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认为石峁遗址比二里头更像夏都?

井盖遇贼


石峁和黄帝有关,是确凿的,具体见史记和汉书。

《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

(唐)司马贞 《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

查《汉书·地理志》,上郡阳周县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而阳周=今陕北子长县,今天的黄帝陵也在附近。

重点来了,石峁是不是黄帝的都城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时间对应不上。石峁更像是黄帝后裔里面的一支人马,他们和西方迁徙过来的种族结合,形成了一个另类的文化,这个文化深受外来的影响。

首先,石峁居民的主体成分是鬼方,也即老虎山-朱开沟一系的西支,鬼方是朱开沟文化的居民南下而形成的。

鬼方是何如人也?《左传》所谓怀姓、隗姓,据王国维考证,它们都出自鬼方,归、怀、隗三字,都是愧的通假字,也即鬼方。包括倗伯/霸伯在内的“怀姓九宗”,都是鬼方的后裔。

鬼方是不是白人?考古学上来说,陕北李家崖遗址就是鬼方的遗存。通过对人骨分析,他们和古华北人有点接近,证明鬼方不是白人,但其常染色体可能接近白人,介于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所以鬼方后来又叫白狄,鬼的Y-DNA推测为Q1a1a-M120。

鬼方的文化特征是陶鬲,这个在石峁也有发现,见(一)。而李家崖文化同样归属于朱开沟这一大类,是朱开沟南下和土著结合的结果。鬼方的文化与中原不同,没有姓氏制度,以及他们可能使用一种古老的阿尔泰语言,这种语言已经消失。但鬼方部落与诸夏杂居,经常进行联姻。

那么与鬼方结合的土著是谁呢?就是夏朝的大禹 、启。

为什么是大禹 、启?因为陶寺是尧都,尧之后舜都。而陶寺最后被石峁所灭,正好对应了禹自称传位给伯益,而禹之子启杀了伯益。之后,晋南做过一段时间的夏都,史料有记载。西汉扬雄《方言》曰:“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

夏、鬼都有表示高大的意思,不是巧合吧?

《孟子》佚文:“禹生石纽”,史记又说禹兴于西羌,证明是西羌的石纽,和什么会稽没关系。《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随巢子》记载:“禹生于石昆石,启生于石。”而石峁是一个石头城,这下知道石纽是什么意思了吧?纽可以解释为交接之处,石纽就是石城的交接之处。

先秦《世本》说:“黄帝娶于鬼方氏”。这里的黄帝可以理解为黄帝一族,包括夏人。陆终也曾经娶鬼方氏之妹。

山西横水倗伯墓出土的青铜铭文有“虎叔作倗姒簋”,说明鬼方倗伯的一支也是用姒姓。而姒是大禹的姓氏。

商人一直和鬼方敌对,如同和夏人的敌对关系。《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所以,鬼方就是和夏人杂居的。夏朝遗址为什么那么少?主要是缺乏文字,学者不敢严格对应而已,其实二里头 、陶寺、 石峁都是夏朝遗址,后期更偏向东夷方向发展。夏人没有发现文字,让他们在后世话语权上比较吃亏。

鬼方语言在华夏族有没留下痕迹?有的。月最接近的是古阿尔泰语*ad,还有雨字也是。《逸周书·克殷》周武王砍纣王之首用的“轻吕”剑,《史记·匈奴列传》作“径路刀”,即突厥kyng raq(双刃刀)。

鬼方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后来形成匈奴,匈奴王族的检测基因也是Q系的,说明他们的祖先就是鬼方。《史记集解》注引匈奴传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索隐》注:“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又《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回到主题,陶寺怎么被石峁所灭的?源于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舜帝钦定给同为东夷人的伯益,禹启不干了,启带上鬼方在陶寺大开杀戒,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短短的一笔轻描淡写,带出了一件残酷的政治事件。


基因看历史


其实关于夏朝和二里头,虽然以前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就写着说二里头是夏都,但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比都还是存在争议的。

夏朝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二里头是不是夏都,这就不一定了,因为根据王国维先生的二重法来看,至今二里头没有出土能够直接证明其就是夏都的有利证据,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质疑二里头是否是夏都的关键原因所在。


