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梅燕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報道8月11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雜誌社關於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和應急體系建設的專訪時表示,當前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應清醒地認識到氣象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侷限性,應當繼續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增強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矯梅燕回顧了氣象預警的發展及現狀,分析了在當前極端天氣氣候頻發的大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面臨哪些挑戰。她說,自氣象部門成立之初,預報預警就是重要職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象災害預警業務體系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如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年均減少6萬多。

針對今年汛期氣象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情況,矯梅燕表示,應當認識到有效預警不等於有效防災。她說,當前氣象預報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侷限性,尤其是小概率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精細化程度低,難以和精準的防災需求相契合。從這一角度說,極端氣象災害有一定的不可抗力。此外,還面臨氣象預警傳播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預警有效延伸力不足、不同群體的預警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因此,矯梅燕認為,提高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對今後氣象事業發展來說仍是基礎工作,要動員業務、科研人員及社會力量共同創新,讓核心技術有所突破。同時要提高預警信息傳播能力,讓預警直接傳播到受影響地區的人群中,並與應急響應相結合。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做到關口前移有效防範;應當重視防災減災法制建設,做到依法防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