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不是被捧得有点过了?你怎么看?

123148512252


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因为对儒家学说的创造性继承而影响广泛,他也被放到了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位置,并称为孔孟朱王。

更主要的是,学问之外,他还走出书斋,带兵打仗,评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文武双修,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典范。

正德年间,他因为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到偏远的贵州龙场驿栈当驿丞时候,并未沉沦,潜心学问,最后悟道。他的这一传奇经历也成为吸引无数读书人的亮点。

阳明心学,继承了孔孟学说,吸收了大量的道家学说,对南宋以来的理学有批判性的继承,强调要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求“理”,然后致良知。

作为一种学说,有利有弊,前面不少回答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还有不小的争论,不在此赘述。

我要说的是,因为这种过多谈事理而缺乏科学论证的学说在现在造成的不利影响。

台湾人王财贵为首发起的“读经运动”

王财贵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在大陆制造焦虑,鼓动家长们放弃现代教育,而改成让孩子们囫囵吞枣一般的读儒家经典。这种反智行为,一度被神话,在前几年终于开始破灭。

但是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十多年来教育出来的孩子们被排斥在社会之外,难以过上现代人的生活。

更有去年爆出来的南昌豫章书院这种类似法西斯集中营一般的机构,打着传统教育的幌子,骗钱不说,还在学校内对学生百般虐待。

那个鼓吹读经解决教育问题、“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王财贵毫发无伤,仍然在大发其财。希望这种人尽早滚出大陆。传统文化在今天,在近代呼喊启蒙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大行其道,糟粕是否应该清理一下?

社会压力过大带来的现代人精神逃避

我曾亲眼看到一个大学研究生学历,做计算机科学的企业高管,遇到了职业瓶颈和人生天花板,于是每天将《王阳明全集》带在手中,随时翻阅,开口闭口就是修身养性理学心学等概念包装的鸡汤理论。

一个接受了西方科技的人,在遇到问题以后,将解决办法投向了这种缺乏科学考量的学问,而不是积极面对人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此类人。

要知道,对一个转型百余年的国家来说,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都有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子,阳明心学作为哲学思想,被当起了于丹之流炮制的心灵鸡汤一样的东西。可见其不是糟粕,也已经被糟粕化了。

从这两个问题来说,王阳明及其阳明心学不但有被捧的过高的嫌疑,还有需要厘清传播的问题,更要多多普及现代文明常识。


何殊我


题主实乃一无知妄人。


首先,黄宗羲将阳明心学视为祸国之道了吗?说此话之前总得先翻翻黄宗羲写的《明儒学案》吧?

事实上黄宗羲评价王阳明说:“

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在,一反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聖之路。故無姚江,則古來之學脈絕矣。”他认为如果没有王阳明,儒学的学脉便断绝了,王阳明指出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可见,黄宗羲不仅没将阳明心学视为祸国之道,反而推崇备至。

其次,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是披着佛教禅宗的皮吗?说此话之前总得翻翻王阳明的《传习录

》吧?

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是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但是王阳明既不像朱熹和陆九渊那样说世界的本原是理,也不像张载那样说世界的本原是气。事实上心学并不讨论和关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他之研究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怎么来的。所以阳明心学既非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

阳明心学也不是禅学,禅学认为心生万法,要求修行者心无挂碍,无相、无念、无住。阳明心学则认为人的本心知善知恶,要求学者念念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直承孟子性善论和四端说,可称儒学正宗。


那么,王阳明是被过誉了吗?

