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經柏樹埡、黃連埡、羅漢橋、李家坡到石牛鋪

時間:2014年6月14日

人員:鍋鏟先生、上潼人、建哥、高庭貴、李戴。嚮導:賈清華、李葉枝、劉明元等。

上次在嚮導的帶領下,宣化鋪到石牛鋪路段,我們誤入歧途經過了羅家大梁(見筆記18)。此段是綿羅交界雞鳴鋪經綿州到梓潼唯一一段還沒走通的地段,故“重走”。從石牛行至徐家,為與以前一致,特反記。

一.從七里壩到宣化鋪

古驛道過魏城七里壩後,斜插過綿梓路到徐家鎮砂石包。砂石包舊有雙柏樹。魏城街上的雙柏樹還在,砂石包的雙柏樹毀於上世紀50年代。這個雙柏樹,大約兩個人才能拉手抱住。羅順友大爺介紹,過雙柏樹後,繼續過王家窖灣、何家灣、武家堰、到宣化鋪街道,在養生灘過宣化鋪橋,從龍王廟處,右走白石樑。

沿現柳塔街一路東行,到徐家鎮。鎮上主要有東西向柳塔街,南北向書房街,弓形宣化街。宣化街為徐家老街。穿過柳塔街道到鎮東徐(家)東(宣)河前,徐東河有養生灘,上跨宣化橋。

宣化橋現為一墩二跨平梁公路橋,西側為宣化村(1村)5組,東側為柳塔村(9村)5組,上游百米餘有攔水石壩,再上游河段叫兩叉河,下游1裡餘,有綿梓路徐東河橋。嘉大爺介紹,宣化鋪老橋是龍頭平梁橋,橋下就是養生灘,每年三月初三舉行放生儀式,灘中有洞通街上,宣化鋪街雖然臨河,但是從來打不出來乾淨的水。

橋下眾多條石被廢棄,散亂於河道中,板凳書香推測,這些條石可能是老橋所用。縣誌對此橋此河均有記載。梓潼縣誌記載:“宣化鋪石橋,縣西四十里,乾隆四十一年,知縣朱簾、巡檢孫思傑同建。”

綿陽縣誌記載:“宣化橋,治北七十里,交梓潼官道上,其處為放生池,多巨魚。”在“梓潼水”和“清溪”條目指出:“宣化鋪,其地水名放生池,中多巨魚,行人以餅餌擲水面,即浮出。”同時指出該水發源於梓潼界龍泉寺,經響水灘入綿境,繞至宣化鋪,歷東嶽場,與劉家河諸水匯合於玉合(河)場,至清溪入三臺界。此河與魏柳河同為魏城河、劉家河、梓潼江、涪江支流。《蜀輏詩記》對養生灘中的巨魚記為:巨者背上翠苔厚寸許。

過橋,龍王廟立於橋頭左側西北面,有殘缺石像,尋古碑“養生碑”不得。建哥說,龍王廟就是宣化鋪的鋪址所在。嘉大爺介紹,龍王廟原來在橋頭右側東面,後遷建於現地。

二.從宣化鋪經柏樹埡兒到馬桑碥

宣化鋪舊址龍王廟處於柳塔村5組胡家壩。此北走可通過柳塔壩、羅家灣上羅家大梁的石板梯步路,多人說那是曾經的鹽擔子路,上次走驛道誤入此程,也算是額外收穫。

過橋即在路口右轉東行,沿老108路走,上陳家坡。陳家坡位於柳塔村4組,為緩坡,左黃家梁,右壩地。行200餘米到柏樹埡兒。

柏樹埡兒位於羅家大梁支脈白石樑,這一帶多白砂岩。柏樹埡兒是驛道路上的重要節點,可能也名白石埡。賈清華(73歲)介紹,柏樹埡兒原來比現在高很多,修川陝路時挖山降低了路基,3、40年前修路又挖山降低了一些。目測地形,路基降低不下兩丈。

過埡口下緩坡,兩側均為壩地。村民賈三陪(54歲)介紹,這裡是柳塔村2組,右側南面為梨園灣,左側北面有殯子灣,殯子灣是古時人死沒人埋的地方。賈大爺介紹,我們再往東前行,就是賈家壩、李家槽,舊地名三根柏。

下緩坡1裡許過梨園灣到柏林坡。路行於柏林坡左側北面,修川陝路時削山樑,左側賈家壩、李家槽壩田,秧苗青青,曾名救(舊)秧田。有單塊石材加工做壩溝拱橋,3米長、0.8米寬,厚30-16-30釐米。此段曾有大柏樹,舊地名三根柏。

