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從「零」到領跑全球|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導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1978—2018 · 能源發展

特別報道

40多年來,中國風電從零起步,從科研試驗、示範項目到商業化、產業化應用,中國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迂迴曲折又波瀾壯闊的崛起之路。

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風電連續多年新增裝機居全球首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風電超越核電,成為僅次於火電、水電的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從數量的增長到質量的提升,從產業的佈局優化到行業技術創新,中國風電正站在全新的起點上,向著新高度攀登。

文丨張子瑞

中國能源報記者

發展速度像風一樣快

數據能最直觀反映出一個行業的變化。

2000年時,中國風電裝機僅有30多萬千瓦,2010年時中國風電裝機達到4400萬千瓦,2012年中國風電裝機突破6000萬千瓦,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2015年2月,中國風電迎來新的里程碑——併網風電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

目前,中國風電裝機已超過1.8億千瓦。

與絕對值快速增長相對應的,是令人讚歎的增速。中國風電連續多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00%。截至目前,中國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已連續9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風速”令世界讚歎。

伴隨中國風電的崛起,中國風電企業也開始走向舞臺中央。2015年6月底,龍源電力風電裝機容量達1456.9萬千瓦,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運營商。

受益於龐大的中國風電市場,中國風電整機商也隨之崛起。

中國風能協會多年來對年度風電裝機數據進行統計發佈。對比歷年的裝機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從早年外資品牌風機的壟斷地位到中國自主品牌風機一統天下,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2017年,外資品牌風機在中國風電市場的佔有率已不足4%。

根據知名風能研究機構MAKE最新發布的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報告,2017年,在全球前十大整機商中,中國企業已佔據四席。

開創規模化開發先河

在國外,分佈式是陸上風電的開發模式。在中國,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了陸上風電的規模化開發應用。

中國風電起步於“三北”地區,經歷“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快速發展,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市場規模成長為全球第一。

2009年,《新能源產業規劃》正式頒佈,確定了6個省區的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此後發佈的《風電“十二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研究大型風電基地風能資源特點,結合電力市場、區域電網和電力外送條件,積極有序推進河北、蒙東、蒙西、吉林、甘肅、山東、江蘇、新疆和黑龍江等9個大型風電基地建設。

近年來,“三北”地區面臨較嚴重的棄風限電問題,但在中國風電起步之初,“三北”大基地開發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正是受益於“三北”大基地開發,一方面,支持了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落實,促進了風電規模化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大規模市場的拉動,促進了產業鏈的完善,加速了行業技術創新,降低了開發成本。

“十三五”以來,中國風電開發重心由“三北”地區向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轉移。特別是最近兩年,分散式風電項目紛紛落地,打破了經濟發達城市人口集中區域無法開發風電的傳統認知,中國風電產業迎來又一次變革。

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酒泉風電基地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埃塞俄比亞阿達瑪一、二期風電場是首個採用中國風電標準、技術的國外風電工程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雲南大理者磨山風電場

中国风电:从“零”到领跑全球|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首批國產600千瓦風機

從平原到山地,從高海拔到低風速,中國風電不僅在發展速度上領跑世界,在技術創新方面,也開始引領全球風電行業的新航向。

回首中國風電走過的道路,也是一條技術創新引領突破的崛起之路。自風電起步之初,國家支持風電技術引進和創新及規模化發展,通過“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以及國債項目和風電特許權項目等,支持風電實現了技術引進、吸收和再創新。

近年來,中國風電行業在國際上創新提出了“低風速”概念,主動向中東部和南方等接近負荷中心的地區進行產業佈局。伴隨低風速技術的成熟,之前不具備開發價值的低風速地區正成為風電產業的熱土。以此計算,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速在5米/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資源儲量接近9 億千瓦。

在我國部分地區4.8米/秒的平均風速下,年等效利用小時數甚至能達到2000小時,這一運行紀錄打破了國際風電界的傳統認知。中國低風速開發正引領世界風電向著更長葉片、更高塔筒、定製化設計、全生命週期的技術挖掘與優化整合方向發展。

在高海拔地區,中國風電也一次次勇攀高峰。

今年6月,中車株洲所3.6兆瓦風電機組在青海成功吊裝。這是我國已安裝的單機容量及風輪直徑最大、海拔最高的3兆瓦級國產陸上風電機組。中國風機再一次“站”上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

