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研究: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

麥肯錫研究: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

關於機器人將搶走人類工作機會的討論已經屢見不鮮,但近日麥肯錫給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全球8億人口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週三發佈的報告中稱,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內的自動化技術將為用戶、企業和經濟帶來明顯好處,提高生產率並促進經濟增長。但技術取代人工的程度將取決於技術發展、應用、經濟增速和就業增長等因素。

這份研究範圍涉及46個國家的報告對不同程度自動化進展對就業的影響進行了分類預測,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到2030年,機器人將取代全球4億個工作崗位。

報告指出,自動化對就業的潛在影響因職位種類和行業部門不同而異,其中最容易受到自動化影響的是那些涉及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工作類型。

例如機械操作,快餐準備,以及數據收集和處理,這將令取代大量勞動力,包括抵押貸款發放、律師助理事務、會計和後臺事務處理等崗位。

而受自動化影響較小的崗位通常涉及管理、應用專業技術和社會互動,因為機器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還無法超越人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可預測環境下的一些相對低收入崗位,例如園藝工人、水管工、兒童和老人護理人員受自動化的程度也會較低,一方面由於他們的技能很難實現自動化,另一方面,由於這類崗位工資較低,而自動化成本又相對較高,因此推動這類勞動崗位自動化的動力較小。

自動化不意味著失業 就業大變遷時代即將到來

麥肯錫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麥肯錫預計,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3.75億人口需要轉換職業並學習新的技能;而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景下,約7500萬人口需要改變職業。

刺激就業崗位增加的因素包括:

  • 收入和消費的增加。麥肯錫預計在2015年至2030年間,全球消費將增長23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消費階層。僅消費行業收入的增加就預計將創造出2.5億至2.8億個工作崗位;

  • 人口老齡化趨勢。隨著人們年齡增長,消費模式將發生變化,醫療和其它個人服務方面的支持將明顯增加,這將為包括醫生、護士和衛生技術人員在內的一系列職業創造新需求。麥肯錫預計,在全球範圍內,到2030年,和老年人醫療保健相關崗位可能會增加5000萬到8500萬。

  • 技術發展和應用。在2015年至2030年間,科技相關支出預計會增加超過50%,因此技術開發相關工作需求預計也將增加,其中一半約為信息科技服務相關職位。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這一趨勢將在全球創造2000萬到5000萬個就業機會。

此外,麥肯錫指出,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投資以及部分工種在未來的市場化趨勢也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需求。

1億中國人面臨職業轉換

從人口數量角度,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

麥肯錫報告指出,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境下,到2030年中國約有1億的人口面臨職業轉換,約佔到時就業人口的13%。

麥肯錫研究: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

當然這一數字相對中國過去25年經歷過的農業向非農勞動崗位的變遷來說,並不算多。麥肯錫認為,隨著收入繼續增長,中國就業人口從農業轉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趨勢預計將會持續下去。

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境下,中國高達31%的工作時間將被自動化,如果發展相對緩和,這一數值將下降到16%。

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十類職業

這項研究報告,由BBC研究人員聯合劍橋大學兩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安德魯·博格曼和蒂亞戈·羅德里格斯發佈。

據他們分析,未來最容易被取代的十種職業如下:

10.HR:89.7%

在未來,別說員工自身難保,連招募員工、解僱員工的HR也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很多HR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機器人都能完成。

今年3月,北美獵頭公司SourceCon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人只用3.2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

而且,國內廠商也發明了一款“iHR人力機器人”,能夠一站式自助辦公,最基礎的功能就是開具各類證明文件,譬如離職證明、收入證明、公積金證明等。

9.客服:91.0%

Siri都誕生這麼久了,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剩下的就只是普及。

8.前臺:95.6%

醫院、銀行、電器店……這些地方都開始逐步出現“機器人前臺”。

日本軟銀公司開發了一款名叫“Pepper”的機器人,已經在日本及歐美多國流行,不少醫院、銀行和電器店購買了這款機器人作為前臺接待人員使用。

7.接線員: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系統。

時至今日,人類接線員的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語音回答系統完成。

6.政府職員:96.8%

這裡說的政府職員,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類似辦證大廳的各種人員。

估計大家都深有體會,辦什麼手續,被踢皮球、被擺臭臉是常有的事情,明明很簡單的一件事,卻非要你跑來跑去。有了機器人,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5.銀行職員:96.8%

