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后苏妲己(连载4)

第六章 妲己设计废皇后

妖后苏妲己(连载4)

炮烙完梅伯,纣王回宫,拉着妲己的手:“美人妙策,朕今日炮烙了梅伯;众臣不敢出头强谏,哑口无言,胆颤心惊退朝而去;此炮烙,乃治国之奇宝也!”

纣王传旨:“设宴给美人贺功。”

鼓乐齐鸣,轻歌曼舞,夜里二更天,纣王仍与妲己在寿仙宫百般作乐,无限欢娱。

一阵风将音乐声送到中宫,姜皇后梦中被吵醒,问身边人:“这深更半夜的,那里传来的音乐声?”

身边人:“这是寿仙宫苏美人与天子饮宴未散,饮酒欢歌。”

姜皇后叹了口气:“昨天听说大王偏听偏信妲己之言,造炮烙,害梅伯,惨不忍睹。我想这贱人蛊惑天子,引诱君王逆行不道。”

姜皇后即命乘辇:“拉我去寿仙宫。”

姜皇后乘辇,两边排列宫人,红灯闪烁,簇拥着,来到寿仙宫。

迎驾官启奏纣王:“姜皇后已到宫门候旨。”

纣王一双色眯眯的醉眼盯着妲己:“苏美人!你去迎接皇后。”

妲己领旨,出宫门迎接。

妲己见了皇后,行过礼,便引导姜皇后至殿前。

姜皇后给纣王行了礼。

纣王:“来人,给皇后赐坐。”

姜皇后谢恩,坐在纣王右边。

妲己美人,侍立一旁。

纣王:“皇后来到寿仙宫,朕十分高兴,让妲己美人歌舞一回,给皇后欣赏。”

伴随音乐,妲己妖气十足地歌舞起来,妖的灵感,妖之生命的欢舞,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霓裳摆动,绣带飘扬;腰肢风折柳,如月里奏仙音;似樱桃逢雨湿,如春笋一般同;好似牡丹初绽蕊,正是琼瑶玉宇神仙降,不亚嫦娥下世间。

纣王见姜皇后根本没拿正眼看妲己歌舞,便笑着:“御妻,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何不潇洒取乐,游戏人生?妲己之歌舞,天上奇宝,人间少有。御妻为何无喜悦之色,不拿正眼观看?”

姜皇后起身离席,跪倒在地:“妲己歌舞,虽是稀奇,也不是奇宝。”

纣王:“这都不是奇宝,什么才算奇宝呢?”

姜皇后:“妾闻人君有道,贵在修德,去谗而远色,此人君之宝。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百果;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此四者,乃天地国家之宝。如陛下荒淫酒色,徵歌选技,穷奢极欲,听谗信佞,残杀忠良,驱逐正士,以美人为宝,乃败国之宝也。妾愿陛下正身形,修善德,不沉湎于酒,不怠荒于色,日勤正事,则百姓可安,天下太平矣!

  妾乃女流,不识忌讳,愿陛下痛改前非,妾之幸甚!天下幸甚!“

姜皇后奏罢,辞谢过纣王,上辇回宫而去。

纣王已是酒醉,听姜皇后一番言语,十分恼怒:“这贱人不识抬举,朕让苏美人歌舞一回,给她取乐,反被他无端指责。若不是正宫,便用金瓜击死,方解我恨!”

纣王瞧着妲己:“美人,再舞一回,与朕解闷。”

妲己跪倒在地:“妾身从今再也不敢歌舞啦。”

纣王:“为何?”

妲己:“姜皇后深责妾身,此歌舞乃倾家丧国之物;苦娘娘传扬出去,说妾蛊惑君王,引诱天子不行仁政。妾虽死,不足以偿其罪矣!”言罢,泪下如雨。

纣王大怒:“美人只管陪朕玩乐,明日我便下旨,废了贱人,立你为皇后;朕自做主,美人不要忧虑!”

妲己谢恩,又歌舞起来。

姜皇后生日,各宫嫔妃都来朝贺。

妲己也来拜贺姜皇后。

姜皇后借机斥责妲己:“天子在寿仙宫,不分昼夜,宣淫作乐,不理朝政,法纪混淆;你并无一言劝谏,反而迷惑天子,朝歌暮舞,沉湎酒色,拒谏杀忠,坏成汤之法度。今后如不思改,仍肆无忌惮,定以中宫之法处治。你立即退下,闭门思过!”

妲己忍气吞声,拜谢出宫,满面羞惭,回到寿仙宫。

妲己进宫,坐在绣墩之上,长吁一声。

鲧捐:“娘娘刚从正宫而回,为何短叹长吁?”