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可能有过誉之嫌,但在某些方面人们可能还未完全认识到他的价值。

现在很多人把王阳明捧得如同战神一般,但是我认为王阳明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没有很多人想得那么强。宁王造反本就不得人心,加上能力太差,所以几十天就被王阳明打败了。王阳明的战绩,基本上都是剿灭地方上的盗匪叛乱,和历史上那些百战名将还是没法比的。

但是考虑到王阳明是个思想家,他只是个业余的将领,能表现出这样的军事才能,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思想家中,恐怕没人比得上他的军事才能。

而对于阳明心学的价值,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都有所低估。很多人说“陆王心学”,仿佛王阳明只是陆九渊的后学。但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对整个宋代理学的突破,使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转向。

宋代理学,不论是二程、张载、朱熹和陆九渊,都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他们认为宇宙有一个统一的本体和本原,人类的道德就这个本体的体现。

王阳明则区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他不研究客观世界,因而不关心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他的哲学始终聚焦于人的主观世界,即人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王阳明的学说是很有现代性的,他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对思想解放很有作用。

因此,王阳明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可称中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第一人。他并未被吹捧过头。



梦露居士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

一孩童跟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京师

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

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

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之学。

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

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

尴尬之际,11岁的孙子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众人震惊之余,便想:“肯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装个逼。”

看客们见窗外月色皎洁,

便让这孩童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孩童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阔。”

慑于其诗之境界气魄,众人齐声服。

此诗的作者正是王阳明,时年刚好为10岁。

想来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在我们芸芸众生还在为小学考试而努力的时候,王同学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神童,并多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王同学你这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看来是时候亮出他的家世了。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名门望家+牛人世家。老祖宗甚至可以追溯到晋朝的王羲之了。

爷爷王伦,品行高雅,喜爱读书,富有同情心,尤爱竹,颇有魏晋名士风度,受时人敬仰。

父亲王华更是牛的不得了,成化十七年中了状元。你要知道明朝考状元是多么不易,绝对是渊博知识+颜值爆表才能通过皇帝的选拔。

岳父诸介庵,是父亲王华的的至交好友,时任布政司参议,正四品,〈老诸倒是很会相女婿呀,眼神过硬〉。

爷爷父亲本来就很牛了,但王阳明更牛,受家人的影响,王阳明彻底的把牛人基因发挥到极致。

5岁就能背诵祖父时常朗读的文章。

11岁便能作出“人眼大如天”气势恢宏,耐人寻味的诗句来,真是相当不凡,牛的让人喝彩。

上私塾时和先生同窗讨论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小小年纪的他却是把“做圣贤”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私塾先生当然是翻了个白眼给王同学,意思是你做梦去吧!〈这事先生还告诉了王同学的老爹,老爹听到以为儿子发神经,直接给了王同学一巴掌〉

小小年纪就对《孙子兵法》感兴趣,还特别爱玩军事游戏,每次和别人摆兵阵,都能立刻想出制敌之策,杀的对手也是很无奈。

十五岁时,就在边塞之行任性了一次,竟然和鞑靼人大战几个回合,并且还伤了这两个鞑靼人。看来我们的王同学不仅文笔过硬,武力值也是杠杠的。

都说出名要趁早,王同学简直就是我们的偶像啊,他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十几岁就已经达到了别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当然,根据历史导演的安排总是要对身担大任的人以更多的考验和磨练的,所以,王阳明的前进之路,格外崎岖。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得到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幸的是王阳明落榜了。三年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阳明同学很尴尬,偏偏这时一些人说他“此子若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第三次参加会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终于上榜了,中了进士,授了官职。在之后的督造威宁王坟墓中,他用“什伍之法”高效完成了任务。后来又主持了山东乡试,并由此写下了《山东乡试录序》,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观点。

可以说老天给了他一把好牌,家世好,才华高,而且他这牌打的也不错。当然,历史导演还是不肯让他舒舒服服的,这不又要来虐虐他。

弘冶十八年,皇太子朱厚照继承了皇位,新皇帝明武宗是个爱折腾的主,生性好动活泼。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太监们舞枪弄棒,或者怼怼文官,给文官们穿穿小鞋,这可把文官们坑苦了,简直是气的要吐血啊,咋就遇上这尊大佬呢!更坑爹的是刘瑾这个死太监仗着皇帝的宠信更会来事,你说刘太监是个好人也就算了,可他偏偏是个大坏蛋,而且还是坏到了骨子里,朝廷也被他弄的乌烟瘴气。

