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作者@续云

舆论的“风声鹤唳”,扯下了资本市场影视包装的假面。最近一个月来,整个影视板块不亚于经历一次“大地震”。其中,身处漩涡中心的华谊兄弟更是损失惨重,股价跌跌不休。截至6月15日,华谊兄弟近一个月来,股价跌幅累计达24.14%。

遥想当年,作为民营影视第一股在创业板上市,华谊兄弟俨然行业老大地位,可为何如今却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去电影化”战略失误,华谊兄弟丢掉行业老大宝座

华谊兄弟对标光线传媒,老大之争从未停止。

2009年,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抢先成为“影视第一股”。

2014年,华谊兄弟的票房冠军宝座被光线传媒拿下。

2016年,华谊兄弟扣非净利首亏-4018.28万元,光线传媒扣非盈利5.2亿元。

如今,光线传媒市值达306亿元,反超华谊兄弟193亿元。

与光线传媒的一路狂奔相比,华谊兄弟后劲稍显不足。那么,原因出在哪?

华谊兄弟的落魄,与其提出的“去电影化”战略息息相关。

以“冯氏喜剧”起家的华谊兄弟,在冯氏电影备受追捧的年景,2012-2013年,华谊兄弟位列票房收入冠军。然而,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冯氏电影并不能通吃所有观众喜好。2014年,华谊兄弟票房收入跌出前三,市场占有率仅为7%,被光线传媒、博纳影视、乐视影业等后起之秀赶超。

在此背景下,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提出了“去电影化”战略。

一旦开始“去电影化”,华谊兄弟的资源便投入到资本投资、IP经营等其他业务中,其电影主业逐渐被边缘化。而与此同时,昔日华谊兄弟的“一哥”、“一姐”们开始纷纷跳槽,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多重利空下,2014-2016年,华谊兄弟的电影票房收入分别为21.6亿元、43亿元、31亿元,远低于同期光线传媒31亿元、55亿元、64.2亿元的票房收入。

这当中,纵然也有电影行业“黄金十年”结束的外因,但为何光线传媒票房收入能突破重围,而华谊兄弟却江河日下?

究其原因,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固有狭隘性,导致其电影票房成绩稍显落寞。

冯小刚因《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问题炮轰万达,实则暴露了华谊兄弟在发行渠道上的劣势。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电影在影院的排片量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截至2017年,华谊兄弟在全国范围内投入运营的影院仅22家,这与万达影院516家的影院相比,差距太大,其院线话语权较为薄弱。

院线布局上的迟缓,为华谊兄弟影视业务的平淡埋下了伏笔。而电影产品的同质化,则加剧了华谊兄弟的危机。

细究华谊兄弟近年来出品和发行的电影来看,主要集中呈现在情感的表达及现实主义题材。例如:《寻龙诀》、《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等。然而,粉丝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电影市场蛋糕的划分模式。光线传媒在青春、粉丝电影上大做文章,例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分手大师》等,尝到甜头。

2015-2016年,华谊兄弟的单部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由3.3亿元降至3.1亿元,而同期光线传媒的票房收入则由3.7亿元增至4.3亿元。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此外,光线传媒的院线话语权要好于华谊兄弟。尽管光线传媒既没有下游院线业务、也没有自身互联网平台,但是其却通过投资猫眼,掌控了院线方与电影方的中间渠道,间接地强化在下游产业链的话语权。而且,光线传媒还建立了阵地发行网,融合现代营销手段,利用自身电视频道资源,大规模推广出品电影。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目前影视行业市场的火爆,进一步凸现华谊兄弟淡出影视行业这种截然相反决策的失误,这是否代表其“去电影化”战略是错误的?

盲目多元化、赔钱赚吆喝,实景乐园是利还是坑?

似乎意识到电影业务是靠天吃饭,2014年,王忠军在提出“去电影化”的同时,还推出了多元化的战略。

利用“冯氏喜剧”的IP,华谊兄弟将电影、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三驾马车串联在一起,意图为财报加上一层护城河。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来看,华谊兄弟的多元化战略似乎并未奏效,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出现下滑。2014-2017年,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及服务板块的毛利率分别从44.4%、74%、100%下滑至39.9%、55.7%、98.85%。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跟风两字,似乎可以很好地用来诠释华谊兄弟的多元化战略。

2010年,手游崛起年,华谊兄弟先后投资掌趣科技、银汉科技;2015年,直播正盛,华谊兄弟斥资19亿元,参投“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英雄互娱;同年,文化小镇IP概念大热,华谊兄弟开始将旗下电影IP进行延伸,下注实景娱乐项目。

但是,王忠军的“影游互动”概念,在华谊兄弟投资的互联网娱乐项目中,并未显现有关的IP身影。反而是其不断的资本运作,为华谊兄弟带来新的赢利点。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掌趣科技。截至2017年末,华谊兄弟已抛售其所持有的掌趣科技全部股票,以1.49亿元投资套现25亿元。

