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最有效?

魜溣


听到过很多读书推广人和读书达人说自己一年能读300多本书,不仅能熟练的记住大部分内容还能运用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何曾几时,我对他们的这些言论都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他们运作自己的一种手段,大量的吹嘘自己的学识与见识广罢了,但是当我接触到《实用型阅读指南》这本书时才明白,我原来才是那个井底之蛙,书原来可以这么读,知识原来可以记,原来只要方法运用得到书的价值就能发挥最大作用。

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在学生时期,是一个极其不爱读书的人,同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上等同于没有。当然这件事情在他上班之后也没有多大的转变,偶然间他看到了改变他的一句话:“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在之后日子里他开始学习各种的读书法,参加各种研讨会,最终在他创业之后,他成为了一名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的等能力的讲师。

《实用性阅读指南》说起来其实就是三个事:设立读书目标、牢记书中内容、迅速行动起来。

设立读书目标

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中,大部分的读书多多少少的都带有一些“功利性”,有的时候,我们是为了学习一下新的领域,有的时候我们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掌握书中的内容,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漫无目的地捧起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但当你问他的时候,他也说不出来个什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向自己提出几个问题了,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读这本书,而不是其他一本?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因为在这上面有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因为这本书能提升我的工作技能”......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目的”性,但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这些“目标”都会变的模糊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有过学习新事物的经历,当时你主动地学习和被动的学习哪个效率更高一些?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应该是主动吧。

我们阅读书籍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带着目的性去阅读,大岩俊之告诉我们说:“带着主动的意识去行动会更加专注,因此也会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获。”

牢记书中的内容

学会了设立读书目标,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当我们带着目的去阅读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地判断书中的重点内容,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我们不需要的。当我们找出了重点内容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牢记书中的内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呢?大岩俊之提出了“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这个方法让我们在牢记的同时,还能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在我们身边有一种伟大的职业,那就是老师,不管你们发没发现,我们都应该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老师掌握知识的程度很牢固,因为老师每天给我们授课前都会以向给我们讲述为目的,反复的阅读书本和教材,直到给我们讲述清楚,老师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知识点。正是由于老师“输出”的机会多,所以老师就能记牢书中的知识点,反观我们阅读也是这个道理,“以向他人复述复述为前提来阅读”,我们就能记牢书中的内容。

古人说过:“自己若要理解,就先教会别人!”

迅速行动起来

如果只是读书,而不去行动,那么说明只是把书本当做了“阅读材料”,这本书的意义仅仅体现在了阅读上,书是很多作者很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是适合我们,但是只要有一点适合,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

不论实际怎样,行动起来总是困难的。但是,如果将目标细分成我们立刻就可以开始的小目标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将减肥放在嘴上,但是真真正正的坚持下来的人没有几个,那么如果我们将目标细化成我一天跑400米,这个小目标是不是会更好完成一些?实验证明:将长期目标换分为每天的小目标,人们会更加愿意完成。我们将学到的内容实践也是一样,将行动步骤化为立刻就能开始的步骤,一点一点的去完成,就能迅速地行动起来了。

“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但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有效果。”

很多人都说阅读何必这么麻烦,阅读是需要快乐的。这话没错,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当我们运用学到的内容精进我们自己的时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快乐呢?希望你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实践起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游泳的海猫


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

一定值得再度思索

——梭罗

2017年,准备公务员考试的时候,有个行测老师让我记忆犹新——老师眼睛小、皮肤黑、头发少、个子还不高,但是,却被评为网校最“帅”的老师。

老师说,长得个子矮不要紧,最可怕的是让他能看起来更“矮”。所以,他用深入浅出的解题思路、幽默风趣的授课语言,让学生喜欢他,让学生感觉他精神高大

老师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大,经济压力也随之加大。但他并不为此悲观,他通过网校授课,足以让他拿到一个不错的年薪。对此,他常自我嘲讽:”我一年收入就能顶替父母干10年了“。

有自知之明的老师都喜欢ppt授课,但他却用ppt+视频授课,而且很自信,这都源于他肚子里的诗书,“诗书”的“气”,给他带来了镇定、从容、自信,让他人看起来,一下都能感到他的帅。