而关于石峁遗址,虽然如今石峁遗址还没有完全发掘,但其带给世人的震惊已经很多了,有学者称其为考古史上的一声惊雷,可见石峁遗址的发现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石峁遗址面积巨大,足有四百多万平方米,比浙江良渚和山西陶寺还要大。这其中,有大面积的城墙遗址,皇城台遗址,而在皇城台的东南方,还发现了一个小土包,据推测可能是祭祀台遗址。而石峁遗址的城墙中,还存在瓮城和马面等建筑,将人们对这一建筑形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观点推前了两千多年。石峁遗址面积巨大,建造难度大,并具备早期国家都城的功能,因此有观点认为,相比二里头,石峁更像夏都,但要说石峁遗址是不是夏都,个人觉得,怎么说呢,石峁遗址太靠北了吧,虽然说古华夏文明是遍地开花,多元一体,但个人还是倾向于夏都在靠近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地方。
而这里,陶寺遗址相比石峁遗址貌似更像夏都一点,陶寺遗址和石峁遗址都有可能是早期夏都,但个人认为还是陶寺的可能性更大些。

陶寺遗址的消亡时间晚于石峁遗址,对于陶寺的消亡,石峁集团可能在其中扮演者某种角色,但这背后可能还存在某股其他的势力,与石峁集团合力灭亡了陶寺集团。


在陶寺晚期,陶寺文明还苟延残喘了一百年左右,而在这之后,这里的先民才迁徙到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去到更东方的二里头去了吧。

当然了,以上观点都是大家的猜测而已,因为如今石峁遗址还在持续的发觉中,而专家称,想要全面了解石峁遗址,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究竟石峁遗址是不是夏都,相信今后的考古发掘,会给大家带来许多的惊喜。


蜀北一


这个提法首先就是不正确的,所以没法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只能反驳你的错误。

在远古中国,史前文化是以满天星斗的形式分布在中华大地上。各个史前文化都是以邦国的形式存在。这个时候是无中心多源,也是没有都城的。而都城是夏朝以王国的形式,成为中原大地的一个中心,然后才有都城。这个时代叫月明星稀,是有中心多源。


石峁遗址距今大概4000年到4300年。和他年代规模接近的有陶寺遗址和良渚遗址。陶寺遗址据考古研究可能是尧都。良渚遗址是百越人建立的文明。而石峁遗址更多的体现北方文化,可能是黄帝部族建立的。这三个大型遗址结束的时代大致都在夏朝的早期。而陶寺和石峁被认为都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陶寺遗址由于有诸多王者身份的器物,因而被认为比石峁更像夏早期都城。石峁遗址存在的时期是300年,陶寺是400年。两个遗址起始年代几乎一样,但陶寺遗址比石峁遗址多存在了一百年。这也说明陶寺比石峁更接近夏朝早期都城。


而二里头文化年代距今3500到3800年,属于夏中晚期到商早期。已经是可以确信的中国的一个中心了。已经出现了大型宫殿建筑、青铜礼器作坊和双轮车等具有规模和王朝内涵的明确证据。甚至还在长江下游发现了二里头控制的驿站。这都可以证明二里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王国中心。

所以,无论怎样比较,石峁遗址都不可能比年代更晚,发展更成熟的二里头更像夏都。可以和石峁遗址比较的是陶寺遗址。论题是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谁更像早期夏都。


沧海历史春秋



周朝都城距离殷墟几百里,但周统治了中原。同样距离周都城几百里的曾国很多礼器和风俗与周有异,但也是为周所管辖。

二里头本身的文明发展程度来说,并没有领先于同期山西,山东,长江流域的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朝明显的共主到封建王朝的演进过程。可以想象,如果真有夏,那多半是共主模式,某强悍军事部落统治其他部落。有可能像斯巴达那样,本身的都城并不是治下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

周代商,风俗礼节大变(最近论文看,商周相似性很高,这是我之前看书不多的坏处)。假如真有商代夏,为何就非要看出文化完全的继承呢?为何夏不能是像周那样不献祭活人的文化呢?为何夏一定要是有比二里头更宏伟的都城呢?如果夏是半游牧军事强权的呢?

二里头更像是解决了商来源的问题。并不能给“最早中国”下结论。

我认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没有找到夏都,没有找到夏朝,二里头是早商而不是夏。但也别急着说,二里头就是当时中原的统治者,那就是最早中国。别急着宣布没有任何其他部落可能管辖着二里头的统治者。

另,许队长解释最早都城为何大城无郭,我觉得是有瑕疵的。固然商部落可能够强大,但在新石器时代,战斗力不如青铜器时代,打仗碰上工事可会冗长拖沓不少哦,商军外出打仗真的不怕别人偷袭都城和粮仓?要知道二里头文化辐射范围可不小啊。假如跑上百公里去打东夷,那可是一两天赶不回来的哦,真的不担心西北冲来千来人烧了都城?要知道早几百年,西北不远的石卯古城连青铜大军都可以抵抗。想象一下,那是要防范多么可怕的对手。要是说几百年后,这种可怕的攻城战争力就只剩下二里头有了,你信么?