而被华谊兄弟寄予厚望的实景娱乐项目,目前来看也是任重而道远。

2011年,华谊兄弟开始布局实景娱乐,是国内最早布局实景娱乐的影视公司。在该领域,华谊采用 “重轻资产模式结合”的方式。公司不仅需要面对投资周期长、资本回收慢等风险,还在收入上,对IP及衍生品的粘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前后历时8年,总投资高达30亿元,公司第一个实景娱乐项目—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才建成。历经百折千回,该项目还尚未开业。可以说,对华谊而言,重资产模式“如鲠在喉”,轻资产模式若“空手套白狼”。

尽管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依靠品牌授权及设计,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累计为上市公司贡献2亿元的收入。但整体上看,2017年,公司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收入实现2.58亿元,占比仅6.54%,离营收主力还有一定差距。该类IP及其衍生品的吸引力是否有可持续性,仍待市场检验。

华谊兄弟的实景乐园项目,基本是以冯氏经典电影场景为建筑规划元素。例如冯小刚电影公社中《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IP。但是,冯小刚IP及其所拍摄电影对年轻大众人群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公众对其实景娱乐项目又是否买单?

目前国内“IP+主题公园”结合的最好的是拥有“熊出没”IP的华强方特。据《2016年全球主题乐园调查报告》显示,华强方特主题乐园2016年接待游客量以37%的游客增长率位列全球第一。华强方特成功的要素在于其强大的IP线下转化及运营能力。而反观华谊兄弟,其目前仍停留在打造爆款IP、主题乐园、舞台剧、电影小镇等IP互动的初级阶段。

此外,华谊兄弟的实景娱乐项目还面临来自光线传媒、博纳影业、长城影视等在内的多家电影公司的同业竞争压力。“做中国的迪士尼”,成为电影公司最常见的口号。如何从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也是摆在华谊兄弟面前的一个难题。

虽然早起的小鸟有虫吃,但是翅膀不够硬、缺少IP增值的方法,终究抢不过丛林里的猎鹰。

投资公司的日子能撑多久?

虽然华谊兄弟一直强调“去电影化”战略,但是在互联网娱乐、实景娱乐等业务的盈利能力仍然微弱的情况下,其只能一边依赖票房,一边加大投资。

2017年,华谊兄弟实现营收39.46亿元。其中,影视娱乐的营收比重由73.12%升至85.5%,而互联网娱乐占比由19.30%下滑至7.77%、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占比也从7.33%降至6.56%。如此看来,尽管华谊兄弟一直喊着“去电影化”战略,但还是只能“啃老本”。

此外,从其财报来看,2014-2017年,华谊兄弟的营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由23.89亿元增至39.46亿元。但是,同期净利润由8.97亿元降至8.28亿元。而扣非之后,2016年一度亏损4018.28万元。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营收增加、净利润基本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华谊兄弟扣非后净利润却大幅减少,这意味着,华谊兄弟近几年还是依靠投资在“挣钱”。

2016年,华谊兄弟净利润为8.08亿。其中,减持掌趣科技股票套现12.76亿,确认投资收益7.45亿元,相当于2016年华谊净利润的92.2%。2017年,华谊兄弟10.75亿元的利润总额中,确认投资收益7.70亿元,还有1.27亿元的政府补助,那么去除投资收益跟政府补助后,利润总额仅剩约1.78亿元。

如果华谊兄弟主业一直没有太大起色,是否仅靠卖资产就能撑一阵?据2017年年报,华谊兄弟仅母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额为85.37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有21.78亿元。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华谊兄弟目前面临的“三高症状”,即高于同行的资产负债率、高商誉减值风险、高质押率的利空行情,显然不利于其业绩的稳定增长。

华谊兄弟部分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借款。2014-2017年,华谊兄弟的长、短期借款合计额由16.34亿元增至28.24亿元。而且,与同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相比,2017年华谊兄弟的资产负债率几乎是其两倍水平。

华谊兄弟沦落记:地位不保、明星跳槽,依靠投资副业能撑多久?

此外,因高价绑定明星IP,收购东阳美拉和东阳浩瀚,2017年华谊兄弟的商誉也高达35.70亿元,占其净资产总额的37%。相比之下,光线传媒这一数据占比仅为2.32%。如今,《手机2》电影虽然正常拍摄,但其票房能否给力,仍是一个问号。若冯小刚今年的业绩对赌无法完成,东阳美拉的商誉减值对华谊兄弟来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与此同时,登上微博热搜榜的华谊兄弟“高质押率”,对于市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利空。贾跃亭与乐视网的惨痛往事历历在目,以至于市场形成了高质押等同于跑路的条件反射。

事实上,王忠军、王忠磊股权质押比例并不高。相较于一季度末两人94.96%和86.90%的质押比例,截至6月6日,王忠军、王忠磊的股权质押率已降至89.99%和83.20%。但是,市场的恐慌已反映在股价上,加剧了华谊兄弟股票质押的平仓风险。

6月以来,华谊兄弟股价跌幅累计达19.98%,远超同期光线传媒、北京文化的6.65%、5.40%的累计跌幅。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它的“嫌弃”。昔日老大沦落至此,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