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海源寺对于老昆明人有什么意义?

哈里行旅


“海源寺车场到了,请乘客们顺序下车。”熟悉的公交女声还萦绕在耳旁,对于很多昆明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海源寺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海源寺始建于元朝,距今至少有700年的历史,后来民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有修整。但是海源寺出名的并不是它的景致、寺庙渊源等内容,而是它的集市。

昆明有“赶街”的传统,“赶街”的意思是每到一个特定的日期,例如周几、农历几号,人们都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汇集成集市,如今大多为农业贸易交易。而海源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有人把海源寺比作昆明老街的象征,毕竟要了解一座城市,需要先从它的生活水平开始了解,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它的集市,来海源寺就可以体验老昆明了。这是外地人从来不会来的景点,但是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特别的喜欢。

每到周四,海源寺就人山人海,人们喜欢来海源寺赶街,尤其是老人,这里菜很便宜,也很新鲜,很多菜都是从菜地里直接拔出来就带过来了。

再者,这里除了新鲜的菜还有农具、烟草和日用品等物品,就连跨时代意义的小人书都有。更能买到别处都已经看不到的家居用品,外形粗糙,但耐不住适用皮实啊。这里更有传统昆明小吃,很多小吃甚至年轻的昆明人都没有品尝过原来的味道,让很多老人捡回十几年前的,甚至几十年前的记忆。

所以对于老昆明人来说,海源寺是一处集交易、逛街、交友为一体的场所,每到周四就如同一个节日,会吸引很多老昆明人。


时报传媒


都知道昆明有个海源寺,而关于海源寺的渊源你又了解多少呢?

海源寺在昆明西郊,离城区差不多10公里左右,始建于元代,据《云南通志》记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海源寺记》中有载:

海源寺位于昆明市西郊约十公里的聚仙,旁有大龙洞,常年出水,水质甘芳而清洁,风景幽美。据《云南佛教史》载:“海源寺始建于元代,平章(相当于今之行政长官省长)脱欢,普化建造。”距今已七百多年,明末清初,毁于兵燹。直至光绪三年(1877年)由班庄村、龙院村、黑林铺、洪家营、团山、麻园、梁家河、黄土坡等八村人民捐资重建,在寺后的大石壁下建盖了大悲阁,在大龙洞旁又建盖了龙王庙。

每年正月十五日,凡受益的八村人民,都要在龙王庙举行祭祀龙王的庙会,届时唱大戏二天,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放鞭炮,各种节目J顷序进行。赶庙会的人扶老携幼,人山人海,兴高彩烈。龙王庙中香烟缭绕,海源寺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常。《云南佛教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海源寺的大悲阁下有龙湫,凡雨畅愆期,祈祷乃应。”龙潭边有棵弯腰树,龙上天行雨必借此树而登云。具传说龙的两只角是金黄色,故名金角老龙,上辈人多有见之。若遇阴雨连绵多天,远在刺沟、大小墨雨的村民,因山水把出入至昆明坝子道路淹没,积水几丈深,这段路昆明人就称之为“龙打坝”。一经祈求天气转睛,方圆数里之山坳,水自然泻尽,赶马哥儿们还可在路上拾到一些鱼虾。如今耄耋老人都能谈及此事,也有曾亲身经历者。

民国24年(1935)10月10日,蒋介石到昆明,翌日曾偕其夫人宋美龄及高级将领何应钦等人,在龙云,卢汉陪同下游览海源寺。1957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尼四国途经昆明,曾轻车简从游览海源寺"

元代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脱欢普化创建。明定边伯沐昂曾进行修葺,并赋《海源寺》五律一首:

揽胜游兰若,心清俗虑忘。

经余闲贝叶,僧定静禅房。

夕照明花坞,春波漾柳塘。

徜徉应得趣,题咏付诗章。

海源寺左面石山上有西华洞,石阶盘旋至洞口。寺右有瀑布龙潭,俗称海源龙潭,又称鸳鸯池。出水之洞称龙洞,龙洞坳曲,洞内积水,深邈难测。过去每逢天旱,士民到海源龙潭插牌求雨。


哈里行旅


可以是一种精神寄托,想到的就是能赶集,能看到以前的热闹场面,回忆曾经的记忆,一个寺庙,一个赶集的社会活动,准确的说是当年的庙会这类的一种行为,一种人与社会融合交流的方式。反应的是当下社会民众与社会环境交流与对话的方式,海源寺已不再是单一的寺庙或者一个地名,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就算你拆掉寺庙,这个名称也会依然存在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