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智庫 觀全局 看結構 比質量——成都市工業經濟運行思考

面對中央、省、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成都市工業發展內外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雖然成都工業總量規模已突破萬億大關,但與全國GDP 排名前10 城市比,成都工業亟需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奮力拼搏,轉變發展理念,提升發展質量,完善產業生態,成都工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產城智庫 觀全局 看結構 比質量——成都市工業經濟運行思考

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

在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重要講話精神中,多次要求經濟要轉換髮展方式,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

成都市亦提出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總體目標。為實現這一系列重大部署,成都市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成都工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呈現規模總量持續擴大,工業效益整體提升,主導產業優勢突出,企業活力顯著增強的良好態勢。但在發展過程中, 成都市工業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依然存在,調整陣痛時有發生,成都市工業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加強經濟運行分析,力爭科學研判成都工業,是成都工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國民工業總體向好進入新發展期

在經濟運行分析中“工業增加值

”是一個重要概念,是判斷地區工業發展的最常用指標,體現了工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是企業綜合能力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地區生產總值(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幾年, 國家提出了“不以GDP論英雄”,因此, 工業發展分析中,不再僅僅是靜態研究增加值的規模和速度,更要多維度進行分析研究

產城智庫 觀全局 看結構 比質量——成都市工業經濟運行思考

成都的經濟發展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 縱向看,全國工業走出企穩回升、穩中向好走勢。

2011 到2017 年國家工業增速顯示:2011 年開始,全國工業增速逐步放緩,2014—1015 年開始企穩,到2017 年,整體出現穩中向好趨勢,這幾年,國家對工業經濟的判斷從謹慎到樂觀,企業信心也逐步回升逐步增強,工業效益更是顯著提升。

  • 分產業看,全國工業增長點正逐步向先進製造業集中。

2011 年,全國主要工業大類增長情況還較為分散。到2017 年,先進製造業加速發展態勢逐漸明朗: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逐步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食品、飲料等國民剛需的消費品產業發展趨於平穩,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表明全國工業的產業結構、增長動能正在逐步優化。

  • 分區域看,經濟發達地區拉動力持續增強。

從近年各省市工業增速看: 2011 年,東部地區的增速普遍不高, 西部與中部地區是發展的主力,東北地區個別省市增長較快。

到2017 年, 整個發展格局發生顯著轉變:以高端產業為主的東部地區工業增速明顯提升,領跑全國;表明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同步提升,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主流現象。

換而言之,可認為是這些工業充分發育的經濟發達城市,在經歷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後,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期。


查找成都工業短板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與全國工業走勢一致,成都市工業經濟也走出企穩回升走勢;但成都的工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又是如何呢?

靜態看目前經濟指標,成都人均GDP、三次產業結構呈現後工業化階段特徵,農村從業人口占比、霍夫曼係數、城鎮化率呈現工業化後期階段特徵,表明成都正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向後工業化階段轉變的過程

但動態分析,成都曾經是服務業為主的消費型城市,歷年來成都第三產業佔比就較高第二產業的佔比從未超過第三產業、也從未突破50% 這一個標誌性關口,因此,成都工業仍然是基礎較薄弱、發育不充分。

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市工業駛入發展“快車道”,工業規模快速擴張, 規上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萬億,為成都工業發展的歷史書下隆重一筆,2017 年,成都全口徑工業增加值為

5217 億元、是2010 年的2.5 倍,佔GDP 比重達到37%、較2010 年提升了0.3 個百分點

成都工業邁上新臺階、步入新時期,也迎來了新挑戰——如何實現“量質並舉”?

在總量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成都工業盈利水平相對平穩。2010 年以來,成都工業利潤率(利潤/ 主營業務收入)大多保持在6% 以上水平, 2017 年為6.7%,較2010 年微增0.2 個百分點

從成都重點產業的產出效率看,汽車、醫藥、食品等產業為高利潤產業,而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率普遍還不高,冶金產業盈利最差、經常虧損;

成都市工業利潤率走勢,與汽車、醫藥、食品等產業規模成正比關係,與冶金產業規模成反比關係。

縱向分析近年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兩大產業的利潤率走勢,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歷了升級優化,產業重心從微型計算機轉向了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效益明顯回升,下一步可望快速增長、走出上揚走勢

而成都的汽車產業已從快速擴張期進入平穩發展期,以轎車為主的產品市場銷售趨弱,產業效益逐步回落,需加快調整產品結構

從各區(市)縣工業產出效率看, 各區(市)縣工業發展不夠均衡,大多數地區發展質效較低,發展質量問題凸顯:

