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

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

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老家许昌

文·图‖王爱军

很久以前,有两个亲兄弟,不知什么原因分着住,其中禹州城东的郭连乡住着老大,城西的火龙镇住着老二。他们家有个传家之宝叫太湖石,传说是太岁歇脚石,刚开始此石由老大保管。后来,老二来找老大要,理由是太湖石是家中的共同财产,此石跟了老大这么久,当老二的也得保存一段时间,沾沾福气。

老大不愿意,他说现在我们村庄的名字太和就是根据太湖石的太平祥瑞之意而得名,这是我村的镇村之宝,你不能带走。看老大态度坚决,老二悻悻地走了,后来老二也把他所在的村子改名太和。

上面传说的真假和太湖石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太湖石至今依然屹立在我村正中大街却是事实。饱经岁月的洗礼,太湖石以石身上裂开的无数细纹,默默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曾有不少文物爱好者想买走此石,都没能如愿;也有不法之徒曾多次偷盗,也没能得逞。坚硬挺拔、奇异壮观的太湖石,成了太和村最耀眼的所在。

我的老家太和村隶属于禹州市郭连乡,西邻轩辕大道,背靠永登高速,运河和新修的103省道自西向东紧挨村尾,村南长禹公路(长葛至禹州)贯穿轩辕大道和103省道,我村镶嵌其中,就像一个庞大的聚宝盆。村中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太和是郭连乡唯一一个回汉结合的村庄,回汉之间相亲相敬,关系融洽,勤劳聪明的回族人民生活富裕,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生意。

1931年,太和村北创建清真寺,后房屋破旧无法重修,经政府支持,1985年太和清真寺迁移村西,1988年又动工扩建,现在的清真寺气势雄伟。

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

1000多年前,太和是个大都市。

960年,赵匡胤当了皇帝,定都开封,曾有一段历史“赵匡胤游黑河”。话说赵匡胤从黑水河自西北至东南顺流而下,途径现在太和所属位置。当时的太和,是西北——东南斜街,街长45里,紧贴黑水河北,名曰“45里斜店街”。那时的斜店街,生意兴隆,繁荣昌盛,人勤物丰,热闹非凡。当地官员曾上奏赵匡胤能不能出资整建斜店街,意在让赵匡胤定都于此,于是就有了赵匡胤游黑河一说。

据《元史》记载,元朝末期雨旱灾,河南有17次,黄、淮河多次决口,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黑水河也不例外,其一路漫淹,汪洋一片,斜店街和方圆无一幸免,钧州大地漂尸无数。也有老辈人说,斜店街是赵匡胤游黑河时淹的。

元朝末年中原之地战乱不断,蝗虫、瘟疫泛滥,民不聊生。朱元璋继位之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山西风调雨顺,人口稠密,所以就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太和村就是山西洪洞县居民迁此。据此推算,太和村应有600多年历史。

1958年大旱之年,太和大修水利,挖井造渠,在村东北地不到两丈深挖出了地下城市,有灶台碗罐磨盘之类,还有水井和打水的搅棒儿,碗口粗的泉眼喷涌而出,这个水井后又被运河挖掉。村民也在村西南挖出了当年的黑河老石桥。

当年河水退去,大地干裂,石桥附近出现了一个百米见方的池塘,也许是大水在那里对流形成的漩涡。黑河被泥沙掩埋,偶有地方时隐时现。传说被淹的黑河和被夷为平地的村庄的村民灵魂化作了两条黑龙,它们留恋故土,久久不愿离去,只为保一方平安。那个池塘成了它们的栖息之地,后被村民称为黑龙池。

时光飞逝,后来黑龙池周围长满了参天大树,每到夏天,不少村民都会前来纳凉。黑龙池水碧波荡漾,柳枝抚波,青蛙欢唱,池边的歪脖柿子树更引来成群结对的孩子攀爬跳跃。偶尔,休息时被惊扰了,黑龙也会发发脾气让池水翻腾逗跑孩子。

据说,每逢干旱季节,只要附近村庄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扫帚、香表,前去求雨,不出三天准会天降大雨。听公公说,四几年时有三个寡妇前去求雨,不出三天竟也降雨一场。如今,黑龙池池水干枯,早被村民种上了庄稼,可是遇到干旱天气,还会有妇女们前去祭拜。

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

明嘉庆年间,英宗后裔“三镇国将军”封号“太和王”建府于此,名曰“太和府楼”。

据《明史》记载:1466年,明朝藩王在禹州立府。明宗成化二年封为徽王,徽王名见沛,英宗第九子,见沛受封后,在长春观东兴建徽王府。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终,相传六代,五十二王,历时一百七十五载。