妲己咬牙切齿:“我乃天子宠妃,姜后自恃原配,当着其她贵妃的面侮辱我,此仇怎报?方解我心头之恨。”

鲧捐:“大王曾亲许将娘娘升为正宫,何愁不能报此仇?”

妲己:“大王虽然亲口许过我,但姜后现在仍是正宫;须想方设法,害了姜后才行,不然,百官也不服。你有何计可施?”

鲧捐:“我等都是女流,奴婢不过一侍婢,能有什么计策?依奴婢之意,不如我们密召一位大臣密谋计策;人常说,无毒不丈夫;男人会有好妙招的。”

妲己沉思许久:“外官如何召得进来?况且耳目众多,又非心腹之人,如何办到?”

鲧捐:“明日娘娘暗传懿旨,宣中谏大夫费仲到宫;待奴婢吩咐他,若害了姜皇后,许他加官进爵;他素有才名,自当有妙计。”

妲己:“此计虽好,如果他不肯与我们合作,该怎么办?”

鲧捐:“此人是主公的宠臣,当初娘娘进宫,也是他举荐的,奴婢知他肯定会为娘娘尽力。”

  鲧捐暗传懿旨,把费仲宣至寿仙宫。

鲧捐:“费大夫!娘娘有密旨一封,机密不可漏泄,事成之后,苏娘娘决不负大夫。宜速不宜迟!”

费仲接书信,急回住宅,打开密旨,是妲己叫他设谋害姜皇后。

看过密旨,费仲自言自语:“姜皇后是正宫娘娘,他的父亲,是东伯侯姜桓楚,镇守东鲁,雄兵百万,麾下大将千员,长子姜文焕勇冠三军,力敌万夫,怎敢惹他?而妲己又是天子宠妃,若不按她的意图行事,或枕边密语,或酒后谗言,我死无葬身之地矣!”

费仲坐卧不安,如芒刺背,沉思不宁,从厅前走到厅后,神魂颠倒。

忽然见厅外走来一人,身形威猛。

费仲:“你在府中是干什么的?”

来人忙上前叩头:“小的名唤姜环。”

费仲:“你在我府中几年了。”

姜环:“小的从东鲁来到老爷府上有五年多了;不知老爷在此,有失回避,望老爷恕罪!”

费仲一见此人,计上心来。

费仲:“快快平身,我有件事要你用心去办。”

姜环:“小的受老爷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费仲:“我有件难事锁在心头解不开,谁知钥匙却在你身上,事成之后,你的福禄不浅,还会官服加身。”

姜环:“小的不敢要这么高的回报,老爷吩咐,小的领命就是了。”

费仲将嘴唇靠在姜环耳朵上:“你只需如此这般……此计若成,你我有无穷富贵。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泄漏有杀头之祸。”

姜环点头,领命而去。

  费仲将谋害正宫姜皇后的计谋密奏妲己。

妲己喜上心来:“用不了多久,我就可取代姜皇后的正宫之位啦。”

这日,妲己坐在纣王的怀中撒娇:“陛下贪恋妾身,半月有余没登金殿了吧;望陛下明日上朝一回,也好让文武百官仰望。”

纣王:“美人所言极是,明日临朝,处理一下朝中事务,以谢贤妃的提点。”

次日,左右奉御,保驾纣王出了寿仙宫,往金殿方向而来。

突然,墙角闪出一剑客,大喝:“昏君无道,荒淫酒色;吾奉主母之命,诛杀昏君,以保我朝江山。”

剑客挥剑直奔纣王。

保驾武士一拥而上,将剑客捕获。

纣王驾至大殿升座,文武朝贺。

纣王:“宣武成王黄飞虎、亚相比干。”

二臣出班,行过君臣之礼。

纣王:“二卿!朕今日早朝途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比干:“有何大事发生?”

纣王:“有一刺客,对朕行刺,不知何人指使?”

黄飞虎大惊:“昨夜是那位官员护殿?”

总兵鲁雄,出班拜伏:“是臣护殿执勤,一夜未见可疑人员。此人莫非五更随百官混入?”

黄飞虎:“把刺客押上来。”

纣王:“谁与朕审讯刺客?”

班中闪出一人:“臣费仲不才,愿审问此案。”

费仲恐怕别人审问露馅,慌忙接下此案。

费仲拘出刺客,没用加刑,全部招供。

费仲进殿,面见天子纣王:“陛下,刺客一案已审结。”

纣王:“快说与朕听。”

费仲:“臣不敢说。”

纣王:“卿既然审问明白,为何不敢说?”