不能靠颜值吃饭、又不想靠力气生存的他,靠才华实现了逆袭——从“矮穷丑”变成了“高富帅”。

(来自美国纽约的柴犬--波得黑,收入不菲的“男装犬模”)

01

早在民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情形下,众多学者、人士,如胡适、蔡元培、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等,就用柔肩扛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担,分别就读书方法上,阐述自己的经验。

由于他们的学历、性格、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具体到读书经验上,也各不相同,难以挑选出读书的标准方法。

于是,郭文彬先生就把众多经验汇集成一本小书——《怎样读书》,1935年出版于一心书店。

时至今日,社会早已变迁,新中国已经成立70余年,全国各行业取得巨大发展。然而,读书环境、读书风气却日益堪忧,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并未在努力拼搏,有限的时间、注意力,被多元化的娱乐项目占用,读书的时间所剩寥寥无几。

为此,在2012年5月,三年书店重新出版该书,试图让青年人与民国时期的大家来一场对话,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些读书方法。使读书的青年人,通过这部小书,各取所需,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

这本小书的名称来源也很”随意“,就来自于胡适的文章《怎样读书》。

通过书名,你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了。

02

读书方法很简单,如胡适先生讲的“四到”读书法,与中学时期学英语的方法一样,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

众所周知,书籍中的文章是一个个字拼凑而成的。读书的你,可能会被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所阻碍,而逐渐丧失阅读的信心。

首先,你要对文章的每个字,甚至每个字的书写方法、笔画数,都要一清二楚。否则,你就不会快速识别汉字,不会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懂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回想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作业,也就是写字,重复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桌子旁,拿着铅笔,一笔一画的在田字格中,慢吞吞的书写汉字。

那时的我们,又挫又笨。可是不禁转念一想,你又挫又笨的汉字、姿势,其实就是为了长大后,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一眼识别出字,甚至一口气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

口到

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再加上用嘴巴读。

每本书籍、每篇文章、每个句子,不一定都是能看懂的,有时候,会需要回读、复读、朗读,才能大概了解其中的意思。如胡适所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了解每一句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关系。

其次,碰到经典的句子片段,需要你反复朗读、诵读。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是经过对一些精彩文章的熟读、多读,会对自己的写作,产生良好的影响。比如说,在自己修改文章的过程中,自己会不经意的读出来,通过朗读,检验词语、句子是否通顺、符合逻辑;若发现不出问题,又想避免出丑,你就可以模仿精彩文章的写作结构。

心到

碎片化时代,你的时间已经被小红点、刷屏、头条,分割的七零八碎。它们这些东西,会给你带来及时反馈,促使脑部多巴胺的及时分泌,满足自己猎奇、娱乐的欲望。给你看一个笑话,不用心去看,潜意识就能让你哈哈大笑。

但你在学习看书的时候,就不能顺着潜意识走,不能总让消磨时间、娱乐意识作为你的读书目的。你要有意识(你)控制潜意识(马)的方向、速度,不能被潜意识(马)带偏了。

也就是说,就是要用心来读书——刻意的控制潜意识,有意识的读书。在宝贵的、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里,通过读书让自己有所收获,让自己的时间,花费得有所价值。

手到

《怎样读书》这本小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要高抬读者的贵手。

首先要拿起笔,进行划线,对于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词语,要用线段或者特殊符号标注。

其次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为了不让自己花费的读书时间白白流失,就要写字,但写什么呢?

其一,将自己的旧知识与文中的观点进行关联,将之写出来。

其二,要把你的不解、反对意见写出来,用辩证思维加深理解,反问自己:文中的观点是否刻意拿来用。

其三,找到每篇的逻辑主线,利用思维导图将它画出来。方便后期快速的回忆文章的梗概。如,通过思维导图,简单对《怎样读书》进行一个梳理。

其四,由于你的旧知识、新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在大脑中是不成体系的。此时就要写,通过写文章输出,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将你认为有用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一篇文章的方式体现出来。

03

不过,看到《怎样读书》价值的同时,你也要避免入坑。

例如,书中不少文章都提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这是古代读书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试图给意志不坚的人一些读书的动力。

