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最近了解到央视推出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一众歌手用现代歌声传承经典,我认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有些并未唱出诗词原本的韵味。不过既然说到古典诗词,有一首我时隔11年仍能全文背诵的长诗,它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虽然是在高中的应试目的下学习的这首诗,我却第一次读就非常喜欢,当然,作为一个每天上课做题的高中生,也谈不上领悟其内涵,只是文字美和表现的音乐美吸引了我。最近在利用午休时间练字,我一遍一遍地默写这首诗,当诗的每字每句都从我那颗比11年前多了一点阅历和想法的心灵上缓缓飘过,唯美的文字背后的东西终于显现了出来。

鉴于我的字还没练成,就先展示下某人的吧~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一主一客,对饮告别,因无音乐,但觉遗憾,忽闻琵琶声,移船相近,邀人弹奏一曲,又听倾诉心事,享受之余,联想自身遭遇,但觉同为天涯沦落人,遂陷入伤感难以释怀。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从一介文人笔下变成了千古佳话。但是诗中描述的情景,在如今看来,却是另一番感受:

两个中年大叔在岸边喝着小酒,听到江里一条船上传来琵琶声,借着酒劲划船去追,千(si)呼(qi)万(bai)唤(lie)要见人家,终于姑娘无奈地出来了,两大叔就起哄让人家弹琴。弹了一首,又缠着问姑娘个人问题,连户口、情史、伤心事都给套出来了,听完之后一大叔大发感慨,说妹妹别难过,哥哥我也够惨的,balabala……最后还让人家又弹了一首才罢休。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油腻大叔强迫年轻女性表演节目,还拉着人家聊天(古代女子超过25岁即为大龄,即使“老大嫁作商人妇”也大概率比白居易年纪小得多),这不就是前段时间热炒的冯小刚“强迫”苗苗跳舞事件的姊妹版吗?我们对这种事情心生反感,却依然视《琵琶行》为千古绝唱,这巨大的反差来自何处?对比今昔,所思所悟颇多,容我细细道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且看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这两句内涵就很丰富。在文人情怀中,音乐对烘托情感、渲染意境、抒发情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动情之时,唯充分调用视听感官,吟诗作赋,方可尽兴。《诗经》之《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曹操《短歌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李白《赠汪伦》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酒问月》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春夜洛城闻敌》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翰《凉州词》有“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苏轼《赤壁赋》有“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王维《竹里馆》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刘禹锡《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如此佳句浩如烟海。如今目赏美景,口品美酒,却无丝竹管弦入耳,则美景、美酒皆止于物,未能形成绝佳之意境,亦难以升华为美好精神体验,此行何其遗憾,只能“惨将别”。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由此可见,白居易听闻琵琶声后主动接近表演者,邀请其继续演奏,纯粹因为经历缺少音乐的遗憾失落后得到惊喜而难以抗拒,并无他意。

反观当今,事态迥异。其一,伴随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化蔓延至社会各个角落,音乐也不例外。商品化能为音乐创作带来巨大激励,但同时也迫使音乐为迎合大众品位而自降身段,从而艺术性日益降低,娱乐性日益提高,逐渐沦为娱乐消遣乃至刺激发泄之用,昔日之意境难以重现,且录音技术、电声音响的发展造成听音乐成本低廉,更加促成这一转变。其二,今人物质需要极大满足,由此产生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然快节奏生活导致人心浮躁,凡事追求速成,譬如高雅艺术、人文情怀等需要时日加以培养之物皆遭摒弃,不学而知的低级趣味取而代之,仍真心欣赏艺术者寥寥。故如今出现邀人表演之行为,其动机让人难以感受到诗情画意,更多联想到世俗之丑态。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再看第二段,对琵琶曲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这种“神”首先来自于对琵琶技艺的精通。弹奏之前要转轴调节音高和试音,弹奏之时用的是“拢、捻、抹、挑”这些技法,弹奏曲目是《霓裳》《六幺》。在此之上,才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主观体验。一曲终了,我们看到的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没有人拍手叫好,而是都听得音乐中的辛酸味,心怀感伤无法自拔。子期能理解伯牙的“高山流水”,乐天却能读懂琵琶女的心中悲苦。

