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的自我修养,如何抛弃“阴影里的执法者”尴尬称谓

近日,网上出现一段两名身着交警制服的男子在街头扭打的视频,他们旁边还站着另一名身着交警制服的男子。该视频由围观群众拍摄并传到网上,引来不少网民关注。

中国内地媒体《华商报》确认,事发地点为西安市五路口。视频显示,两名身着制服的男子扭打在一起,旁边一名身着交警制服的男子试图劝阻但没有起作用。扭打的两名男子一度倒在地上,站起来后又扭打起来。

辅警是协助正规警察、提供额外警察力量的人员,因为在整个执法体系中的尴尬身份,他们常被中国内地媒体称为“阴影里的执法者”。

辅警的自我修养,如何抛弃“阴影里的执法者”尴尬称谓

图/网络

6月29日晚10时许,西安交警新城大队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确认此事中当事人为大队辅警。两人因琐事引发矛盾,发生口角,进而发生肢体冲突。围观群众拨打110报警,当地派出所民警对二人进行批评教育后,交由交警新城大队进行处理。 当天,西安交警新城大队以违反工作纪律,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为由,对因琐事街头扭打的两名辅警及旁边劝阻不力的另一辅警作出辞退处理。同时,要求三名辅警所在中队负有管理责任的民警进行停职检查。

近期,中国内地发生了不少与辅警有关的新闻事件。

6月8日,四川绵阳市交警直属四大队两名辅警在执勤中也发生口角,并爆发肢体冲突,事后两人遭到停岗处理。

6月13日,湖南衡阳一名辅警在执勤时面对一辆驶来的白色轿车,在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忽然坐倒在地。此过程被周围人群拍下,被质疑“碰瓷执法”。两日后,警方通报,该辅警因行为不当被停职调查,中队指导员因现场处置不力,亦被停职调查。

6月18日,贵州遵义一则“警察打人”的视频热传。之后警方通报,系一名辅警执勤时劝离违停摩托车,过程中与司机发生肢体冲突;涉事辅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已被停职。

6月28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辅警饮酒后私驾警车肇事逃逸,目前该辅警已被行政拘留。 这些事件暴露出中国基层执法队伍在人员选拔、管理监督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辅警即辅助警察,是协助正规警察、提供额外警察力量的人员。因为他们在整个执法体系中的尴尬身份,常被中国内地媒体称为“阴影里的执法者”。

一方面,辅警的法律地位不明、职权不清楚。有关辅警越权执法、吃拿卡要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一些警民冲突也被归结于辅警所为。坦白说,辅警群体既存在执法犯法的问题,也面临“污名化”、社会认同低的难题。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16年,四川乐山一名协警制止一名狱警违章停车,因为其“编外身份”而遭鄙夷。 另一方面,辅警做着与警察同样甚至更脏更累的活,承担同样的责任,但获得的回报与待遇却不一样。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内地警察和辅警的工资差距普遍在2倍左右,部分地区超过了3倍,这还不包括如五险一金之类的福利待遇。同时,辅警在获得荣誉的机会以及归属感、认同感方面也与警察有着明显差异。

鉴于这些问题,2016年1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从管理体制、岗位职责、人员招聘、管理监督、职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意见》规定了“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公安机关对“辅警”的管理职责。同时要求建立健全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监督、投诉和退出机制,使其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人民网的评论称,《意见》的出台“明确了辅警人员的法律地位、岗位职责、职业保障和管理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发挥辅警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职能和作用,提升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水平”。

然而,从近期辅警相关负面新闻集中爆发的情况看,有关规定实行一年多来,在某些地方取得的成效仍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列举的事件中,暴露的不仅是辅警执法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还有诸多知法犯法,甚至以执法者身份违法的现象。这样的执法人员如何堪用,又如何能够树立执法者公正清明的形象? 推进辅警改革被中国政府视为执法规范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隶属于法治建设的战略布局。

又因为辅警的工作平台属于执法机构的末端,与社会大众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是人们感知社会法治水平的重要媒介。越权执法、粗暴执法、知法犯法等问题,尽管只出现在部分辅警身上,但民众看到的是整个执法队伍的良莠不齐。在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执法规范化需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辅警的自我修养,如何抛弃“阴影里的执法者”尴尬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