面對日益增大的風電存量市場,風電場存量資產的高效經營、增收節支成為決定風電投資收益的關鍵。

從微觀選址到機組選型,從精準設計到精細施工,從智能運維到精益管理,中國風電行業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

“以前,風電場大多是沿用火電廠的現場管理和人員配置;現在,風電場逐步探索出了適應風電場需要的現場管理模式。通過採用集控運行管理,風電場值守趨於少人化甚至是無人化,同時,也提高了風場與風場、風場與電網的信息交互速度和效率。” 中廣核四川馬鳴風電場副場長緱新華曾對記者說。

培育出完整系統的產業鏈

早期,風電單位千瓦設備成本高達9000 元,如今已下降到3000多元。風電裝備的國產化在成本下降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目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零部件製造供應鏈基地。中國風電產業鏈的完整性、系統性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齒輪箱是雙饋式風電機組的最核心零部件之一。南高齒集團起初從事建材、冶金等傳統行業領域齒輪傳動設備製造,伴隨風電產業的崛起而進入風電齒輪傳動領域。目前,作為工信部認定的首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全球生產風力發電主傳動及偏航變槳傳動設備主要廠商之一,南高齒集團全球市場份額超過30%,成為全球風電齒輪傳動設備冠軍。

產業鏈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標準。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王建平說:“近年來,我國在風機制造、質量保證體系、安裝運營、維護管理以及檢測診斷等諸多方面通過完善標準,助力突破了當前卡住中國風電發展的技術瓶頸,推動中國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

海上風電揚帆起航

海上風電曾是中國風電發展的短板,近年來,中國海上風電穩步向前,新增裝機3年翻3倍。

今年6月底,國家電投江蘇濱海北區H2#400兆瓦海上風電場最後一臺風機正式併網發電。這意味著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100颱風機全部併網發電。這一過程歷時3個月,創造了中國海上風電大規模連片化開發的併網新速度。

如果說,新疆達坂城風電場代表了中國風電產業光輝的起點;那麼,福建興化灣風場則預示著中國風電產業燦爛的明天。

近年來,三峽集團攜手福建省以福建區域海上風電開發為藍本,推進我國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率先在福清興化灣建設首個5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引入通用電氣、金風、海裝、太重、明陽、東氣、上海電氣、湘電等8家國內外廠商的風機同臺競技,創造了我國海上風電機型最多、機型最新、單機最大的紀錄。

今年7月,隨著“大橋福船”號海上一體化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的1000噸吊機臂杆緩緩下落,最後一圈風輪螺桿順利穿入,興化灣海上風場一期項目最後一臺風機的風輪安裝完成,這標誌著興化灣海上風場一期項目14颱風機安裝施工圓滿收官。

正是通過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的建設,帶動了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的發展。太原重工自主研發的5兆瓦機組,為該集團首臺海上風電機組,國產化率達90%;徐工集團生產的旋挖鑽機首次使用於海上嵌巖鑽孔施工;一帆新能源公司生產的鋼管樁、過渡段和塔筒陸續用於樣機試驗風場,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福船三峽號”依託樣機試驗風場在首臺風機吊裝中成功首秀;中鐵大橋局完成首臺海上風機施工吊裝作業,成功從橋樑施工的世界冠軍跨入海上風電施工領域。

加速 “走出去”

“當初我們把洋師傅請進來,今天我們走出去當師傅。”一位基層風電技術人員的話恰是中國風電今非昔比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不斷壯大的中國風電開始頻頻亮相於世界舞臺。

2011年7月,龍源電力成功收購加拿大安大略省99.1兆瓦風電項目,2014年11月,該項目正式投產發電,這是中國發電企業在海外自主開發、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首個風電項目。

2017年4月,金風科技在美國Rattlesanke項目成功獲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基金、花旗集團旗下基金的共同稅務投資,順利實現融資關閉,彰顯了國際專業機構對中國風電企業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認可。

今年6月,龍源南非德阿項目獲得南非國家電網公司(ESKOM)簽發的併網模型及測試一致性驗證報告,一次性通過南非電網驗收。德阿風電項目是中國在非洲第一個集投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風電項目,實現了中國資本帶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全方位“走出去”。

全球風能理事會的報告評價稱,近年來,中國風電行業不僅自身發生了巨大蛻變,也深刻改變了世界風電格局,成為全球風電產業新的“風向標”。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