明代藩封制度:皇帝之子封为亲王,就藩全国各地。亲王之子封为郡王,郡王之子封为镇国将军。当时,禹州称王府者十七家,历史记载徽庄王五子,曰太和王朱祐檖,迁至城西太和,如今仍有异议,因我村城东太和也有太和王遗址(王子坟)。

我村太和七个生产队,王子坟坐落村东二队之地,是一个庞大的土丘,曾有村民在附近捡到过金扣子,“大四清”时村民挖土垫地扒坟墓,撬开厚厚的石板时里面空空如也,发现曾多次被盗,只找到六块方砖,上面刻有“三镇国将军”字样,王子坟初步被推断为衣冠冢,王子坟身份还有待考证。如今方砖已被收藏。

当时二队同时还在挖池种藕,莲藕没种好,王子坟里也没挖出东西来,难免落下笑柄,还被人编了顺口溜:“二队两个聚宝盆,莲花池儿和王子坟儿”。三镇国将军建府村西,花园楼阁尤为壮观,所以被称为太和府楼。

我村还有个人皆尽知的真实故事。

清初,沈家先世从褚河北沈庄迁入太和府楼,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家业逐渐壮大,鼎盛时期有地300余亩。从街中心的家宅往北至师堂村,大部分土地都归沈家,系太和富户,号称沈半坡。

沈鸿烈生于道光28年(1848年),在当时是位很有名望的教书先生,育三子一女。

同治年间的沈家富居太和榜首。同治13年(1874年)宅西刘寡妇家三间东屋即将竣工。一天鸿烈无事到刘家观看新建楼房,并表示祝贺,一贯谨言慎行的他无意中说道:楼盖得不错,只是三间太少,活像个塔尖。刘寡妇当即讥讽:就这你也盖不起。原本无意之语却招来有意挖苦,年轻气盛的沈鸿烈深感受到了凌辱与贬低,他决定卖掉100亩地建一座五间大楼,以消受辱之气。

光绪元年(1875年)夏旱秋末薄收,施工中的沈家由于经济紧张又卖掉50亩地使大楼得以竣工。太和府楼独一无二的五间大楼宏伟壮观,屹立于街中心沈家院内,使得刘家楼房相形见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时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外债难要,为了生存和还债,沈家只有卖地再卖地,惶恐中度过了大灾之年,自此,沈家走上了日渐衰落的道路。

沈鸿烈是个性格坚强,头脑清醒之人,他懂得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不能当土地的奴隶。中落的家道并未中断求知的决心,他手不释卷,力争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光绪9年(1883年)时,35岁的沈鸿烈喜中秀才。

此时晚清腐败,内忧外患,夕阳西下,山河破碎,沈老的一腔热血付之东流。以教书为生的沈老,心力憔悴,忧郁成疾,于光绪31年(1905年)卒,终年57岁。后人有诗叹曰:鸿烈赌气建大楼,欲展才华写春秋。由天由命不由人,可惜田产付东流。

沈鸿烈长子同祯生于光绪4年(1878年),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尤对易经很有研究。家道中落后他以折字算命为生,光绪33年(1907年)独自外出,终未归来。

沈鸿烈三子同春生于光绪12年(1886年),憨厚朴实,任劳任怨,家道中落后为人打长工,1941年病故,终年56岁。

沈鸿烈次子同祥,生于光绪8年(1882年),自幼天资聪颖,但好逸恶劳,不求上进,一生游手好闲,为了生存把大楼卖掉,吃喝玩乐,浪迹天涯,1965年病故,享年83岁。

1911年,沈家大楼卖与回民大户王振玉(1872——1947年)。王县城有阿胶厂,自贷行,生意兴隆,经济基础日盛,一跃成为村上首富,于街中心路北,建了一座宽33米,长百余米,面积达五亩的宽大宅院。王振玉当时有地270余亩,其他村也有,数目不详。后来,日军侵华,寇盗出没,为避祸乱,王振玉常白昼回家,夜宿城关,终年如此,以防不测。后来土改,王振玉一家人逃难在外。

这真是:你争我夺是枉然,人死两手握空拳。五间大楼今犹在,不见当年沈王还。

如今五间大楼犹在,先后成了村办学校,大队部,村卫生室。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太和变成了风水宝地。如今,众多大型企业入驻太和,相信不久的将来,太和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和也一定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据说,干旱时,只要此地聚齐十二个寡妇,手拿香表去求雨,准灵!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王爱军,生于1973年,喜欢阅读和写作。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向您展示一个千姿百味的许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