阳明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了一道《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奏折,这奏折写的很有水平,用词考究,充分体现了他的智商和情商。很含蓄的表达了刘瑾是个老流氓,奸诈小人。谁知一送上去,就被刘瑾拦截。然后,王阳明就去吃牢饭了,之后被贬到龙场当一个没有品位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其赴任途中将他害死。阳明同志一看,他娘的,这死太监还真是惹不起。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阳明同志当然也不是蠢货,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追杀者方就此“掉头而去”。这计谋用的是高明,太高明了!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一心悟道,寻做圣人。

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沉默端坐中,

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

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

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王阳明结束了自己的被贬生涯,此后,竟仕途得意,步步高升。十一年,被任命为赣汀漳御史巡抚。为什么要让他做这个官呢?因为当时兵部主事的王琼看上了他的能力。当时南方地区盛产土匪,不过也正好发挥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

别看阳明同志是个读书人,读书人一旦认真起来,绝对是比你想象中可怕。阳明同志通过实地调查,得知了这里的大概情况。在打土匪中,阳明同志修炼的腹黑学也真是“出神入化”了。他多次布局,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土匪。后来阳明同志受命去广西平叛土匪,那里的土匪一听到是王阳明要来剿灭他们,吓得直接是两手一摊,默念这仗打个屁啊,还是赶紧投降回家种田保命要紧。结果,没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土匪。此事一传朝廷,就震动了整个朝野。

正德十四年,南昌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当时王阳明手上无兵,就决定发动心战迫使宁王蹲在南昌不动。又相继弄了空城计,反间计,调虎离山之计,攻心计一举拿下了宁王。短短一个月,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就这样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灰飞烟灭。会诗文,懂军事,晓政治,还是个哲学家,宁王朱宸濠栽到阳明同志的手里也是无话可说。估计老朱心里会想:卧槽,这什么世道啊,我这皇帝梦就要成功了,老天你给我整个王阳明来,是啥意思,真是他娘的造孽啊!

南方盗匪和宁王之乱平定后,王阳明悟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又加上难得的空闲时间,便开始讲学,传授“知行合一,明心见性”的心学理论。在这几十年的人生生涯里,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成为圣人的决心。他“格竹”求圣,发现朱熹的理学存在问题,于是就自己去思考领悟,另辟蹊径。终于完成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从此,阳明心学体系就此大成。

嘉靖七年十一月,

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

问弟子周积:“到哪里了?”

周积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

周积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说:“恐怕来不及了。”

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

然后流着泪问:“先生有何遗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

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从此,一代圣人谢幕,带着一颗坦荡无私且宽大的心离去,他的心学也流传千古并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说散人


王阳明是中国《心学》中的一个代表。事实上,《心学》只是远古时代,人类在尚无科学认知的前提下,通过自我心悟后所形成的一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只是传统《易学》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古代最高的学问就是《心学》了。从老子、孔子到王阳明等,都是《心学》推动的典范。因此,中国古人把《心学》奉为认识世界的基础,以“心”和“㣺”为依据,产生了“心想事成”和“知行合一”等思想。


事实上,这些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由于 《心学》本质上是从《易学》中演化而来的。所以,《心学》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显然,心学只是人的思想意识在人体中的一种反应罢了! 无论《心学》多么伟大,也都只能表现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而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心学》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展开的学问,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意识和精神的范畴。简单讲,心学对于人的生命、健康、思想等还是很有价值的,与科学相比,立即就会相形见绌,即,“心想未必事成”。比如,你想上天,如果没有科学制造出来的飞机,你肯定无法实现;知行也就永远难以合一了。再比如,我们都知道上北大读书最好,我们知了,我们也努力学习且行动了,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吗?


所以,我们必须将《心学》与《科学》划分清楚。一方面,要界定《心学》的应用范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能;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在弘扬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心学》本身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很多人又一下子把《心学》捧上了天,王阳明就是乘势而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所谓《心学》,仍然是世界各地都有的一门古老学问,从亚历斯多德到康德,从黑格尔到巴塞罗,他们认为《心学》 “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即,《心学》只不过西方进化到了哲学,从而划分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派。唯心主义者,成为哲学的化身,唯物主义者,成为科学的化身。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学》始终在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里打转转,没有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直至今日,面对西方科学的强烈冲击,在如何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又重提王阳明的心学。但我们必须清楚,离开了科学的心学,仍然只是一碗鸡汤。所以现在风弥全国,也表现了中国人自己采取了自诩的形式所获得的过分追捧!


