老大這麼久,當老二的也得保存一段時間,沾沾福氣。

老大不願意,他說現在我們村莊的名字太和就是根據太湖石的太平祥瑞之意而得名,這是我村的鎮村之寶,你不能帶走。看老大態度堅決,老二悻悻地走了,後來老二也把他所在的村子改名太和。

上面傳說的真假和太湖石的歷史無從考證,但太湖石至今依然屹立在我村正中大街卻是事實。飽經歲月的洗禮,太湖石以石身上裂開的無數細紋,默默向人們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

曾有不少文物愛好者想買走此石,都沒能如願;也有不法之徒曾多次偷盜,也沒能得逞。堅硬挺拔、奇異壯觀的太湖石,成了太和村最耀眼的所在。

我的老家太和村隸屬於禹州市郭連鄉,西鄰軒轅大道,背靠永登高速,運河和新修的103省道自西向東緊挨村尾,村南長禹公路(長葛至禹州)貫穿軒轅大道和103省道,我村鑲嵌其中,就像一個龐大的聚寶盆。村中風景秀麗,人傑地靈。

太和是郭連鄉唯一一個回漢結合的村莊,回漢之間相親相敬,關係融洽,勤勞聰明的回族人民生活富裕,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生意。

1931年,太和村北創建清真寺,後房屋破舊無法重修,經政府支持,1985年太和清真寺遷移村西,1988年又動工擴建,現在的清真寺氣勢雄偉。

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準靈!

1000多年前,太和是個大都市。

960年,趙匡胤當了皇帝,定都開封,曾有一段歷史“趙匡胤遊黑河”。話說趙匡胤從黑水河自西北至東南順流而下,途徑現在太和所屬位置。當時的太和,是西北——東南斜街,街長45裡,緊貼黑水河北,名曰“45裡斜店街”。那時的斜店街,生意興隆,繁榮昌盛,人勤物豐,熱鬧非凡。當地官員曾上奏趙匡胤能不能出資整建斜店街,意在讓趙匡胤定都於此,於是就有了趙匡胤遊黑河一說。

據《元史》記載,元朝末期雨旱災,河南有17次,黃、淮河多次決口,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黑水河也不例外,其一路漫淹,汪洋一片,斜店街和方圓無一倖免,鈞州大地漂屍無數。也有老輩人說,斜店街是趙匡胤遊黑河時淹的。

元朝末年中原之地戰亂不斷,蝗蟲、瘟疫氾濫,民不聊生。朱元璋繼位之後,看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而山西風調雨順,人口稠密,所以就實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移民,太和村就是山西洪洞縣居民遷此。據此推算,太和村應有600多年曆史。

1958年大旱之年,太和大修水利,挖井造渠,在村東北地不到兩丈深挖出了地下城市,有灶臺碗罐磨盤之類,還有水井和打水的攪棒兒,碗口粗的泉眼噴湧而出,這個水井後又被運河挖掉。村民也在村西南挖出了當年的黑河老石橋。

當年河水退去,大地乾裂,石橋附近出現了一個百米見方的池塘,也許是大水在那裡對流形成的漩渦。黑河被泥沙掩埋,偶有地方時隱時現。傳說被淹的黑河和被夷為平地的村莊的村民靈魂化作了兩條黑龍,它們留戀故土,久久不願離去,只為保一方平安。那個池塘成了它們的棲息之地,後被村民稱為黑龍池。

時光飛逝,後來黑龍池周圍長滿了參天大樹,每到夏天,不少村民都會前來納涼。黑龍池水碧波盪漾,柳枝撫波,青蛙歡唱,池邊的歪脖柿子樹更引來成群結對的孩子攀爬跳躍。偶爾,休息時被驚擾了,黑龍也會發發脾氣讓池水翻騰逗跑孩子。

據說,每逢乾旱季節,只要附近村莊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掃帚、香表,前去求雨,不出三天準會天降大雨。聽公公說,四幾年時有三個寡婦前去求雨,不出三天竟也降雨一場。如今,黑龍池池水乾枯,早被村民種上了莊稼,可是遇到乾旱天氣,還會有婦女們前去祭拜。

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準靈!