费仲曰:“陛下赦臣无罪,臣方可回旨。”

纣王:“赦卿无罪,快快讲来。”

费仲:“刺客姓姜,名环,乃东伯侯姜桓楚家将,奉中宫姜皇后懿旨,行刺陛下。意在侵夺天位,欲让姜桓楚为天子。庆幸陛下,洪福齐天,逆谋败露,请陛下召九卿文武计议定夺。”

纣王拍案大怒:“姜后乃朕元配,谋逆不道,还有什么计议的必要?速着西宫黄贵妃讯问姜后回旨。”

奉御宫承旨至中宫:“皇后位正中宫,不思修德,内助天子。大逆不道,篆养武士姜环,行刺天子,三纲尽绝。着奉御官拿送西宫,严行勘问,从重拟罪。”

  姜皇后听罢,放声大哭:“冤哉!冤哉!是那一个奸贼生事,加害我这个不赦的罪名。”

姜皇后悲哭不止,泪湿衣襟,随奉御官来到西宫。

黄贵妃接了圣旨,放在桌上,尊其国法。

姜皇后面对圣旨跪倒在地,看着黄贵妃:“我姜氏一片忠心,皇天后土可鉴,今不幸遭贼人陷害,望贤妃鉴我平日所为,替奴作主,还我清白。”

黄贵妃:“圣旨中说,你命姜环刺杀天子,欲让东伯侯姜桓楚,纂位成汤天下;事关重大,逆礼乱伦,失夫妻之大义,绝元配之恩情。若属实,当牵诛九族。”

皇皇后:“贤妃在上。我姜氏乃姜桓楚之女,父镇东鲁,乃二百镇诸侯之首,官居极品,位压三公,身为国戚,女为中宫,又在四大诸侯之上。况我生子殷郊,已在正宫。圣上万岁后,我子承嗣大位,身为太后。我虽系女流,未必痴愚至此。望贤妃详察,雪此奇冤!并无此事,恳乞回旨,此恩非浅!”

黄贵妃面见纣王。

纣王:“那贱人招了没有?”

黄贵妃:“奉旨严问,姜后并无半点罪过,实有贞洁贤能之德。姜后是天子元配,侍君多年,蒙陛下恩宠,生殿下已正东宫。陛下万岁后,当身为太后,有何不足,倘敢造此灭族之祸。况姜桓楚官居东伯,位至皇亲,诸侯朝称千岁,乃人臣之极品。乃敢使人行刺,不合情理。况姜后正位数年,素明礼教。妾愿陛下察冤雪枉,无令元配受诬,有乖圣德。再乞看太子生母,怜而赦之,妾身幸甚!姜后幸甚!”

纣王:“黄妃之言,甚是明白;果无此事,必有委曲。”

妲己站在一边,脸上挂着一丝冷笑。

纣王:“美人为何微笑不言?”

妲己:“黄娘娘被姜后蒙骗了。做事的人,好的自己传扬,恶的推与别人。姜后谋逆不道,刺杀天子这么大的事,她怎会轻易承认?姜环本是她父亲所用之人,三宫后妃,不指别人,为何单指姜后。不加重刑,怎能了解实情?望陛下详察!”

纣王:“美人言之有理!”

黄贵妃:”妲己之言差也,皇后乃天子之元配,天下之国母;三皇五帝为君,纵有大过,并无诛斩正宫的先例。”

妲己:“法为天下而立,天子代天行道,常言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陛下可传旨,如姜后不招,剜去他一目;她惧剜目之苦,自然招认。让文武知道,陛下法纪严明,不管任何人犯罪,也不徇私枉法。”

纣王:“妲己言之有理!”

  黄贵妃听说要剜姜后眼目,急忙辞过纣王,去见姜皇后:“我的皇娘!妲己是你前世的仇人,妒己让君王剜你一目,迫你认罪,你就认了吧!”

姜皇后悲泣:“贤妃好意我领了,但我怎肯认此强加于我的大逆不道之事?妻刺其夫,有伤风化,败坏纲常。令我父亲作不忠不考之奸臣,我为辱门败户之贱辈,恶名千载,遭后人唾骂。致太子不能顺登储位,怎可草率冒认此罪?莫说剜我一目,就是千刀万剐,也休想冤枉我。”

说话间,奉御官前来宣旨:“如姜后不认罪,即剜一目。”

黄贵妃:“皇娘,快认了吧!”

姜后大哭:“就是死,岂有冒认捏造之罪?”

奉御官百般逼迫,只好将姜皇后剜去一目。

姜皇后血染衣襟,昏死在地。

  奉御官将剜下来的姜皇后的血淋淋一颗眼睛,盛在盘内,同黄贵妃来见纣王。

纣王:“那贱人是否招认?”

黄贵妃:“姜后并无此情,受剜目严刑,又怎肯失了大节?奉旨已取一目。”

黄贵妃将盛于盘中的姜皇后的血淋淋眼睛,端给纣王验证。

纣王见姜后的眼睛,好象一动不动地盯着他看,低头不语,觉的很是伤情。

纣王转头斥责妲己:“只因轻信你一言,将皇后剜去一目,又不曾招认,若百官进谏,如何是好?”