2017 年,大部分地區的工業利潤率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僅7 個地區人均年創收入超過100 萬

結合各地區產業定位看

☞金堂、簡陽兩個

東進區域產業規模不大,工業效率不高,還需加力加勁發展先進製造業;

北改地區中的青白江區,利潤率和用電效率都不高,還需進一步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步伐;

☞而西進地區中的都江堰市,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佔比仍較大,工業耗能偏高,還需在綠色發展上採取有力措施。

下一步,按照全市總體佈局規劃, 各地區要提質與增量並進,著力扶持高效益、高產出、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新生動能,築牢產業支撐,堅決淘汰一批落後產能, 保護好成都青山綠水。

產城智庫 觀全局 看結構 比質量——成都市工業經濟運行思考

天府新區核心區


立足成都實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當前,成都市工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總體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但成都工業人,也面臨著轉變觀念、改變發展方式的挑戰。縱向看我們成效可喜,但橫向比,在全國GDP 排名前10 城市中成都工業總量排名靠後,工業發展質量不高,存在著規模效應尚未形成、內生動能不足,質量效益有差距等諸多短板,亟需優化產業結構,壯大微觀主體,完善產業生態。

成都工業未來發展任重而道遠。針對不足,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推動成都工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緊扣中國製造2025,立足成都實際,對接國家戰略,推進產業生態圈建設。把握好當前“互聯網+”“智能智造基地”兩大風口,順應全球產業趨勢,搶抓產業高端。

當前成都的產業發展重點是“一芯一屏一機”,此外,成都還重點發展醫療康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五大未來產業等其他新興產業。

接下來,成都應圍繞此類產業為重點,有傾向性的推進產業生態圈建設,為成都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幫促企業經營高效化。發揮成都市交通通信樞紐優勢,建設門戶城市, 為企業提供信息支撐。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其活力與實力直接影響到一座城市制造業的競爭力。為此成都市需要切實加快供給側改革,為

實體經濟創造條件,幫促企業發展

首先需要提升企業效益,營造依法保護企業發展的法制、規範、公平的市場環境, 全面實施供給規範清單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減輕企業負擔;

推進兩化融合大力促進“互聯網+”的普及化, 推進新一代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融合,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進行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革,加大技術的創新力度,支持採用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新功能、新設備、新材料,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水平;

優化外部環境,結合成都市實際, 充分發揮“五中心一樞紐”優勢,幫助企業完善外部環境,也能為企業經營高效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成都最有希望可率先突破的是物流和通訊兩方面。成都需要藉助航空港和物流港資源,高水平的建設物流城市,依託國際口岸和國際大通道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努力融入全球的產業體系,成為全球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之地。在通訊方面,希望加快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建設,成為西部互聯網骨幹城市,為信息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產業人才多元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人才是創新第一要素。成都要引入、培養高水平經營人才、領軍型科技人才工匠型技術人才,吸引國內外專家型技術人才年青一代的才俊,將其推到重大崗位、重大項目中擔起重任,實現突破性發展,打造一支擁有高質效、高技術的人才隊伍。

☞提升產業載體功能化。按照產城融合發展要求,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 推進主體功能區整合資源優勢優化產業佈局。提高投入產出水平,引導產業聚集,建立產業准入目錄,實行要素配置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完善配套服務, 以提升產業承載能力。

☞在工業經濟運行方面,傳統關注點要從工業增加值規模上發生轉變,成都接下來在工業經濟運行中應更加註重產業效益效率、產業結構優化、統籌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四大經濟運行重點。

產城智庫 觀全局 看結構 比質量——成都市工業經濟運行思考

成都市當前工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展望2018年成都工業蓄勢待發

2018 年1—3月成都工業經濟增長8.2% ,開局平穩有喜有憂。喜為相關指標整體樂觀,增長動能逐步轉換,但也存在主要下滑點集中爆發和工業效益不高的隱憂。

▷總體來看,成都工業發展基本面穩中向好,結構效益有所優化,發展質量逐步提升。

▷開年以來,全國宏觀經濟環境較穩內部發展動能較強,增長後勁持續湧現,當前波動是暫時的可控的。

▷下一步,成都需要抓住當前的歷史機遇,一手提增長,一手提質量,著力優化工業運行質量,確保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喜歡就關注產城雜誌

分享城市經濟發展建設中的方略與細節

來源丨《產城》雜誌四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