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登封王城岗对应为夏都“阳城”,那同时期的“陶寺”和“石峁”应该对应为什么?

华夏上古历史探幽


王城岗属于后期的夏都,石峁代表早期的夏都,陶寺代表尧舜之都,后来伯益坐镇,被夏后启所灭。


石峁和黄帝有关,是确凿的,具体见史记和汉书。

《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

(唐)司马贞 《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

查《汉书·地理志》,上郡阳周县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而阳周=今陕北子长县,今天的黄帝陵也在附近。

重点来了,石峁是不是黄帝的都城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时间对应不上。石峁更像是黄帝后裔里面的一支人马,他们和西方迁徙过来的种族结合,形成了一个另类的文化,这个文化深受外来的影响。

首先,石峁居民的主体成分是鬼方,也即老虎山-朱开沟一系的西支,鬼方是朱开沟文化的居民南下而形成的。

鬼方是何如人也?《左传》所谓怀姓、隗姓,据王国维考证,它们都出自鬼方,归、怀、隗三字,都是愧的通假字,也即鬼方。包括倗伯/霸伯在内的“怀姓九宗”,都是鬼方的后裔。

鬼方是不是白人?考古学上来说,陕北李家崖遗址就是鬼方的遗存。通过对人骨分析,他们和古华北人有点接近,证明鬼方不是白人,但其常染色体可能接近白人,介于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所以鬼方后来又叫白狄,鬼的Y-DNA推测为Q1a1a-M120。

鬼方的文化特征是陶鬲,这个在石峁也有发现,见(一)。而李家崖文化同样归属于朱开沟这一大类,是朱开沟南下和土著结合的结果。鬼方的文化与中原不同,没有姓氏制度,以及他们可能使用一种古老的阿尔泰语言,这种语言已经消失。但鬼方部落与诸夏杂居,经常进行联姻。

那么与鬼方结合的土著是谁呢?就是夏朝的大禹 、启。

为什么是大禹 、启?因为陶寺是尧都,尧之后舜都。而陶寺最后被石峁所灭,正好对应了禹自称传位给伯益,而禹之子启杀了伯益。之后,晋南做过一段时间的夏都,史料有记载。西汉扬雄《方言》曰:“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

夏、鬼都有表示高大的意思,不是巧合吧?

《孟子》佚文:“禹生石纽”,史记又说禹兴于西羌,证明是西羌的石纽,和什么会稽没关系。《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随巢子》记载:“禹生于石昆石,启生于石。”而石峁是一个石头城,这下知道石纽是什么意思了吧?纽可以解释为交接之处,石纽就是石城的交接之处。

先秦《世本》说:“黄帝娶于鬼方氏”。这里的黄帝可以理解为黄帝一族,包括夏人。陆终也曾经娶鬼方氏之妹。

山西横水倗伯墓出土的青铜铭文有“虎叔作倗姒簋”,说明鬼方倗伯的一支也是用姒姓。而姒是大禹的姓氏。

商人一直和鬼方敌对,如同和夏人的敌对关系。《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所以,鬼方就是和夏人杂居的。夏朝遗址为什么那么少?主要是缺乏文字,学者不敢严格对应而已,其实二里头 、陶寺、 石峁都是夏朝遗址,后期更偏向东夷方向发展。夏人没有发现文字,让他们在后世话语权上比较吃亏。

鬼方语言在华夏族有没留下痕迹?有的。月最接近的是古阿尔泰语*ad,还有雨字也是。《逸周书·克殷》周武王砍纣王之首用的“轻吕”剑,《史记·匈奴列传》作“径路刀”,即突厥kyng raq(双刃刀)。

鬼方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后来形成匈奴,匈奴王族的检测基因也是Q系的,说明他们的祖先就是鬼方。《史记集解》注引匈奴传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索隐》注:“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又《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回到主题,陶寺怎么被石峁所灭的?源于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舜帝钦定给同为东夷人的伯益,禹启不干了,启带上鬼方在陶寺大开杀戒,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短短的一笔轻描淡写,带出了一件残酷的政治事件。


基因看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思索良多。谈到考古学,不仅仅是要进行考古发掘与整理,更多的是要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那么对于考古发现的社会性质,或者说是族属的判定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针对题目提到的问题,我就自己所掌握的浅薄的知识做以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首先,我们来说“阳城”,一般来讲,大多数的观点还是认为登封王城岗为禹都阳城,但是在中国的地名上,称为“阳城”的也颇多,我们不能仅仅从名字上认为此阳城就是彼阳城。登封王城岗城址,可分为大城和小城,其中大城城墙和城壕的使用年代相当于王城岗龙山文化第三期,正在夏纪年范围内,我们可以认为,这里便是禹都阳城。但是,现在又有一种观点,在沈长云先生的文章中,他认为禹都阳城应位于濮阳一带。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那么在当时的黄泛区主要是位于河济地区,也就是濮阳一带,当时这个地方沼泽众多,多有水患,从地名来看,多为岗、丘等,均是地势较高的地方生活着古人类,那么这个地方很有可能是大禹治水的地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濮阳又名帝丘,这里的帝指的是颛顼,而夏后氏则是颛顼的后人,那么夏都位于此地则也不足为怪。


其次,我们再来看陶寺。近几年,陶寺的考古工作做得非常多,并且发i西安了大城、墓葬,还有一个目前不知道具体用途的像祭坛一样的遗迹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天文台,当然具体的我们不做讨论。我们来看陶寺的族属,从考古与文献材料综合来看,我们认为陶寺应为陶唐氏族群,并且陶寺应为尧都。

首先,陶唐氏尧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297年,而陶寺文化碳十四测年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2400-前1900年,这两个年代上大致的吻合的。其次,从过陶寺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发现这个时期使用陶寺、彩绘器、木器、漆器等,还建造了宫殿、城垣等,墓葬形制等级明显,这些均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分化,我们从这些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与文献中记载的尧舜时代的特征十分接近。再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陶寺所处的位置正是陶唐氏尧的重要活动地区以及尧都平阳所在地区。因此,陶寺应为尧都平阳。

再次,就是近几年也比较火热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峁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头城,并且是最大的史前时期遗址,可谓震惊。我们仔细观察石峁遗址发现的陶器、玉器、彩绘等现象,与上面提到的陶寺文化不无关联,两者之间曾有过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是否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至于石峁的族属,目前还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发现与研究。

至于题目中提到的,陶寺和石峁应对应夏朝的哪个都城,说法我不是很赞同,只是就王城岗、陶寺和石峁做了单个分析,希望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


北大炉炉


河南登封王城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定位的是早期的禹、启之都,时代较早。洛阳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定位的是夏都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这两个遗址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时间、空间都相符,所以可能性很大。

陶寺,时间早于王城岗与二里头,且文化类型与一河之隔的中原地区很不一样,时间与历史文献的比照,很可能是尧舜之都,有待验证。

而石峁,处于陕北黄土高坡,远离中原文化区,出土的文物印欧草原特征明显,很显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对照文献来看,很可能是鬼方(猃狁、犬戎)的遗址。











柱下史


陶寺要早于二里头文化200年,和二里头没有直接的承接关系,中间还有个东下冯类型。

陶寺早期社会6座王级大墓,随葬品制度很统一,规制一致。中期和早期没有直接承接关系。

石峁是来自北方的,后期受到老虎沟文化影响,和朱开沟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迁徙了。

具体尧舜等的研究还要等后续研究成果。目前看来是越来越接近了,轮廓越来越清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