事实却恰恰相反,正是其夸大读书的功效,成为了一些人放弃读书的借口,读几本书并不能马上带来实际的收益,进而使部分读者会选择“即时满足”的娱乐项目,而放弃“延迟满足”的读书项目。

至此,如果你不知从何处下手,那么可以刻先从“四到”读书法开始,至于效果如何,至少胡适先生帮你证明过了。


冉茂睿Rise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次

在读书之前,就要想好自己想去什么地方,想得到什么样的理想结果。这是引导我们挑选书的不二法门。因为时间作为一种资源,是很宝贵的,不能滥读,要把宝贵的时间资源应用于【你想去的地方,你想要的理想结果】。而读书只是一条绝佳的途径,想好这个,才可以谈读书,谈什么样读书最有效。好书多的是,人一辈子也读不完,不是只要好书就要读,而是好书作为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的结果】的一种助益。或许有人会嘲笑说,这样太功利了,让嘲笑的人嘲笑,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落到实处,而不只是悬在空中。

个人视角,在这个层次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

  • 自己的能力圈

  • 自己的影响圈

  • 社会的要求

要寻找交集最大化,有时你不得不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能力圈、影响圈】去适应社会的要求。

白话说,就是在竞争的环境中,定位一个对于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位置。

第二个层次是战术层次

战略层次讲究的是定位,定位一个对于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位置,因此战略是持继性的、一致性的。

而战术层次,就是要灵活多变,你如何【以】最低成本、最少时间抵达那个位置。

对于读书来说,就是要设计一些可落地的策略,这些策略都是要【聚集、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定位。

个人视角

  • 找出关键书籍,精读、细读,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去表述,然后交付知识

  • 构成知识体系,读书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系统,这必然要跨越一些学科。

  • 最后看存量,围绕着你的定位,你的知识存量【有多大】。自己心里清楚,把存量做大,一旦存量做到一个层次,知识就会有增强反馈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存量会越增越快,这跟复利没有两样。

  • 由知识体系整整出自己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是可以随手就用的东西,是由你的知识体系生成的。每个人的认知框架是不一致的。

分享自己画的一张图:


认知框架


读书是个技术活

读书有没有效,有两个标准衡量,在文章最后有答案,像两把尺子。

读书改变命运,大家好,我是大咖读书会倪国宏,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读书是当下社会很热门的话题,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怎样读书最有效?这个问题强调的是效果,而不是看什么书,怎们看书。我们看书就是为了改变,就是为了效果。

我读书十几年了,有时候断断续续,有时候细雨微风,有时候心潮澎湃,有时候万分反感,最后总结出来了读书的技巧和规律,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我开始读的书很乱,历史类,经典类,知音故事会也看过,应该比凤姐还早,断断续续的,总想坚持每天读书,读更多的内容,却很难做到,一般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我读到了《道德经》,里面有这样的话,道法自然。


我们干什么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我此刻开悟,自然界狂风暴雨都是很猛但是短暂的,和风细雨却坚持的更长久,我们做事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读书,锻炼都不应该一时心血来潮,猛练猛看。



于是我每天看一点点的书,开始几行字,后来一页两页,从过于不强迫自己,每天看一点点,不会有压力,还能记得比较牢固,后来我读书的同时开始锻炼,同样的道理,每天几个十几个俯卧撑或者深蹲,一样不会造成劳累和压力,反而很轻松。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说到效果呢,我觉得除了读书的方法,选择读书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你选择什么样的书,就会输入什么样的信息,你就会接到什么样的命令,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行动。

我喜欢读圣贤书《论语》《道德经》,这些属于规律学,我也喜欢读近代大咖的书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史玉柱自述》,李嘉诚让我学会了勤奋,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史玉柱让我学会了营销。



