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對你的愛,都是在模仿

人過四十,最大的變化,莫過於愈發的焦慮。

比如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三個字:被嫌棄。

當然,人都不是容易認輸的動物。

至少,表面上,不能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乖乖投降,敗下陣來。

於是,各種鬥智鬥勇,各種軟硬兼施,各種死纏爛打開始了。

然而單打獨鬥,或是閉門造車,最終都是死路一條,還外加孩子的各種嘲笑,與不屑。

直到最近,偶然某個飯局,周圍坐的一大圈人多是當了爸爸媽媽,或是即將當上爸爸媽媽之流。

兩三句寒暄之後,眾人紛紛直入主題,想不到主題的方向驚人得一致,全是吐槽,全是對自家孩子的各種吐槽。

那個苦大仇深,那個同仇敵愾,那個義憤填膺,還有深惡痛絕,簡直就是一個模板刻出來的,一模一樣。

比如,關於孩子在家吃飯的問題。

沒有哪個孩子,是一叫吃飯就乖乖走過來,規規矩矩坐好,或是恭恭敬敬給長輩準備碗筷的。

與此相反,敲門(因為小孩的房間門,一般都是從內鎖著的)時,答道“馬上來”。

十分鐘後再敲門,答道“來了來了”(注意,此處是不耐煩語氣)。

再十分鐘後敲門,無人應答了……

然後再過了幾分鐘,房間門終於打開,孩子黑著臉,披頭散髮,一副大不安逸狀地走出來,滿嘴不高興:“你們自己吃嘛!緊到敲門做啥子!”

再比如,孩子的作業問題。

你能從孩子那裡,知道老師佈置的作業是什麼嗎?

答案是:不能。

你要是想知道,全憑翻看老師發在微信群裡的各種通知、告示、警告、提醒。

你能從孩子那裡,知道他的作業進度嗎?

答案依舊是:不能。

你要是急急地問孩子,孩子的回答只有一句:“在做嘛,催啥子催!”

你能從孩子那裡,知道他的作業完成情況嗎?

答案就沒變過:不能。

你只能在孩子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方,簽上孩子規定的“家長簽字”,僅此而已。

還比如,孩子週末回家的作息時間問題。

你希望孩子早上起床吃飯,他卻想再睡一會兒。

你希望和他一起看電視,他卻躲在房間磨磨蹭蹭不知道在搞什麼東東。

你覺得孩子該洗漱了,他卻一直盯著手機玩個不停。

你終於忍不住發火吼孩子睡覺了,他卻一臉冷靜地問你:“我可不可以看會兒電視?”

網上一直有套說詞,遇到孩子的各種搗亂不聽話,一定要強壓心裡的怒火,默默告訴自己:“這是我親生的,這是我親生的……”

然而默唸幾十遍之後,沒有人還會假裝強大到,不擔心自己的智商,不懷疑自己的人生。

怪不得,各種媽媽群、爸爸群、家長群,火得一塌糊塗。

原來有這麼多的家長病急亂投醫。

至少,用某位同齡家長的話說,“總有一點共同語言,相互可以理解嘛!”

這也就難怪,當家裡的孩子的“青春期”假如真就那麼倒黴地碰上了某些人的“更年期”,夾在中間的人如臨火星撞地球般惶惶不可終日。

於是,多給孩子零花錢收買賄賂啊,和孩子簽訂各種不平等條款以求相安無事啊,購物看電影外出吃飯等換著花樣分散孩子注意力啊,各種旁敲側擊刺激孩子的學習上進心啊……

話說多了,簡直都是淚。

這些鬼娃娃哪裡知道,父母如此對付他們,都是被他們搞得不得已逼出來的。

他們哪裡知道,父母用的這些套路,其實哪裡還算得上是套路,全是東拼西湊,全靠對左鄰右舍七姑八姨,以及江湖各路救急朋友的模仿。

對,全是在模仿,稍不注意就反被孩子們超越。

哎,人過四十,談及自家孩子,再無沾沾自喜暗自得意。

說的是對孩子的愛,其實是越談越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