明嘉慶年間,英宗後裔“三鎮國將軍”封號“太和王”建府於此,名曰“太和府樓”。

據《明史》記載:1466年,明朝藩王在禹州立府。明宗成化二年封為徽王,徽王名見沛,英宗第九子,見沛受封后,在長春觀東興建徽王府。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終,相傳六代,五十二王,歷時一百七十五載。

明代藩封制度:皇帝之子封為親王,就藩全國各地。親王之子封為郡王,郡王之子封為鎮國將軍。當時,禹州稱王府者十七家,歷史記載徽莊王五子,曰太和王朱祐檖,遷至城西太和,如今仍有異議,因我村城東太和也有太和王遺址(王子墳)。

我村太和七個生產隊,王子墳坐落村東二隊之地,是一個龐大的土丘,曾有村民在附近撿到過金釦子,“大四清”時村民挖土墊地扒墳墓,撬開厚厚的石板時裡面空空如也,發現曾多次被盜,只找到六塊方磚,上面刻有“三鎮國將軍”字樣,王子墳初步被推斷為衣冠冢,王子墳身份還有待考證。如今方磚已被收藏。

當時二隊同時還在挖池種藕,蓮藕沒種好,王子墳裡也沒挖出東西來,難免落下笑柄,還被人編了順口溜:“二隊兩個聚寶盆,蓮花池兒和王子墳兒”。三鎮國將軍建府村西,花園樓閣尤為壯觀,所以被稱為太和府樓。

我村還有個人皆盡知的真實故事。

清初,沈家先世從褚河北沈莊遷入太和府樓,清道光(1821——1850年)年間家業逐漸壯大,鼎盛時期有地300餘畝。從街中心的家宅往北至師堂村,大部分土地都歸沈家,系太和富戶,號稱沈半坡。

沈鴻烈生於道光28年(1848年),在當時是位很有名望的教書先生,育三子一女。

同治年間的沈家富居太和榜首。同治13年(1874年)宅西劉寡婦家三間東屋即將竣工。一天鴻烈無事到劉家觀看新建樓房,並表示祝賀,一貫謹言慎行的他無意中說道:樓蓋得不錯,只是三間太少,活像個塔尖。劉寡婦當即譏諷:就這你也蓋不起。原本無意之語卻招來有意挖苦,年輕氣盛的沈鴻烈深感受到了凌辱與貶低,他決定賣掉100畝地建一座五間大樓,以消受辱之氣。

光緒元年(1875年)夏旱秋末薄收,施工中的沈家由於經濟緊張又賣掉50畝地使大樓得以竣工。太和府樓獨一無二的五間大樓宏偉壯觀,屹立於街中心沈家院內,使得劉家樓房相形見絀。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時大旱三年,顆粒無收,外債難要,為了生存和還債,沈家只有賣地再賣地,惶恐中度過了大災之年,自此,沈家走上了日漸衰落的道路。

沈鴻烈是個性格堅強,頭腦清醒之人,他懂得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不能當土地的奴隸。中落的家道並未中斷求知的決心,他手不釋卷,力爭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功夫不負有心人,光緒9年(1883年)時,35歲的沈鴻烈喜中秀才。

此時晚清腐敗,內憂外患,夕陽西下,山河破碎,沈老的一腔熱血付之東流。以教書為生的沈老,心力憔悴,憂鬱成疾,於光緒31年(1905年)卒,終年57歲。後人有詩嘆曰:鴻烈賭氣建大樓,欲展才華寫春秋。由天由命不由人,可惜田產付東流。

沈鴻烈長子同禎生於光緒4年(1878年),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尤對易經很有研究。家道中落後他以折字算命為生,光緒33年(1907年)獨自外出,終未歸來。

沈鴻烈三子同春生於光緒12年(1886年),憨厚朴實,任勞任怨,家道中落後為人打長工,1941年病故,終年56歲。

沈鴻烈次子同祥,生於光緒8年(1882年),自幼天資聰穎,但好逸惡勞,不求上進,一生遊手好閒,為了生存把大樓賣掉,吃喝玩樂,浪跡天涯,1965年病故,享年83歲。

1911年,沈家大樓賣與回民大戶王振玉(1872——1947年)。王縣城有阿膠廠,自貸行,生意興隆,經濟基礎日盛,一躍成為村上首富,於街中心路北,建了一座寬33米,長百餘米,面積達五畝的寬大宅院。王振玉當時有地270餘畝,其他村也有,數目不詳。後來,日軍侵華,寇盜出沒,為避禍亂,王振玉常白晝回家,夜宿城關,終年如此,以防不測。後來土改,王振玉一家人逃難在外。

這真是:你爭我奪是枉然,人死兩手握空拳。五間大樓今猶在,不見當年沈王還。

如今五間大樓猶在,先後成了村辦學校,大隊部,村衛生室。

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使太和變成了風水寶地。如今,眾多大型企業入駐太和,相信不久的將來,太和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太和也一定會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據說,乾旱時,只要此地聚齊十二個寡婦,手拿香表去求雨,準靈!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王愛軍,生於1973年,喜歡閱讀和寫作。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許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