事实上,《心学》对于当今世界而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早巳将“心学物化”,即,传统意义上的《心学》“只可意会,无法撑天”!


与此同时,虽然《心学》过去不能解决人类所需要的任何实质性际问题。好在迎来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纠缠和区块链时代,这些新的“玄学”似乎又呼醒了《心学》中的某些要素,而使《心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也可能让心学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但要注意:此“心学”,并非完全是王阳明的《心学》,而是我把它所称之的“智慧化心学”。这就如同电台,传统意义上的电台几乎被淘汰,但“互联网+”下的喜玛拉雅电台却又如日中天。但喜玛拉雅绝对不等同于传统广播电台。


可见,指引未来世界发展的动力是包括《心学》在内的智慧科学,而决非《心学》本身!王阳明的思想和精神可以得到适当传承,但绝对不应该过分吹捧,也不能借助《心学》来排斥哲学,更不能以心学来否定科学。


为了更好的吸收王阳明心学中的精华,采取最恰当的办法是:在加快认知和学习智慧科学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化社会,以智慧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去统领《心学》的悟道脉络,并以中庸协同的顶层思想推动中国智慧最终走向世界!

欲知更多详情,可关注“定慧堂”,共同分享更多的智慧思维!


定慧堂


首先作为王阳明心学的忠实实践者,看到这样的问题不吐不快。

第一点,阳明心学并不是唯心主义,大家一般攻击阳明心学为唯心主义的就是拿著名的岩中花数的例子。我们现在来分析下这个著名的例子,我们看看《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就是根据此例一口咬定这是唯心主义,否定了山中花树的存在。我们看看“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寂”字,这里“寂”字并不是指不存在的意思,王阳明是把事物存在的状态分为显性和隐性,此处的“寂”就是事物的隐性状态,你不来看花的时候,对你来说,此花在心里是隐性的,你也是感觉不到的,当你看到此花时,花的状态是显性的,就是当你看到花或者没有看到花,花都是在那里的,它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它在你心里的状态不一样而已,这跟唯心主义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点,我们再看看王阳明的弟子和受阳明心学影响的人,在王阳明时期的弟子有徐阶、张居正,席书、赵贞吉等,他们基本都是内阁的人,徐阶、张居正都是内阁首辅。近代的受影响的人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蒋介石更是终身学习阳明心学,在给他蒋经国的一封信中,他说到“此心有力,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极力推崇阳明心学,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来谈他学阳明心学的心得。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军的东乡平八郎,当人们问他成功的秘诀时,默默不语,只掏出了自己的腰牌,上面只有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如果阳明心学真是祸国之道的话,这么多牛逼的人物还这么推崇它、学习它吗?明显不是,阳明心学是一种让你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完善自我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加方法论的催人奋进的显学。

第三点, 宁王朱宸濠是精心准备了十几年的时间来造反的,不是小打小闹的,如果没有王阳明及时平定,宁王攻破南京那是指日可待,与明武宗朱厚照划江而治也未可知。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功劳。关于王阳明南赣、广西剿匪,十几年了不知道有几波人去剿了,剿了又犯,终究原因还是这些人治标不治本,王阳明可是彻底平定了祸害十几年的匪乱,而且是心服口服,最可贵的是,王阳明做到了让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从此此地无战事。

第四点,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半个圣人是曾国藩,大家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半个圣人的曾国藩的名声名气要比王阳明还大,怎么还说王阳明是不是有点被捧得过了?做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武装者,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在当代恰恰是被低估了,不过一个好的现象是国内的阳明心学也慢慢在热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明心学必将大明于天下。

所以,如果你想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抗挫力,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阳明心学可以说你必须学的。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相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曾国藩遇上王阳明


这几年,王阳明确实很热,可能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有点关系。可能更多的还是和国学热有关吧?不过,王阳明确实是一个进入传统文化很好的切入点。

