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编者按:昨天(8月1日)和今天(8月2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大篇幅报道双流,关注双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双流作为四川天府新区和自贸试验区重要板块、积极抢抓成都“中优”“南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成为“一干”连“多支”的重要节点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重要支撑。在7月28日召开的双流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双流提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奋力把双流打造成为航空经济之都、生物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之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塑造城市发展新格局、形成全面开放新优势、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8月1日 四川日报官方微信川报观察)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8月2日 成都日报)

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培育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势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提出了系列新的重大要求,特别是在视察我区中国电子8.6代线项目时,作出了推动 “三个转变”等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大要求,深刻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是统揽新时代双流工作的根本遵循。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在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有座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这里生产着成都中电熊猫8.6代液晶显示面板。这个项目导入了我国首条以金属氧化物为核心技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主要生产大尺寸高分辨率IGZO电视面板,第二季度订单已经全部订满,产能供不应求。

谋划推动新发展,双流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在省市全局中去考量,打造航空经济之都、生物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之谷,顺应产城融合发展规律,突出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扒手,加快打造竞争力强、特色非常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

▶大力发展航空经济。双流区将要着眼“丰富业态、多向拓展”,聚焦枢纽型航空服务、临空型国际贸易、空港型国际商务三大领域,突出打造空港商圈、增强高端商务功能,重点发展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跨境贸易、航空金融、航空总部六大航空经济集群,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

航空经济之都

▶培育壮大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在双流区有着长期向好的发展基础。双流区将依托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打造生物医药供应链节点城市,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领域,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精准医学、专业外包服务六大业态,加快打造门类齐全、集聚度高的生物产业之城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双流区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将着眼“提升层级、补链强链”,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信息安全三大领域,加快打造链条完整、效益突出的电子信息之谷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打好城建攻坚战、彰显空港美

建设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

乐至禅心、蒙顶云烟、泸沽明镜、峨眉飞仙……双流正在打造的空港中央公园之“五湖四海”一期工程,俨然一幅浓缩版“巴山蜀水”。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双流区深刻领会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大意义,全力打好城建攻坚战,推动城市空间更优化、生态更优美、功能更完备,更具历史厚度与生命活力。

双流区将着力构建“一港三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大力塑造“绿满双流、花重广都”的城市绿韵,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内顺外畅”的城市功能,传承彰显“人文厚重、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一港,即双流国际航空港。

三心

,即杨柳湖、怡心湖、永安湖三大城市中心,其中把杨柳湖城市中心打造为双流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全域双流城市主中心。

四组团,即“空港商务组团”“智慧新城组团”“高端智造组团”“健康文旅组团”。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怡心湖城市中心)

▶塑造“绿满双流、花重广都”的城市绿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绘就“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城市生态画卷。加快打造“城市绿心”,构筑“滨水绿带”,统筹推进“生态绿环”,精心编织“空港绿道”,形成山水相融、蓝绿相间的空港公园城市生态绿网。

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建设一批涵盖湿地湖泊、绿地公园、节点景观等多种形态的重大生态项目,推动城市功能与生态景观有机融合。大力实施“十大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三治一增”,努力让双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内顺外畅”的城市功能。以衔接环港路、五环路、机场第二高速为重点,科学谋划连接武侯区、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等区域快速路网建设,致力打通组团内、组团间的骨干道路和区间路网,构建无缝贯通机场、中心城区快速互连的“半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以“一环七射七横”快速路网为核心承载的对外交通新态势。

▶传承彰显“人文厚重、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双流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挖掘用好古蜀农耕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槐轩文化等灿烂厚重的文化基底,打造一批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化品牌。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打造一批主题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体现城市精神、双流元素的市民中心、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让每一个到双流的人记住双流、点赞双流、宣传双流。实施“文化+”行动,打造空港文创赛事名城。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深入拓展大通道、推进大开放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一条条新的国际航线从双流机场延伸而出,双流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全球通达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航线总数增至323条。其中,国际航线106条,10条航线通达欧洲,欧洲四大航空枢纽全连通。作为成都通向世界的“窗口”,双流国际化再次升级了。

双流区将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认真落实省委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和市委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部署要求,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形成以空港枢纽和自贸区为双引擎的开放新格局。

双流区将把增强枢纽机场通道功能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紧扣省市确定的“突出南向、提升东向”开放战略重点,南向着力构建空海联运通道,融入与广西北部湾和港澳等地的跨区域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川泰战略通道;东向强化与天府国际机场航空经济走廊建设,建立与青白江铁路港“两港一体”对接机制,依托泸州、宜宾水港接入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交流合作。

支持开通更多国际(地区)客货运直飞航线,构建以双流机场为中心的国际航空大通道。

渐次推进商圈建设,大力营造海外消费、一线消费和新一线消费等多维消费场景,推动商业商务、总部金融、文化旅游、展示展销等多功能复合,打造在中西部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际空港消费中心。

充分利用自贸开放平台,进一步扩大口岸服务辐射半径,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吸聚能力,着力形成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的多类型、多层级对外开放“大平台体系”。加快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数字贸易共享中心和智慧空港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申报设立进口生物制品口岸。

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连续关注双流未来发展

主动回应新期盼、提升获得感

增进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双流区将更加突出市民需求导向,抓紧解决一批“急难愁盼” 的民生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于民。

▶大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实施一批更具精度、准度和温度的民生项目,均衡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当前,要改造升级场镇雨污管网、镇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城中村” 改造等民生项目,确保年内5 个安置小区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学校常乐校区建成投用。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抓好精品农业发展、农村“环境革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川西林盘保护、农村产权流转、农民致富增收等重点工作,年内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2个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交配收入增长8.7%。

▶深化创新社区治理。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攻坚行动,全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新型社区“1+3+1+N”、商品房小区“1+4+N” 自治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机制,落实院落自治委员会制度和业主代表大会制度。加快智慧社区建设,集成打造智能政务、智能安防、启能生活 “三大平台”,让群众更加便技地获得网上办事、信息咨讯、物业缴费、生活消费等多种服务,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确保年内新打造“15 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5个以上。

梦想照亮前方,奋进正当其时,双流区将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站位新时代、争创新作为、开启新篇章,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奋力打造航空经济之都、生物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之谷,努力为成都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双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