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最近的朋友圈都在刷一篇文章,關於湖南衛視《少年說》裡那個義正言辭的逼著兒子做家務的媽媽,幾乎被全民擁護為“三觀最正的好婆婆”。看了好幾遍,說實話,我無法理解的是,這位媽媽明顯是矯枉過正了,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拍手叫好。

這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的現狀——喪偶式婚姻,甩手掌櫃式老公。很多人叫好、轉發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一種顛覆式挑釁帶來的盲目幸災樂禍。幾乎看不到有人同情這個孩子,所有的人都無視他的感受,都為這位掌控欲非常強的母親鼓掌助威。透過屏幕我都能看到她勝利的愉悅心情,但是也更加的為這個孩子將來的處境擔憂。

從朱雨辰媽媽的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我相信真正深究過這位媽媽的做法有何不妥的人,佔極少數,而我恰好在這個少數人中。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首先我非常認可這位母親的很多教育觀念,比如:男人是要有擔當和責任感的,娶一個女人回家不能讓她受委屈做家務也是一種學習……我認同她的理念但並不認同她的做法

當一個13歲的孩子自己並未從中感受到責任或者並未從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就更別提享受到過程的樂趣時,過於一廂情願最終將導致反彈,叛逆。長期積壓的不滿情緒,也許到了自己結婚的時候反而呈現出井噴式的爆發,非常反感做這些事情來證明自己是有責任有擔當的。我其實挺擔心,這麼做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我也有一個兒子,今年8年。這個暑假,他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鋪疊被子,整理房間;吃完早餐洗碗,每個週五晚上跟姐姐一起分擔家庭大掃除的任務;每次出去買菜,他跟著我,會幫我提菜,自己要求多拿一點;任何時候出門,自己負責管好自己的物品和揹包。我可能不會把“責任”兩個字掛在嘴邊,但是我會讓他體會到——什麼叫負責任和有擔當。

我還有一個11歲的女兒,她同樣負責每天整理自己的床鋪被子,清洗自己的小物件衣物包括刷鞋子,以及跟弟弟一起整理房間,負責好各自的學習物品和玩具的擺放,他們會劃分清楚自己的責任範圍,誰出錯誰受罰。她會做一些簡單的小菜,每天放學回家用電飯煲煮好飯,跟爸爸輪流洗晚餐的碗,會照顧弟弟幫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起男孩,女孩其實更需要學習這些家務,因為從生理角度和社會角色分工來說,女人其實是更擅長做這些瑣碎的事情,也需要承擔更多這樣的責任,

幸福的家庭最終要實現的是整體的和諧而不是在細節上斤斤計較。如果你從小跟女兒說,你以後結婚一定要選一個會做家務的男人,而且他做的家務越多,就是越愛你,其實是一種偏激的誤導。而且也會造成女兒在擇偶時很大的侷限性,制約幸福降臨的可能性。

從我的家庭模式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母親,我會將家務的學習融入到成長之中,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增加不同的內容,但這不需要太刻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是佔據生活的一小部分,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我更注重家庭的團隊協作,所有的家庭成員應當一起來分擔家務,但在這基礎上,實際上一個家如果想要運轉良好,一個能幹的母親起到決定的作用,並非是父親。所以這些日常生活瑣碎的事情並不是絕對的男人的責任也不是絕對的女人的義務,是所有成員既保持獨立性又能相互融合的一種調和劑。

將來孩子們長大了也會一樣按照這個模式去規劃自己的家庭生活,各司其職,相互照應,一個幸福的家庭不應當是這樣的嗎?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就知道為什麼對這位媽媽的做法不感冒了,就三觀來說我不覺得她的叫“正”,我覺得是有點偏了,有點大女人。也許是因為她自己的經歷所致,覺得男人會做家務女人就會有依靠,會感覺幸福

當年她的丈夫用“在姥姥家刷了三年碗”打動了她,她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但這種

幸福的定義過於片面了。當她用這樣絕對的標準去要求兒子遵照執行的時候,已經超越了一個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健康心理範圍。

一個真正明智的母親,應當首先尊重兒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可以有你的教育方式,但是也要允許他有自己的行為模式,有些人喜歡做家務,但是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做瑣碎的事情,並不能因此而認定這樣的男人是沒有擔當的。

最難的是,要在這兩者間取得一個平衡,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讓家庭變得更加的民主和諧,讓整個過程變得皆大歡喜,才有可能實現我們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為了將來母親以為的幸福而讓自己的孩子一直在母親的操控中長大,是我們曲解了幸福的意義。而且一個男孩子,不但要培養對家庭的擔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大格局,對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擔當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我們作為女人是很需要一個會幫自己做家務的男人,我們作為母親也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無論男孩女孩)獨立生活的能力,但並不是用這樣的標準強加給孩子,孩子將來就會幸福的。也許有一天他遇到的了一個女孩子,覺得能天天為他洗衣服做飯是件幸福的事情,而你卻偏偏叫兒子凡事親力親為,不給對方這樣的機會,試問,這樣的婚姻就會幸福了嗎?一個男人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無底線的付出就能讓女人感受到幸福嗎?

這樣的標準明顯已經過時了。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其實不需要放大到這種高度,它們原本就是我們生活種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樣存在著,只要花適當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下就足夠應付未來的生活了。

把所有的家務都推給一個完全不喜歡做家務,每天被這些困擾得很不開心的男孩子,我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是一個三觀正的母親會做的事情。而且13歲剛好是青春期,

親子關係處理不好,整個人生的發展其實都會受影響。如果是我的兒子這麼鄭重其事的提出一個要求,我起碼會考慮他的感受,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忽略了什麼,而不是當著全國人民的面一口否定。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小具有這些意識,而不是某一天突然從天而降。13歲還不會洗自己的內褲和襪子,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那個全名叫好的三觀正的婆婆丨如果是我的女兒,不會嫁

那是不是孩子不喜歡做家務就不需要學習了呢?還是別這麼極端的想問題比較好,

不喜歡就要找到不喜歡的原因,然後想辦法激發他的興趣。我覺得這位母親最大的不足是她——沒有先從內心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念,而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給了孩子,不管不顧,不問他的感受,不尊重他的意願。13歲的時候,真的是一個很想當大人的階段,想被這個世界看到和尊重的年齡,作為母親,應當比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更加關注到這一點,只有這樣一個男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希望我們這位被全民稱讚的母親有一天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越界了的,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他的真實感受,多給孩子一點自己成長的空間,多讓他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多體驗不同的人生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