在我看来,大城无郭更大可能是早商部落没有上百公里以外打仗的需求,但不用远征怎么成为广域王国呢?我想,那只能是因为有人代劳了,商无需用兵可能是被军事强大的外族管理着,甚至可能二里头不被允许建立防御工事。就是想把这个发达部落的军队捆在原地。

明清家具研习社


这种问题明显含有主观倾向啊,现实情况就是殷墟之前没有发现文字,所以夏的存在就存疑的,任何一个遗址对应夏朝证据都不太充足,不管是二里头还是神茆。


神茆遗址在陕北神木高家堡,列于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考古遗址,大于同时期的陶寺、良渚等,在遗址周围还众星捧月地分散着若干个小遗址,可以想见,这在当时应该是个重要部落。


不过神茆遗址现在发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还不能知道全部状况。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既没有确切族属的证据,与文献中的夏朝也没有多少时间、地点的重合性,还不如二里头遗址重合度高。毕竟二里头遗址和文献中的夏朝晚期不少相似之处。


如果非要找个时空最对应的,还不如说是黄帝部落,先秦史学会沈长云先生就提出这个观点,黄帝陵也在陕北黄陵。不过这些也都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证据讨论价值不大。我们不应该过分纠结族属,而更应该关注目前考古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更多的发现吧。


林屋公子


前面几位专业人士回答的非常全面,本人仅此来补充一下!

目前看来,考古界也只有许宏在坚持他当初的关点了,各地不断有新的发现一次次的推翻这一论证。“满天星斗”式的考古发现一次次推翻了“二里头”,使人们不仅怀疑当初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明显就是搞错了方向!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里面一位讲师再讲二里头,人家说的很幽默:说二里头你就是比村支书的院子大一点!

而有人说的更加直接“就是一个大茅草棚”!

从它的形制来看,二里头“大四合院”式的建筑,不要说他是一座“都”,严格的来说连“城”都不是!

山西陶寺的发现,当初就直接打破了“二里头”的论证。她有完整的城墙,有宫殿,甚至还有天文台!

而陕西神木“石峁遣址”的发现,更加震惊了考古界!

石峁遗址的建筑面积达到了425万平方米,甚至比良渚古城还要大。他又完整的石头城墙,更令人惊讶的是: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墙建筑样式,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了!他有城墙所具备的“翁城”“马面”“敌台”等等。他有大型的皇城台,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仅仅在国外各大博物馆里面保存的石峁玉器就高达数千件,这也是一个遗憾!



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在石峁的附近又陆续发现了几座卫星城。这就更加证明了这里是一座“都城”,是一座政治军事中心!


石峁古城中又陆续发现了“鳄鱼骨”“鸵鸟蛋”等等南方的动物,说明这座古城在数千年前可能享受了“万邦来朝”的景像!

青铜器的发现,又更加证明了这里高度发达的文明。目前来说,石峁中心的皇城台还没有被发掘,我们期待更多的考古新发现!


大唐神都


相同之处,石峁遗址和二里头都属于龙山文化。

不同之处,1石峁遗址面积425万平方米,二里头300万平方米。

2石峁遗址距今4300年,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

3石峁遗址有皇城台,城墙等城市标配,二里头没有发现城墙。

4石峁遗址年代早于二里头,规模大于二里头。很多专家认为二里头在石峁遗址面前就是个草棚子。石峁遗址更像夏都。


井盖遇贼


夏都这种说法肯定不对,

二里头也不一定是夏都,但石峁和二里头都是龙山文化,倒是有一些联系,也不可能石峁衰弱后二里头兴起,因为二里头规模和城址并没有石峁庞大。

石峁遗址更像是【帝舜】时代的首都,


终南高扬


我记得一些人言及夏和二里头还是不能认定,尚不被认可,怎么到了石峁就变成更像夏都了?

玩双重标准就服某地人,与其说石峁更像不如说山西陶寺遗址更像夏早期都城

夏人活动主要范围在晋南,豫西

国家博物馆关于夏的说明


国家博物馆关于二里头的注解

最后,石峁也写进国家义务教育教材我就信,呵呵


拿史实讲证据


根据记载和传说,成汤革命的鸣条之战在黄河下游一带,再说夏朝是大禹治水后建立的王朝,中国的农耕时代已经进入平原地带,所以夏朝应该在平原或者河川地带,因此石峁城不可能是夏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