你读书有没有效果,有两点可以检测。

第一:是不是行为上有所改变。

第二:有没有提高收入。

如果做到这两点你就是有效读书,如果没有,你只是在积累知识,单纯的积累知识对你的人生没有意义。

读书改变命运,欢迎加入大咖读书会,我是倪国宏。


大咖读书会倪国宏


区别浏览与精读

人这一辈子要读的书很多,不可能每一本书都平均花费力气,而且也不值得。 我自己的方式是把书分成两大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重要的书,不能追求速度,要以读懂读通为目标。必须看懂的书精读,仔细地看,反复看直到弄懂。这期间还要做笔记,找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找专家请教。这些重要的书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关,教科书,老师布置的参考书,重要文献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是不太重要的书。这一类书浩如烟海,你不确定它值不值得下功夫读,但不看一遍又不知道该不该放弃。我的方法就是用浏览的方式读。浏览方式读书要事先修炼一下,养成抓住关键词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一般而言,一本书拿到手,先看一下简介,再看第一页。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住眼球,所以都会在一本书的第一页上下足功夫。第一页写的很糟糕的话,基本上就不值得读了。

还有就是分章节读。如果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书都会有目录,有分章节的标题。先看一下书的目录可以挑出重点章节读,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一些不重要的章节可以略过。也可以先翻一遍书,找到它的结论,再回过头去看它是怎样推论的,看作者是怎么把那个结论圆出来。

当然,读小说不用这么读。好的小说我都得控制一下节奏,怕读太快了,一下子读完了没有这么好的享受了。

读书要读经典

美国著名的文化普及作家房龙曾经说过,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书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无论人类进化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真正对一个人有影响的书,从古到今加在一起也不过2000本左右。一个人一生中,读了这2000本书就足够了,不管你将来当学者还是当个有文化的闲人都是足够的。


房龙说的这2000本书其实是指人类文化的经典。读经典的好处是你可以省去搜寻和筛选的成本,在你尚不具备鉴别能力时用最优秀的大脑武装自己。这就好比婴儿出生以后选奶粉,选最有营养最安全的,而不致于撞上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

经典就是人类公认的最好的著作,这些书都是从古至今最优秀的作家和学者写的,几乎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而且,这些经典著作都不是艰涩难懂的读物。事实上,越是经典就越是通俗,好的著作就是要让人读懂的。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看不懂,当然,这是假设你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基础教育。

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经常有人嘲笑书呆子,就是那些读了许多书,却不知人情世故、执行力很差的人。还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逻辑混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看上去就像没有被格式化的电脑一样混乱不堪。

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都是没有很好构建知识体系的人。

所谓构建知识体系,就是把自己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就好比以前的老电脑在使用之前要格式化一样。

大多数人在小学、中学学的东西基本上是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变化,由少积多,学的是上大学所需要的必备知识。但是到了大学后,在你选择的专业范围内,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格式化。所以大学与中学的学习完全不一样,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化学变化,你的脑袋会嬗变出另外一些东西,会让你有一种凤凰涅磐一样的感觉。

所以,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是知识格式化的过程,都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一点,过于纠结于本科学什么专业。其实什么专业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


猪爸爸读书


  • 当当网618,30万图书五折封顶;

  • 京东618:图书勋章日,自营好书,叠勋章券300减160;

  • 淘宝双11,全场图书满100减50,更有多重惊喜等着你;

  • 多抓鱼,一年一度店庆,第一单包邮;

  • 相信每个爱读书的人,到这个时刻又忍不住要剁手了。又可以好好囤一批书了。不过也有些人暗戳戳地发誓:“不读完手头这些书,绝不再买新书。”可是当系统提醒:“您预订的图书现在有货了”,又忍不住把书放进了购物车,买单,暗喜。然后,又和一票朋友抱怨:“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呀。”

  • 如今的社会信息高速发展,每月上架的新书,万千公众号每天更新的文章,以及各种知识付费app的各类听书、拆书栏目,可以说我们快要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了,很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焦虑:囤书、囤课,不停的学习,害怕时代抛弃自己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说。

  • 那么如何不被信息洪流淹没呢?只有扎实掌握好阅读技术,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阅读速度,为了产出而阅读,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日本教授原尻淳一所著《高效能阅读》一书介绍了这种高效阅读技术,正好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

  • 原尻淳一,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毕业后先后在知名广告公司及大型唱片公司任职,从事市场营销、新品开发、咨询、培训领域多年,积累了深厚的第一手经验。


