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庄嘉颖)东莞的老城区,主要分布在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中兴路一带,毗邻珊洲河。

东叔,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大西路序齿约巷,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是有声的,有孩子们跳进珊洲河游泳的扑通扑通声,还有满街招揽生意的吆喝声。不过今非昔比,如今能让东叔重温童年的,也就剩那些从小吃到大的“莞城味道”。这不,我们就跟着东叔去寻找这些老城味道。

早上九点,记者如约来到了大西路。早晨的大西路,人们悠闲自在,到处是市井气息。见到东叔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边走边拍照。“跟我记忆中的样子差不多,这些骑楼都还在,就是有些商店没了。”

大西路全长140米,是昔日莞城最热闹的商业街之一,沿路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骑楼建筑,骑楼下面就是传统的商业商铺,曾有旧百货大楼、莞城饭店、东方茶楼、合利胜茶楼等知名店铺,“最繁华的时候,光大西路就有十多家酒楼茶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片老城区出现了不少个体经营户。东叔挺了挺腰自豪地说,他大哥当年是莞城第一个拿到个体经营许可证的人。“那时整天看着我大哥担个担子,从振华路走到大西路,再从大西路走到和平路过街卖烧腊。大哥人走到哪儿,烧腊的香味就飘到哪儿。”如今莞城的许多老字号美食都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其中有不少就隐藏在了振华路大西路这一带。

听着听着,记者的肚子不禁咕咕地叫了起来。东叔不禁笑出了声,“走,让我这个老莞城带你尝一尝老城的味道。”

早餐-华洋饼家

2.5元买一块芝士蛋糕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第一站,东叔带记者来到了位于珊瑚路的华洋饼家。

从东叔的旧屋住址序齿约巷走到华洋饼家不到七百米的步行距离,但东叔说,这不是华洋饼家最初的地址。1984年,华洋饼家诞生在莞城珠玑路。两年后,它在莞城家喻户晓;2000年,适逢旧城改造,它从珠玑路辗转来到了珊瑚路,随后推出的芝士蛋糕成为“老字号美食印章”,并迅速风靡了整个东莞。多年来,光顾华洋饼家的大多数客人都是附近的老街坊。临上班前来买一块戚风蛋糕,或者给孩子带两块芝士蛋糕作课间零食,成为了上学族和上班族日常的一幕。

东叔说 ,这些年华洋饼家最让老街坊欢喜的,便是能用实惠的价格买到一如既往高性价比的美味。比如,你只需要花2.5元就可以吃到一个香软可口的芝士蛋糕。

拿到手的芝士蛋糕留着出炉不久的余温,仔细一看,蛋糕上面有蜂巢状的气孔,轻轻一咬,香浓的蛋味就溢满了整个口腔,甜而不腻,只吃一个一定不能满足你的味觉。店家温叔告诉记者,做芝士蛋糕最重要的是蛋清,鸡蛋调和的时候一定要把蛋清与蛋黄严格分开,做出来的芝士蛋糕才会呈现得嫩白、松软,气孔均匀。

午饭-旨亭街排骨饭

每天蒸排骨要蒸几十屉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吃完一块芝士蛋糕作开胃甜点,眼看要到午饭时间了,东叔带着记者绕回了振华路,不到10分钟就看到有一条人流特别集中的小街——旨亭街。 “以前家里不做饭,就会来旨亭街吃排骨饭。”东叔说。

旨亭街排骨饭已经开了20多年,店主涂老板说,他家从1992年开始卖排骨饭,因为排骨饭卖得最好,所以干脆就改名“旨亭街排骨饭”,每天光是蒸排骨,就要蒸上好几十屉大蒸笼。

东叔带着记者在门口的一张桌子坐下来,临近中午,店员把蒸好的排骨饭搬到前面的厨房。等到人多的时候就可以快速上饭,一般等待时间为2分钟。东叔说,试过几回人太多,已经蒸好的排骨饭都卖完了,这种情况一般需要等10~20分钟。

蒸好的排骨裹着一层薄薄的汁糊,入口香甜嫩滑,吃之前一定要用勺子搅拌均匀,让每一口米饭都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这种味道在东莞吃不到第二家。

下午茶—-志亮牛杂

用时间煲出莞城味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离开旨亭街,东叔带着记者驾车从城外前往“城内”。经过振华路入口处那家早已结业的运河商场。东叔比划着指给记者看,“90年代的运河商场可是一个顶呱呱的地方啊,每个镇区来到市区的人,都一定要到运河商场购置日用品的。”

车子缓慢驶经西城楼,我们来到了老莞人称的“城内”。东叔兴致勃勃地要带记者去喝糖水。于是,我们来到了位于新芬路的志亮牛杂。

志亮牛杂是隐藏在一条小巷里的老字号美味。一靠近巷口,便能听见一把响亮的吆喝声:“牛杂两串,萝卜一份……”这家开了24年的老店,除了招牌牛杂外也经营各种糖水。因为味道好且价格公道,被口口相传,声名远播。

在东叔的推荐下,记者点了一碗红豆栗子糖水。轻舀一勺,果然料很足。老板娘钟阿姨介绍,每天一大早,店里的阿姨们都要先将精心挑选过的红豆洗净、浸泡,过后再大火煮开,加入西米、栗子中火慢慢熬制。

记者还贪心地要了一份牛杂。作为这里的招牌小吃,牛杂的制作过程看似不难却十分繁琐:煮牛杂之前首先要反复清洗牛杂表面的污垢,洗到水不浑浊以后再放入锅中焯水,接着还需人工手刮牛肠进行二次清洗后,方能下锅熬制清汤。

“牛杂吃进嘴里简单,做起来是特别费神的。”钟阿姨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煮牛杂至少要6个小时,主要是洗的时候费时间费工夫。

“现在来老城区的人没以前多啦,去年我们的生意是下滑得最多的,少了三分之一,今年我们增设了外卖服务,生意才慢慢回涨。”

钟阿姨说,现在志亮牛杂在万江新村还有一家新开的分店。“那家店是我女儿在打理。有不少食客都说味道跟这儿的不一样。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没考虑离开这里的原因,像我们这些做热食的,一来需要的地方大,二来需要的人手多,成本太高了,老字号的味道还是在老地方吃得好。”

临行付钱的时候,东叔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这些传统的老字号味道,承载了一代莞人的回忆。它们跟老城区一样,都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离开志亮以后,记者踏上了回程的路。今天东叔带着记者去的这些莞城老字号,地方都不如酒楼大,装潢也不如网红店精致,但每一家老字号都是由地道的老莞城人默默坚守着,用心做出一份属于老城的人间美味。唯愿时间老去,老城味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