王阳明被捧的高了吗?我觉的没有,做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被关注一下,似乎也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心学和理学做为儒学的两极,各有其价值,并且是阴阳互补的。那种为了捧王阳明而贬朱熹,或者为捧朱熹而贬王阳明,甚至把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都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当然都是不对的。

和理学比起来,心学从来没有成为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个人觉得,这并非某个人或是某种势力的有意打压,而是由学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且和心学比起来,理学似更加主流一些,比如宋时的濂洛关闽四家,除了关学张载的气本体之外,其系三家都是理学。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在鹅湖之会的辩论中占了上风。但在整个学术体系的建构上,比朱熹的理学还是差一些,否则,也不用等到明中后期的王阳明来完成这一学术体系的建构了。

心学和理学做为儒学的两个方面,治学的方法和观点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讨论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是一样的,但结论不一样。他们讨论的基本范畴全部出自《大学》与《中庸》。

这里不去谈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有兴趣的直接去看《朱子语类》《传习录》之类就行了。不过在看这些书之前最好还是把《大学》与《中庸》大体搞明白,否则你就无法进入理学与心学的话语体系中。

理学的特点是让人循规蹈距,一切按规矩办事。所以,理学培养出很多奴才型人格。而心学的最大特点其实是教人随机应变,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心学过度了,就会培养出许多狂放之人,比如何心隐李贽等,他们身上虽然体现出了个性主义的进步。但因为太超前了,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结局都不好。

王阳明自己当然是个例外,他的致良知就是中庸里说的尊德性。也就是说和王学左派比起来,王阳明自己是站在中庸的标准上,而左派之所以被称为左派就是因为偏了。

心学的人物与理学人物比较起来。理学人物表现勤奋保守。而心学人物大都是非常聪明的。理学可以靠慢慢的学习,而心学靠的是悟性。理学的规则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死杠杠。当他会问你,讲不讲道理?而心学的道理是良心,是良知良能。所以心学人士怒了会说,还有没有良心?

儒学中这种心学与理学的差别,与佛教禅宗南北两派的差别也很相似,北宗的神秀讲渐修,而南宗的惠能讲顿悟。

说到这儿差不多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理学可以成为正统,而心学不能。因为理学的规则是死的,具可操作性。而且有助于奴性的培养。而心学可操作性差,凭良心这事,只有自己知道是真是假。

儒学的这种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与佛学刚好相反,理学类于北禅,心学类于南禅。大家都知道南禅后来的影响远大于北禅。这种不同大概在于儒家是执政党,而佛家是在野党。现实的政治理论必须是可操作的,而在野的学术理论必须要灵活聪明吧?

理学和心学还有一个不同表现,治世的时候往往是理学当道,而乱世的时候心学才起作用。理学表现出法治的特点,而心学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治的特点。

明朝的张居正戚继光的行事就有明显的心学特征,张居正就不说了。戚继光办事的方式绝对不是死搬教条,非常灵活。比如,因为他老婆很历害。又没生儿子。他在外边养了好几个小妾,这样既保证了家庭的安定,又解决了生儿子的问题。大家不要以现代的观点看这事,明朝时,娶个小老婆是合法的。老婆不让,就不在家里干,出去干。这种变通的方法,就是心学的特点。

清朝的曾国藩是理学名臣。而李鸿章,左宗棠就有心学的味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是自己的一点粗浅理解,未必正确。王阳明等古圣先贤们,他们的思想或者并不一定完美,但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七月流火140400643