此段描写不仅印证了前文对听琴动机的分析,还能看出两点,其一,白居易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决不是附庸风雅之徒;其二,出于音乐上的息息相通,两位陌生人才得以破除隔阂,敞开心扉,向知音分享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方强制搭讪,一方委曲求全。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再反观当今,第一点恰如前文所说,今人内心浮躁以至于缺乏足够耐心研习艺术人文。有人认为是古今教育体制不同,固然有这方面原因,然古人应对科举之必修课无非四书五经,获取信息途径单一,学制亦短于现代,而古代却涌现出一大批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一不通的优秀学者。如今科技的兴盛和文化的没落,造成现代人知识面专而窄,学习的功利性增强,基本的文化艺术素质培养不受重视。因此,如今虽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但多为对艺术一知半解、附庸风雅者,真正品位高雅、谈吐不俗者甚少。第二点,如今社会比古代更加错综复杂、人心难测,人们不得不习惯性地自我防卫、自我伪装,从而社交场合更多逢场作戏、随声附和、虚与委蛇,而遇一知音,志趣相投,愿与君促膝而谈、推心置腹已成奢侈品。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第三段琵琶女的经历或许以当今的观点来看并不算“悲惨”,青春挥洒过后寻得一个稳定而安逸的归宿似乎也是不枉此生。但琵琶女想要的生活却不止如此,她才华横溢,热爱生活,渴望展现自我,得到爱与欣赏,但现在拥有的只有寂寞与乏味,音乐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白居易何尝不是如此,天生我才,心怀天下,本想为国为民一展抱负,如今却偏居一隅,寂寞凄凉,终日与山歌村笛为伴打发时日,何其悲哉!

仍反观当今,物质富足后滋生的是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才华的读书人以寻一稳定工作、发财致富、娶妻生子为最终目标,从如今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趋之若鹜可见一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看似更加重视,其实却是在培养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忠报国已成笑谈;各种聚会中,男子多谈股票、房产,女子多谈家庭、时尚,再不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善良,真实,正义,无畏,理想,抱负,信念……这些本应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熠熠生辉的品质,如今却只能在泛滥的影视作品中找到,于是我们深受震撼,坐在荧屏前流泪哽咽,自认为重新拥有了情怀,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为已沦为商品的“情怀”买单罢了。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邀人表演过后,请求表演者再来一首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也是对表演者的认可,白居易也不例外,但他却不是只有索取,不仅不吝文采写下这篇流传千古的《琵琶行》作为回赠,还献上了沾湿青衫的的泪水。对于琵琶女而言,邀她表演者众多,围观取乐者占大多数,唯有乐天对她表达了由衷的敬重。

对艺术和文艺工作者缺乏尊重古已有之,至今仍未彻底改善,演出结束高喊“再来一个”多为起哄,更别说对于表演者的真诚回馈和赞美。如今歌星影星层出不穷,追星族近乎疯狂,看似文艺工作者地位有了飞跃,实则不然。且不论文艺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广大底层文艺工作者生活仍然很艰难,就算是金字塔顶层的明星,多数是由于自身魅力和时尚潮流造就其地位,而非艺术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崇拜明星很多情况下并非因为他们的艺术造诣,艺术终究被冷落。正因如此,多数明星的生活极其不自由,不仅有狗仔队的追踪和窥探,还有身后高人的操纵和控制,稍有不慎即跌落深渊,艺术作品也随之消逝殆尽。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本人曾多方搜集资料,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家的生活经历,试图以此深入理解其作品,但结果却令人十分惊讶:瓦格纳玩弄多位女性,李斯特与有夫之妇私奔,舒伯特死于性病,舒曼死于精神病,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恋倾向……这听起来好像都是很大的污点,但我们仍然把他们的艺术作品视为珍宝。艺术的价值不应接受世俗的评判,艺术家作为精神食粮的创造者也理应受到礼遇和尊重,就像贝多芬面对伯爵拿他助兴取乐时所说,伯爵过去有很多,现在有很多,将来还有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对此,我也有一件印象极深的事情,那是十几年前还在学钢琴时,认识了一个有意学琴的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我给她弹了一首德彪西的《月光》。一曲终了,小姑娘没有鼓掌,而是眼圈泛红,饱含泪水,盯着琴键默不作声,过了好几秒钟才揉揉眼睛,对我说真好听。我知道我演绎得并不完美,当时却无比感动,她的泪水和我收获的所有掌声和欢呼比起来,显得弥足珍贵。

高中毕业11年重读《琵琶行》,对比当今世界之所见

由以上分析得见,《琵琶行》格调之高,决不是仅凭文字机巧可以造就,而同样情景放之现代却令人心生反感,也是事出有因。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我们都精力有限,在追逐并享受今日辉煌成果的同时,昔日之美好体验定然有所丧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真正发掘内心之所爱,从而追逐并享受理想中的生活,不被外物所干扰。若能汲取昔日之精华,体验古人之雅趣,势必会提高生活质量;亦或古为今用,以昔日之经验与教训解当下之所惑,则人类积累千年之智慧将在人生道路中助你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