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爲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為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西遊故事百家談!歡迎來到小解話西遊之猴哥猴哥篇。

西遊五眾,表面上看是一凡人帶四妖環遊世界,唐僧是取經團隊的精神領袖,其餘四眾是受此精神號召下辛苦拼搏的員工。而實際上這個公式並不成立,由於中國"師者為長"的傳統觀念影響,導致唐僧的作用被過分誇大,孫悟空這個形象從而變得有點偏離事實。

實際上悟空才是團隊的核心,自從被觀音善信後,他一直保持著虔誠炙熱的心去求經,一路上兢兢業業,已然是最稱職的取經項目CEO。當然他也惹了不少莊稼漢,拉了不少仇恨,所以西遊中悟空收穫的外號有很多。

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為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小解大致統計了一下悟空的外號:齊天大聖,弼馬溫,猴子,潑猴,猴哥,大師兄。前三個是外人對悟空的見解,比如土地公以及其他身份低微的神仙便稱之為"大聖";討厭悟空的人則喊他叫"弼馬溫",這個八戒也沒少罵;另其他以前沒聽過悟空事蹟的妖怪,只憑主觀印象判斷,故稱悟空為"猴子",也有野猴子,臭猴子之說。

後面三個"潑猴"、"猴哥"和"大師兄"則基本是分別專屬於唐僧、八戒和沙僧的,我們在原著或者看劇中都能輕易聽到這幾個稱謂。在這裡小解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八戒和沙僧同為悟空師弟,為何八戒能叫"猴哥",而沙僧卻從未這麼叫過,從來叫的都是"大師兄"呢?

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為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解答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八戒和沙僧各自選擇加入取經隊伍的目的。在原著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中,觀音奉旨找尋取經人,當她遇到八戒時,八戒是這樣說的:

"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裡天蓬元帥。只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是我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佔了山場,吃人度日。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撥救撥救。"

由此可知,八戒選擇取經很大部分是自願的,他不願再過吃人度日的生活,渴望菩薩"撥救撥救"。所以在後續的降妖伏魔中,他積極性比較高,做的貢獻也很大。

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為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而觀音在流沙河遇到沙僧時,沙僧是這樣說的:"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這去,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

可見,沙僧想的其實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沒有一點想要脫離苦海渴望菩薩幫忙的意思,他甚至害怕參加取經會誤了前程,這樣的話說出口,豈不令人心涼!但是對於沙僧而言,他得到了觀音"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的承諾。

正是這個承諾害了沙僧,他以為只要安安分分混到靈山,即使無作為亦能官復原職,而實際上他想的太簡單了,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不勞而獲的,不努力就沒有收穫,所以當功成時免了罪,卻未能複本職。

悟空的“猴哥”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八戒敢,為何沙僧卻從沒喊過?

抱著這種無為思想的沙僧,當然也和團隊人員沒什麼感情。八戒口口聲聲地"猴哥"叫著,從客觀上講是一種拉進團隊關係的行為,八戒認真的活在取經中。而沙僧則不然,他想的只是混完畢業領獎狀。

所以沙僧對悟空的稱呼只停留在"純粹的稱呼"上面,畢竟喊一個人總得有個稱呼吧?"大師兄"三個字是不帶感情色彩的。

參考書目:《西遊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