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畢業後能進銀行,工資高又穩定,即便當個櫃員也好。

但銀行的工作,不僅單調、重複,而且“低效率”,現代人能忍受排長隊買東西,但絕對不能忍受在銀行辦業務時的漫長等待。

所以,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銀行職員被取代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4.保險業務員:97%

保險業逐步走向人工智能化,現在微信上面都可以買保險了!

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3.會計:97.6%

會計這個行業,看起來要求不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看好,被取代概率居然有97.6%?

但仔細想想,會計的本質其實是信息收集和整理,內部存在嚴格的邏輯要求,要求100%準確。比邏輯和準確,誰比得過機器人?

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讓業內人士一片震驚。

2.打字員、速記員:98.5%

以前電腦尚未普及,打字員一度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類似80年代大學畢業也要搶著去開出租車那樣。

如今,想靠“打字”吃飯,也只有速記員了,但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1.電話推銷員:99.0%

即便沒有機器人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的工作,早晚也要消失。

很難被機器人取代的十類職業

10.保姆:8.0%

保姆這份職業,需要真正的情感投入,而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模仿的特質。所以,機器人能夠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卻很難完全取代。

9.健身教練:7.5%

機器人作為健身顧問,能夠提供精準的算法,為你提供更好的減肥計劃,幫助人類有效減肥。但真想減肥,需要教練現場指導、熱情鼓勵和嚴格要求,有什麼激勵比得上現場看到練出了八塊胸肌的教練?

8.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3.8%、4.5%、6.2%

技術再怎麼進步,人工智能再怎麼牛,對人類而言,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無法模仿、替代的。

7.律師、法官:3.5%

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之間做出判斷和平衡,這恐怕是機器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

法庭上的人性博弈、唇槍舌劍,稍微低智商、低情商的人都無法勝任,更何況只會計算、生成代碼的機器人?

今年7月,一款免費給普通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在美國50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然而它唯一能做的是幫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6.牙醫、理療師:2.1%

牙科這個領域技術要求極高,醫生要很有經驗且技術精湛,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切下患者半顆牙齒。

現在很多手術操作,都引進了機器人,但它們只是作為醫生的工具,有經驗的醫生才是手術的主導。

5.建築師:1.8%

建築師真正賴以生存的是什麼?是創意、審美、空間感、建築理念,這些抽象的概念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機器人能幹什麼?估計能做的只有畫畫圖紙,能畫得又快又好,但只會畫圖紙可成不了建築師啊!

4.公關:1.4%

別說一堆電子零件組成的機器人,就是有血有肉的人類也很難學會那些“交際花”的情商和應酬能力。

好笑的是,今年國內一家公關公司宣稱用上了公關機器人”,但它唯一能做的是什麼?——幫客戶撰寫公關稿。

3.心理醫生:0.7%

人類的情感是這個世界最不可捉摸、最難明白的東西,機器人根本不可能理解。

機器人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某種辦法去處理檢測出來的情緒問題,但過於理性,反而不利於心理問題的治療,這就需要具有情緒感知能力的心理醫生了。

2.教師:0.4%

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情感交流,給學生做榜樣,這個職業幾乎包含了一切人類獨有的能力,機器人怎麼能取代?

就像撒貝寧在《開學第一課》中所說:“‘阿爾法狗’贏了,人輸了圍棋,可能我們會因為遺憾而流下眼淚,但是‘阿爾法狗’就算贏了棋也不會笑。”

1.酒店管理者:0.4%

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左右逢源……這樣的詞語都能用到酒店管理者身上。

想想《新龍門客棧》裡的金鑲玉,你就知道為什麼一家酒店的經營者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