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涵:脱贫路上的“真书记”

“心中有数才能手中有招。”这是肖涵在一口刀村任“第一书记”期间时刻挂在嘴边的话。为了了解一口刀村的贫困情况,肖涵每天都挨家逐户走贫访困,整理群众贫困资料,还四处奔走争取项目资金,经常是白天在田间地头规划发展产业,夜晚则组织群众集中动员。

驻村期间,肖涵始终秉持“驻村帮扶重在解决问题”的初衷,始终不忘“取信于民才能心想事成”的道理,以“谋”字开篇,以“干”字落笔,用实际行动在“干群连心·同步小康”实践中演绎驻村岁月、助力脱贫攻坚。

真招实策攻克搬迁难题

一口刀村位于沿河自治县思渠镇西部,属一类贫困村,全村共有360户1483人,现有贫困人口148户470人。因为该村地处偏僻、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留守群众思想保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阻力较大。面对这种情况,肖涵始终以“五个坚持”作为自己的工作方法,即坚持集中动员与个别攻坚相结合;当面沟通与电话交流相结合;正面突破与旁敲侧击相结合;思想发动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干部宣讲与群众带动相结合。

针对不同群众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肖涵的劝说与讲解下,贫困群众逐渐消除了对易地扶贫搬迁的顾虑。在搬迁过程中,针对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的状况,肖涵重点问了“四个问题”、说清“三个不必”、谈透“两个不重要”,即:为什么有的男子留不住媳妇、为什么有的家庭找不出凳子、为什么很多孩子中途辍学外出、为什么很多老人反映子女不孝,答案就是“穷”,不搬迁则很难彻底改变现状。不必担心农村老家的资产,所有山林土地都还是农户自己的;不必担心搬出去生活不了,在一口刀石头缝里都能生存还害怕什么;不必担心算不过政府干部,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有什么便宜让别人占。成年人搬不搬不重要,关键不要害了子女,搬迁的目的是改善生存环境,转变家庭命运;全家到不到安置地入住不重要,你在哪务工生活都一样,关键是家庭资产增加了,扶贫效果就达到了。经过肖涵持续不断的努力,仅两个月内,一口刀村就有232户916人易地搬迁。

真抓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在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之后,针对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滞后、信心不足等情况,肖涵自费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思南塘头青岗坝村、江口云舍、寨沙侗寨、碧江九龙新村等地参观学习,使大家对易地扶贫搬迁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同时,肖涵还发动以前的同学、战友、老师等社会力量对当地37名贫困学生进行1对1资助上学(含2名大学生)。

驻村期间,肖涵还积极多方筹集项目资金,先后建成了林下养殖场(总投入40.5万元,已完工)、产业路(总投入58万元,已竣工)、村活动中心(总投入130万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等惠民项目,并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6万余元建成120亩枇杷(套种金丝皇菊)基地。另外,还协调当地交通部门对一口刀村的通组路进行了硬化并加装防护栏,修通坝底180米长排水渠,通过一件件的实事,群众逐渐相信这次驻村帮扶来真格了。

真心实意汇聚攻坚力量

“脱贫攻坚绝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必须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其中。”肖涵这样说道。驻村以来,肖涵始终坚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不变,公开提出驻村帮扶“既要干工作,又要交朋友”的口号,通过一件件实事,逐步把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紧紧团结起来,注重发挥乡贤能人在自身发展上的引领性、在村民话语上的影响力、在建设家乡上的自觉性,群策群力搞动员、做工作,为一口刀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推力。肖涵通过积极发动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做不愿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这对3户思想保守贫困户的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驻村期间,肖涵还运用网络、微信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销售一口刀村的珍珠花生,联系商家以较好的价格采购产品,消除了农户与合作社的后顾之忧。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使一口刀村贫困户又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也多了一份惊喜。正如杨翠红说的“想也不敢想的幸福来了!”(何进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