  • 《高效能阅读》一书,独有的版式设计目录结构,89条读书技巧,每条均可独立阅读直接应用,让阅读由易到难;可以满足不同水平的读书者需求:初级阅读篇、中级阅读篇以及高级阅读篇;原尻淳一教授将上百本读书术书籍通读一遍,将亲测有效的内容总结在书中,书中随处可见各类读书术标题和作者,让读者可以像字典一样方便查阅。


独特设计让读书简单


知书知面也知心


  • 最近在做主题阅读,发现市面上大多阅读类书籍都是灰白色封面为主,相同主题的书籍内容难免有相似之处,读着读着就有些倦怠了。当我拿到这本《高效能阅读》时,眼前一亮,亮闪闪的紫色封面。重点是,看到封面也就基本了解了全书的脉络。很多阅读书籍都提到一点:通读全书,从目录了解全书结构。这本书的封面上直接印制了书中89条读书笔记的标题,正所谓“知书知面也知心”。

你要的读书技巧全在这里


  • 《高效能阅读》一书,共分七章89个读书技巧,目录按读书技巧01……读书技巧89编排,一目了然,好处一如果通读,我们很容易了解自己的读书进度;二每个读书技巧都是独立的,阅读时对哪个技巧感兴趣,可以直接翻到这里读完,然后立马尝试应用。

  • 比如读书技巧01中,提到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 Daniel Pennac) 在著作 《宛如一部小说》中介绍的读者权利十条:

不读、跳读、不读完、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重读、读不择书、读不择地、随意选读、朗读、默读的权利;

  • 以后读书看不完,想看哪章看哪章,想躺着看还是坐着看,可是给自己找到理由了,这是你的读者权利。

一张图全书结构尽在掌握


  • 《高效能阅读》一书,在目录后放了一张读书成长模式结构图,横向按读者水平ABCD设计,纵向按技巧、主轴、环境分类,其中涉及的重点读书技巧均有编号提示,让我们直观清晰了解全书的脉络和作者思维主线,建议读书之前先看下图了解全书结构,阅读过程中随时翻看,把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思路进行对比,从不同角度理解书中内容;读完全书之后再来回顾这张图,加深理解,以便应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原尻淳一教授在《高效能阅读》再版之际,扩大了本书的读者对象,满足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阶梯递进,读者在阅读时可根据现状自由选择开启阅读的位置,也可以从兴趣出发,想从哪里读起都可以,已经熟悉的技巧可以跳过。

读书初级篇:遵循内在动机,培养读书体质


  •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作家林望曾经提到:

不能把缺少内在动机的读书强加于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百度百科

  • 原尻淳一教授曾在教学时观察过,有内在动机的学生:琢磨怎么达成自己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修炼自己的技能,形成产出,再投入,这样循环让学习引擎更强劲,所有这些都是内在动机的驱使。而没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上学无目的,为了拿学分,知识不能为己所用,虚度大学时光。

  • 所以,读书伊始,我们要遵循自己的内在动机,以好奇心为原点,从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建立起自己对读书的兴趣,从而逐步养成读书体质。如果刚开始没有兴趣,试着从听书、看TED演讲开启,平时多去参加读书会,可以认识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一本书,同时让自己有动力去读书。


读书中级篇:多读多实践,积累独门秘籍


  • 在《高效能阅读》一书中,原尻淳一教授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尤其是商务人士阅读书籍期刊,是为了获得什么?

  • 作为一个商科专业七年,商业领域从业十年人士,我认真思考了一下,为什么要读书?当我的工作出现难题了、技能出现短板了、思路进入瓶颈了,我都会选择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一方面咨询身边的专业人士可能更快,但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有时自助更快,另一方面专业的书籍浓缩了作者多年的经验与案例,更有系统性和普适性。读一本书,可以体验作者的人生,获得作者的经验与教训。当然,书读完了,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实践去验证
    ,有所取舍并转化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套路,这才是关键。
  • 原尻淳一教授,在书中提到了日本速读研究第一人齐藤英治“三段火箭式读书法”:

超速级:每页2-5秒快速翻看。

理解级:阅读“-”标记重要部分。

学习级:进一步深入消化前2个阶段所标记的内容。

  • 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关键去读、多读、多实践,多总结,量变到质变是需要一个时间周期的,时间到了,相信你你已经积累了独门秘籍。