行柏林坡左近1裡到平緩埡口。埡口西南柏林坡,北馬桑碥。看地圖,羅家大梁北過回龍場,雙柏樹,南至黃連埡南段,南北縱橫十餘里,各方多餘脈,各處異名。白石樑和馬桑碥、柏林坡是其西南角兩處餘脈。

三.驛道翻過羅家大梁黃連埡

埡口旁李澤憲(57歲)介紹,埡口是徐家鎮柳塔村和清輝村兩村交界處,埡口的人家是賈三喜家,過埡口為清輝村9組。

過埡口,古驛道之路怎麼行走呢?老108線繞羅家大梁南麓而行,先走W形線,後走U形線,再與綿梓路合,又分路於羅漢橋處,全長過4裡。綿梓路挖斷羅家大梁黃連埡,與老108線或並行,或交叉,路程近3裡,其中挖山樑長200餘米,寬20餘米,深與梁高。

賈清華(73歲)居住於黃連埡南山嘴,經營小生意,他家附近有將軍箭指路碑,上寫:將軍箭,東南保平安,西北佑清泰,東至玉皇觀2公里,南至毛家囗1里路,西至魏城鎮十五公里,北至石牛鎮五公里。我們幸運地請他作了嚮導。賈大爺介紹,驛道過柏林坡埡口,不沿老108線繞行,而是上羅家大梁,翻黃連埡。通過地圖測距,自馬桑碥到羅漢橋也近3裡。

過埡口即從上馬桑碥山林,山中柏林森森,白砂岩做路基。羅大爺介紹,原來不是石板路,而是直接走砂包石路。羅家大梁寬厚,黃連埡高聳,而沿山腰砂包石路前行,偶爾隨山勢繞過“幹嘴嘴”、“懶彎彎”,並不感到坡度很大,有時甚至是山腰平路。

路上有時有水溝相伴,後有國防光纜沿路埋設,今人做事,也撿了古人選址的便宜。過清輝村9組山腰路段,在8組近老108與綿梓路交匯地段之北,驛道始翻黃連埡。近108處,有“灰包兒”——賈大爺指著一個超級大、似墳的土包,道出了土包的名字。

古黃連埡是在現綿梓路黃連埡稍北,是古驛道上的重要節點。黃連埡作為羅家大梁的南部山樑,南北聳峙,橫於古驛道之上。修川陜路時,也難以啃動這個硬骨頭,只好繞行一個U形路線,繞行900餘米。修綿梓路時,才用現代化機械挖山為路。

繞至埡口,現修有鐵塔。嚮導賈清華說,解放前有陝西商販翻黃連埡,遭本地棒老二打搶,結果商販方人多且是武裝押運,火併的結果,是本地棒老二吃了大虧,丟了幾條人命。

翻過埡口有清輝村村部,路從村部後經過,在龍鳳幼兒園位置斜插至現綿梓路。此處古驛道、老108線,綿梓路三路重合。

四.驛路經過綿梓界橋——羅漢橋

三路東北向行,路左北面先李家灣,再新獅灣,右側南面有龔家灣、紅兒包梁(地圖標為羅家梁)。1裡許,綿梓路上有羅漢橋,驛路和老108線則右行至羅漢橋溪(徐家溝)。

溪為界溪,溪上跨界橋——羅漢橋。溪河之西為遊仙區徐家鎮清輝村,過溪為梓潼縣石牛鎮清泉村7組。羅漢橋為雙曲連拱石拱公路橋,上游被水衝殘十分之二三幅,下游方保留完好,整體穩固,人車均可通行。下游響灘子,有垂釣者獨坐溪岸。上游80米許,有綿梓路羅漢橋。

橋頭居民武義元(74歲)介紹,羅漢橋是民國元年1912修的,1957年沖毀中拱後重建。羅漢橋石牛鎮側原來有兩縣界碑,直到解放初都還在,上記羅漢橋建於民國元年。羅漢橋很知名,此地曾有一個神智不清的人,“遠遊”到甘肅,被救時說不清自己的住處,只言羅漢橋,警察根據這個信息把他送回,竟無誤。還有客居臺灣某人,物是人非,只記得自己的家鄉在羅漢橋,以地名回鄉,也無誤。武大爺繼續介紹,橋東原來有香樟樹,直徑達3米。又有武聖殿在橋頭左側北面,火神廟則在橋頭,路就從火神廟門樓中穿過。左側東北不足百米的山頂有古華嚴寺,據說古蹟無存。