对王阳明拿出来研究,什么时代也没有过捧过贬之说,拿出来研究也是有因其有经世之用。其理由大概有:一是王指出了人人皆可成尧舜的道理,此和释家云:人人皆可成佛一样。二指出了人自救,救世的方向,还是用了修齐治平的儒家方式。三是改变对外物内心的认知过程,由理学的渐悟式变成了释家禅宗的顿悟。都是强调了首先改变自己,再去改造世界这个道理。四是用知行合一的说法,向世人证明了其心学的正确性。但还是有偏颇之处,受其影响的还是那些能够被影响的,这点基督教义阐明了“上帝只能拯救那些能够被拯救的”,对那些根本不能影响或不理解王心学理论的人来说,还是惘然!王之学说不具备宗教的普世价值。也就是儒教到了明朝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时代的局限,无法沿用宋朱的理学,必须进行改造,创新的结果必然。但还是无法达到当时社会的需要,无法突破人神共存的界限,也没有形成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契约精神的萌芽之初的状态。还是在儒家的套路上打转。强调人治而忽视了法治,强化了自修而忽视了社会环境,重视了人性的光明可启而忽视了人性的顽劣难化的本性,用一种个人理想化的自觉代替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对儒教或儒学一种不成功的改造,没有达到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的效果,从后世的遗传来看,也确是如此。但不能否认,王阳明是有“局限性”一个思想者,尝试者,创新者,实践者,成功者。从此点来评价他,当时的社会影响了他,促他思变,他也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的成功,他也影响了当时社会以至影响到了后世乃至今天。仅此,还是必须向阳明先生,这位大儒礼拜崇敬的。


云脚低


无余:师父,什么是格物呢?是不是王阳明所说的为善去恶呢?

师:物是物欲,格同搁,搁置,即放下。放下物欲就是格物。王阳明所谓的心学就是儒学加一点佛学,起个新名词叫心学,他没真正开悟,所以不是君子。

无余:王阳明不是都说是大儒吗?他的四句偈挺有名啊。

师:你把他那四句说来听听。

无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师:这四句偈细究起来每一句都有问题。先看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表面上看有点道理,实则是顽空,这在佛法上叫做断见,属与五种见惑之一的边见里面的断见。佛法把见惑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身见”即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依佛经上说,由于世间众生不知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故对现实的今生、宝贵的生命生出贪执、难舍之心,想尽办法去追求、享受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人、事、物种种景象坚持不舍,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是“我”辛苦赚来的钱财。还有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临终前仍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妻子儿女、我的钱财”等产生难舍难分的眷恋之心,凡此种种有关一切现象在佛学上称为“身见”。

“边见”是执著于断、常二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无法真正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这两种都称之为边见。

“见取见”,执著“我”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凡夫有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只有“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戒取见”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见。如《俱舍论》卷十九所说,有外道见狗、牛等死后生天,乃学狗、牛之作为,食草啖粪。谓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净解脱出离,永超众苦乐,而至超苦乐处。此等执取非理之禁戒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见。

“邪见”,以上四种见惑也称为邪见,还有一种邪见是认为心识为“我”,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认为心识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世界成了又坏,坏了又成。于是他们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或者称为“心”,或者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这就是邪见。

王阳明认为心无善无恶,是断见;认为心有体,是邪见。所以我说他没有开悟,是标准的外道旁门。

不带:老师,王阳明其它那三句您也给点评一下吧。

师(笑):不带老师很急切啊。好,看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从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因为他不明白什么是心,所以自然不懂得五蕴皆空的道理(意识属于五蕴里面的“想蕴”),就是说他不明白意识并非实有,所以他这句是口头禅。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一句是把善恶给绝对化了。其实善恶是相对的,所谓的善恶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分别心上,不同的人对于善恶的看法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看待善恶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父亲教育批评孩子,孩子当时心里面对父亲可能是憎恨的,可是等长大明白事理之后,反而认为父亲原来对他的批评其实是爱。这就是说同样的事情,换了时空以后,感觉就变化了。所以我们所有的感受(包括是非观)其实只是我们的幻觉,而我们认为是真的。佛陀教导我们:“诸受是苦。”意思是执着于主观的感受,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再看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善恶是相对的,那为善去恶也只能是建立在相对意义层面上的。所以为善去恶并非格物,只是贤者所为罢了。格物是放下所有的对立,包括对于善恶的执着,所以格物是从贤者向君子转变的过程。明白了吗?

不带:老师,似乎明白点了。那老师,您把这四句给修改一下行吗?

师(笑):给缠上了,好吧。就给你们写几句吧。

(师板书):

善恶无常心之作,是非不分乃小人,为善去恶是贤者,善恶不住真君子。

依正:老师,为善去恶不好吗,怎么才是贤人?