妲己:“姜后不招,百官自然要讨个说法;姜后之父东伯侯坐镇东鲁国,也要为女申冤;因此,必须让姜后招认,方可免除后患。”

纣王沉默许久,问妲己:“事到如今,如何处置才好?”

妲己:“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姜后招则平安无事,不招则后事烦生。只有上酷刑,不怕她不招。可令黄贵妃用铜熨斗一只,内放炭火烧红;炮烙姜后两只手,十指连心,痛不可忍,她还会不招?”

纣王:“黄贵妃所言,姜后全无此事。今又用此惨刑,屈打成招,剜目已错,岂可错上加错?”

妲己:“陛下,如今是骑虎难下;宁可屈打成招,也不可得罪天下诸侯,满朝文武。”

纣王万般无奈,只得传旨:“如姜后再不招认,就用熨斗炮烙二手。”

黄贵妃接旨,吓得魂都飞了,胆颤心惊跟着奉御宫来见姜皇后。

见了姜皇后,黄贵妃放声大哭:“我的皇娘,你前生作了什么孽?遭此折磨?”

黄贵妃拉着姜皇后的手:“娘娘,你就认了罢!昏君已完全被妲己贱人迷惑灵魂,必须要你招认。如你再不招,就要用铜熨斗炮烙你的两只手。”

姜皇后血泪混落,大哭:“我硬死也不会招认强加在我头上的脏污,你替我作个证,我就死也瞑目了。”

奉御官将铜熨斗烧红,传旨:“如姜后不认,即烙其两手。”

姜后心如磐石,态度坚决:“决不认此诬陷祸害的无中生有之屈。”

奉御官将烧得通红的铜熨斗烙在姜后的手上,筋断皮焦,姜皇后昏死在地。

黄贵妃心如刀绞,痛哭一场,进宫面见纣王:“惨刑酷法,数次严审,并无行刺君王之事;疑是奸臣内外勾结,陷害中宫,看来此事背景很深,请大王明察。”

纣王大惊:“此事皆美人教朕,事到如今,如何是好?”

妲己跪倒在地:“陛下不必自责,刺客姜环在押,传旨让姜环和姜后二人当面对质,一切便知。”

纣王传旨:“押刺客姜环与姜后对审。”

晁田、晁雷押着姜环跟在黄贵妃身后,来见姜皇后。

黄贵妃:“姜娘娘,你的冤家对头来了!”

姜皇后一目怒睁:“你这心如蛇蝎的恶人!是何人指使你陷害我?天有眼,地有灵,你会遭报应的。”

姜环:“娘娘让小人刺杀君王,小人怎敢违旨?娘娘不要再推辞了,小人已全部招了。”

黄贵妃大怒:“姜环恶徒,你见娘娘这等身受惨刑,于心任忍?你究竟受何人指使,速速从实招来。”

这时,东宫太子殷郊,二殿下殷洪,弟兄二人闯进殿来。

太子见母亲惨状,跪倒在地,捧起姜后的一双残手:“娘为何事受此惨刑?你纵有大恶,位至中宫,也不应受此酷刑呀!”

姜皇后大叫一声:“儿啊!都是这个姜环受人指使,无中生有,加害于我,妲己对你父皇进献谗言,对我施此酷刑。我死后,你要为我明冤洗恨,也不枉我生你为子。冤死我也!冤死我也!”

姜皇后呜咽着,一头栽倒在地,气绝身亡。

太子殷郊见母气绝,问黄贵妃:“黄娘娘,谁是姜环?”

黄贵妃指着姜环:“下跪的这个恶人,就是诬陷你母亲的仇人。”

殿下大怒,取过挂在墙上的一把利剑:“好你个逆贼,敢陷害国母。”

殿下把剑一挥,将姜环砍杀在地。

太子大叫:“我再杀妲己,给母报仇。”

晁田、晁雷转身就跑,往寿仙宫去了。

黄贵妃急叫:“殷洪快去追你哥哥回来。”

晁田、晁雷慌慌张张跑进寿仙宫:“二位殿下持剑闯过来了。”

纣王大怒:“逆子!姜后谋逆行刺,尚未了结。逆子又持剑进宫弑父,如此逆种,留他何用。晁田晁雷,取龙凤剑,将二逆子首级取来,以正国法。”

晁田、晁雷领剑出宫,要杀二位殿下。

作者简介: 苏伟光,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曾任教师、记者、编辑、媒体策划,广告人,发表作品300余篇,《今日头条》签约作家,阅文集团旗下《红袖添香》和《言情小说吧》等网站的签约作家,《作家榜》签约作者,《故事》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