读书高级篇:水平垂直阅读并用,形成自己的主场


  • 在职场中,有人走“通才”路线,在多领域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企业的CEO;有人走“
    专才”路线,在特定的领域足够专注,具备身后的技能和知识,业务上明显优于其他人,比如技术骨干。如果设定好自己职业目标,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呢?
  • 原尻淳一教授从事市场营销多年,《高效能阅读》一书也是侧重从商业思维角度总结如何高效读书。他认为:

若想成为通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称之为:水平型阅读

若想成为专才,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是不可或缺--称之为:垂直型阅读

  • 商务人士应在特定领域积累经验与教训,尽量成为部分专才,不可或缺,独当一面,建立好自己思考的主场,也就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这样,当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回到自己的主场去思考,去探寻解决办法。
  • 在自己的主场积累一定程度后,向水平方向客场转移,去看清不同领域互相关联的本质。是否拥有自己的主场,人生的活法大不同。
  • 总结

  • 如果只是想通过一本书,读几本书就改变人生实现逆袭,那样的概率大小了。所以有很多人在说,读书有什么用啊,书里介绍的都是书一些方法技巧,看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只是看当然改变不了什么,读书只是让我们通过几小时的时间,了解别人多年的经验与心得,但是商业社会很少有拿来即用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把书中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工作去实践去验证,从而转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 原尻淳一教授通读了百余本读书术相关书籍并实践有效的方法,汇集成这样一本书,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书中书,边看边实践,对书中提到的感兴趣的标题或作者再进行深入阅读,加深理解。做了再说,不做,然并卵


进化喵


带着解决特定问题的目的去读书,最有效。


漫无目的地读书,既浪费时间,又读过就忘,实在不是划算的时间投资。


不止是实用类书籍要带着目的读,即便是消遣类的书籍,读之前也应该先想好目的。比如读《红楼梦》,你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一下长久以来积攒的那个愿望--读一下四大名著;你的目的可能是学习说话技巧;可能是研究书中的美食茶点;甚至可能是看看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因为你看了《百家讲坛》中刘心武的讲座,对秦可卿的好奇心爆棚。


带着目的读书,功利地读书,是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


即便是带着目的读书,市场上的书你也是读不完的,这就引出有效读书第一招:选择正确的书来读。


除了水货书略过不提,就一个你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书可供选择:普通书籍和经典书籍。


普通书籍可以略读,直接找到跟问题相关的章节,相关章节中的段落也只看主题句,直到你锁定了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那部分内容,再视情况仔细阅读。这是有效阅读第二招,略读。


有时我们会发现,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只读一本书是不够的,这就用到有效阅读第三招:主题阅读。把问题相关的书籍多找一些来,一起参照对比阅读,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提炼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经过主题阅读,我们解决这个特定问题的能力就会极大地提高。


有效阅读第四招:拆解经典书籍。经典书籍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必然是因为它包含了一些普适的生存智慧,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提炼和升华。所以,它可以帮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犯大的错误。


有效阅读第五招:落笔记忆,避免重复。我们知道,书海无涯,时光易逝。读过的书,要把重要的内容和启发点记录下来,落在笔头。我们总是太相信自己的短期记忆,把它幻想成长期记忆,并一次次乐此不疲。丢掉幻想,把读书中有价值的东西都写下来吧。落笔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重温笔记就是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过程。


有效阅读第六招:分享读书成果。现在读书类的社交平台也有很多,把你读书时的感悟分享出去,跟其他人互动,不但可以加深记忆,还能获取到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反馈,弥补你的认知缺憾,升华你对一件事情的认知。


有效读书的这几个招式,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你读书一定是为了功利性地解决什么问题。哪怕是纯消遣类的阅读,也得为了解决问题的,比如精神空虚、生活平淡、压力太大等。在功利性阅读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其实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阅读才是最有效的了。


猎旗-翟越


读书,是一门大学问。

初始,寻求好书,广泛读之,取一个“博”,尤其少年。精彩文章,大段甚至全文背诵,他会为你以后人生顿悟伏笔。

至青年,分类区别,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取一个“精”。人的精力毕竟有局限,人要有进步和创造,须借鉴先人的传承,接受自己最要的,才是务实人生。