师:贤人为善去恶不假,可是贤人不明什么是大是大非。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只能依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贤人的善恶具有相对性,主观性。

依正:那请问何为大是大非?

师:接近真理。

依正:怎样格物?

师:要想格物需要拜师学艺,佛家叫问禅,向禅师问禅。基督教说:“我即是道路,唯有通过我才能上天国。”这个“我”就是师父的意思。

依正:我们跟您学习算是拜师了吗?

师:没有。

依正:怎么才算是?

师:你们现在没有“表”,也就是没有进行正规仪式。拜师条件不足。

依正:那为何老师还要教我们?

师:随缘说法而已,并非师徒关系。

依正:拜师有什么要求?

师:每个师父的要求不同。我的条件比较简单,三个条件:一,《论语》会背。二,对于任何人问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论语学释》中找到答案。三,发愿受持三皈五戒。所以,努力吧。

——《论语学释》


用户62564438606


关于王阳明

再捧都不为过

因为这人,确实了不起


一、12岁就开始思考人生

这是一首王阳明12岁写的诗: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阳明同志12岁就开始思考人生了

想想看,你们,12岁,在干嘛?

二、波澜壮阔的一生

王阳明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传奇。

下面,是我亲手整理的王阳明人生简历


出生,床前有一道红光,嗯,这个,真没有,我编的。

5岁,仍不会说话

12岁,写了一首诗著名的诗,《蔽月山房》

15岁,上书皇帝,献策怎样平定农民起义,皇帝没答理他

15岁,一个人跑出居庸关、山海关考察,基本是国境以外,不受保护,随时有生命危险

17岁,结婚那天,跑出去和人家论道,一夜未归

18岁,读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亲身“格”了7天7夜的竹子,没格出什么来,格病了

21岁,参加乡试,中举

22岁,考进士,落弟

25岁,考进士,再落弟

28岁,考进士,这次成功了,全国第7名

同年,任刑部主事,相当于司法部某司当处长

35岁,得罪了宦官刘瑾,坐黑牢,屁股上挨了40棍,再被贬到贵州某处当驿丞,从局长贬成了科员

38岁,到江西庐陵县,也就是今天的吉安县当县长

40岁,回到京城,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又当处长了

43岁,升任南京鸿胪卿,相当于外交部长,但是在南京,陪都,非首都,没实权

45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大臣,中央部级,江西领导平叛

46岁,江西平叛成功

48岁,宁王朱宸濠叛乱,起兵10万,朝野大震,几乎灭国。王阳明手无一兵一卒,先忽悠,后组军,35天,平定叛乱

56岁,赴广西平叛

58岁,在广西返乡途中,因病去世,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三、辉煌的成就

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一生的重要成就

思考了很多人生

写了很多文章

教了很多学生

打了很多胜仗

当了很多官

虽然坐过一次小黑牢,但先生是为了正义,为了和权奸宦官刘瑾作斗争

精通儒家

精通道家

精通佛家

精通与恶人相处的秘决

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特质

著名的思想家

著名的文学家

著名的哲学家

著名的军事家。

创造了自己的一门学间——心学

四、崇高的历史地位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有人总结,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

  1. 孔子

  2. 王阳明

  3. 曾国藩,算半个

还有人总结:中国历史,文人用兵,以三人为最

  1. 诸葛先生

  2. 阳明先生

  3. 毛先生

先生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如此的经历,如此的成就,而且在各种艰难困境中取得成功

更加重要的是,几乎没有犯过大的错误

不象有些伟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又做错了一些事情

这句话你们懂的

所以,他,是我的偶像!


一个新视角,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我是毕大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


毕大费


点关注,不迷路↗*罒▽罒*

楼主的话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是挺正确的。

的确,虽然是明代儒学的批判和改革,但不过是对于宋代理学的修修补补。

至于王阳明。理性看待就好。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学说,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弘扬“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

关注之后便可看到《网络三大奇书》、《字数超过一亿七千万字的小说,你看过吗》等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