羅漢橋為古驛道上必經之橋,曾名萬年橋,志書、遊記等對其多有記載。《雲棧紀程》記載作者經綿梓交界萬年橋到宣化鋪的情況:……又西二十里,至板橋鋪,又十里至石牛鋪,又十里渡萬年橋,至宣化鋪,橋下水出宣化鋪北,南流入潼水。……”《蜀輏詩記》記:“三十里,食於石牛鋪。五里,羅漢橋,有寺在側,青林粉壁,似法相雲林。五里,宣化鋪。二十里,宿魏城驛。”《直隸綿州志.疆域》引舊志:“東八十里抵梓潼羅漢橋界。”又載:“黃連埡,治東八十里官道上,綿梓交界處。”梓潼縣誌載徐凝績《修理南北官道碑記》:“官道北至演武鋪交劍州界,計程六十三里,南至羅漢橋交綿州界,計程三十五里,上下其計九十八里。”又載:“萬年橋,即羅漢橋,縣南三十五里,舊系木橋,乾隆二十三年,知縣程立本倡建,三洞兩墩石橋一座,四十一年,知縣朱簾重建,道光二十四年,縣屬職員羅文絳(?)具稟知州徐凝績、知縣周樹棠批准各飭差局酌幫重建。”

過羅漢橋即為碉堡梁,樑上視野開闊,有碉堡地,路從梁左東北向而行。村民介紹,因羅漢橋是和綿陽的界橋,所以梓潼這邊的碉堡樑上修有碉堡。

以上證明,在古驛道之上,羅漢橋雖然不是遞鋪,但是因其處於縣界位置,所以地位相當重要——綿梓交界的羅漢橋等似於綿羅交界的雞鳴橋。

同行上潼君作詩記曰:“梓綿分野廢橋存,草徑蕭蕭掩舊痕。橋下水漫雙月影,回頭無數旅人魂。”

五.從羅漢橋經李家坡、土地埡豁到石牛鋪

自羅漢橋沿碉堡梁左側西北山麓行300餘米又與綿梓路合,有G108-2064界樁。遇趕石牛場回黃連埡家的的李葉枝(75歲)老人。這裡是清泉村6組,隔綿梓路,北邊有花鼓月地名。

驛道與綿梓路並行百餘米,又與老108線向右東北向而去。初有王家屋基地名,上長距離緩坡李家坡,右側南面是任家灣,隔灣是碉包梁,左側北面有魏家梁,隔梁為羅家灣。上緩坡,行於魏家梁右,梁腳似有殘存蠻子洞2個。遇放牛的劉明元(73歲)大爺,劉大爺說,此坡叫李家坡,這條公路時1924年通的。

行緩坡1裡餘近坡頂,右為楊家包(山),左有石牛鎮垃圾場,稍下為閻家灣。

行之埡口。右側南面為大梁子,左側北面為王家樑子,埡口名為土地埡豁。因為已到石牛梁平臺,所以埡口幾乎沒有坡度。

過土地埡豁,路行於梁頂平地。遇魏徵洪(60歲),他說這裡是清泉村6組,右側東南面是魏家溝。他說舊時的老路從黃連埡、羅漢橋而來,經羅家灣、任家灣上李家坡到土地埡豁。

過王家梁、魏家溝間的梁頂路,又繼續前行。路行石牛梁頂,左側北面馬家灣,右側南面塔子灣。遇閻顯碧(56歲)、她說此地曾有大柏樹,在其幼時已不在。多人言在南街口現公路右側近許,舊有路上石板,現無存。

六.驛路過石牛鎮

至石牛鎮南場口,右走金牛路。在金牛路右側有石牛廟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石牛堡碑,旁有古石牛。(已記此略)過石牛,下坡,行於公房梁右側。至金牛路53號位置,石牛河從街下穿過,此地有三聖宮,裡有清代戲樓,有石牛堡興場碑記和三聖宮因上元勝會設花生鬥碑記。東北向上緩坡,繼續行於金牛路上,路半右側為小七曲山,山上有陝西會館和蜀王亭。

石牛鋪是古驛道的重要節點。是古蜀道石牛糞金的終點,縣誌、遊記多有記載,在筆記19.20中有記,此不贅述。

(李戴於2014年6月17日記)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綿州驛道考25:自宣化鋪到石牛鋪(作者:李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