至中年,要回读,重温好书,取一个“熬”,熬出精萃,完美自已,温养性情,创造精彩。再温过往,也就十分重要了。

至年暮


,读书要像东北菜“乱炖”,宜取一个“乱”。至此时,人心已坚韧不拔,要啥书也读,读到淬尽糟粕始见金的雅境。人生始见返璞归真,人老也可葆童心。

书生之见,不值方家一笑,权当笑料,请诸君子雅正


前身多半是梅花


有效地读书,除了一些读书的技巧以外,我认为有两点最容易被忽视,一是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要专心,并且养成好习惯。

做不到这两点,读书很难谈得上有效。

1.一定要目标明确并且有所放弃。关于读书,学到了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读书能够让我目标越来越明确,而且懂得目标明确的重要性。

当你目标明确的时候,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花掉的每一分钟时间都只想着更接近目标。甚至双十一铺天盖地的红包都不能打动你。必须在目标上聚焦聚焦再聚焦,放弃与目标无关的东西。

这里面有两层逻辑,一是读书的目标要明确,也就是,读书是为了什么?提高自己,在某个方面成为专家,等等,这些都是读书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读书才能读得进去,否则漫无目标地读书,很难谈得上有效。二是读书的过程中,如何读书的目标也要明确。这一个阶段,读什么书,列个书单和进度,是否写书评或拆书,等等,这是读书过程中的目标。

2.要专心,并且养成好习惯。

对于读书来说,专心最重要,不要看手机。读书和写作,是需要极其专心的工作。读书不仅仅是读,写作也不仅仅是写,进行这两件事的时候,都必须要思考。一切不专心的行为,打断的不是读和写,而是思考!

通常看书或者写作的时候,我的手机都要调到静音或者飞行模式。就是为了防止用手机看的时候,duangduang过来一条微信,铛铛蹦出一条广告。我定力差,只能靠这种方式。

有效读书,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里的好习惯指的是一些读书的技巧,比如掌握速读的技巧,比如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等等。

离开校园以后,读书没有了功利目的,于是也越加散漫,好读书不求甚解。通常是随手拿起书,随便翻到一页,只注意发现有趣的观点和新鲜的知识点,读书的收获也仅限于此,而对于作者的思想、观点,书的提纲、体系,从来不去总结归纳。

而养成速读、记笔记的习惯以后,现在读书越来越注重整体性,更愿意去抓住核心的观点、思想,而不仅仅把眼睛只盯着那些有趣的点了。

这对于有效地阅读和理解一本书非常有意义。

最后说一点自己,认真读书以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开始读并尝试写书评的第一本书是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这是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作者用通俗的说理来讲清楚伦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我兴致浓浓地读这本书,仿佛回到了大学时期沉浸于各类哲学著作中情景。


哲学是很好玩的。我想若是坚持写书评及讲书稿的话,通俗类的哲学书籍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蔚宇宙


1.定义什么是有效。

什么是有效?我理解的有效是最短的时间,获取书中最多的有效内容,最大化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俗话说的事半功倍。

2.如何变有效。

按有效的公式,同等时间同样的吸收速度,看得快自然获得的多;同样的阅读速度同样的时间,吸收理解的快就收获更多;同样阅读速度和吸收理解,花的时间多的效用大;再加上遗忘的速度。因此,读书最有效是一个提高阅读速度,提高理解能力,提高记忆力的综合策略。

3.提高读书速度和吸收能力。

推荐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 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沟通圣经》中通过训练眼动、增加视距、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更是用一个笔记本指导管理从如何选书、建立购书清单、读书和记录到回顾和活用的整个阅读生活,将有效阅读发挥到极致。

4.提高记忆力。

推荐多米尼奥·奥布莱恩的《我最想要的记忆魔法书》,这是一本记忆力训练手册,也是作者多米尼奥·奥布莱恩从普通人变身世界记忆冠军的心路历程。书中介绍了联想法、链条法,路径记忆法,多米尼克系统,从初步扩充脑容量的常用方法升级到通过多米尼克系统、路径能将世间万物都编码进大脑过目不忘。配合书中的练习方法和练习册使用,大概可以抵御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吧!


通过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多读书少忘记,才能称作全方位的有效的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