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青春懵懂,是最美好的感情。

然而,正因为是这样一份美好的感情让老师很为难。不加限制,听之任之,可能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影响学业;

加以限制,引导不好,又容易走向极端,引起孩子逆反。如何对孩子早恋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早恋”是这样界定的:发生在生活、经济上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

“早恋”是当代中国本土概念,在西方国家没这个概念,西方人认为只要能恋爱的人都具备了恋爱的能力,所以无所谓早晚。

为什么中国人定义它为早恋,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日渐增大的剪刀差,这样的一种时间差会造成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我们称这个时期叫青春期。

唯一能解决时间差的一种努力就是完善的教育,注重孩子心灵的教育,注重孩子内在人格建构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缩短这样的差距。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一个少年由习惯于接受父母爱护、关心、照顾发展到去爱护、关心、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这一过程都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这种体验往往随之会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这是认识上的进步。

这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但是从道德层面看就不一样了。

但这里面要有一个把握感情的分寸,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家长要提前给孩子上这一课,这个分寸把握好了,和异性交往带给孩子有益的东西孩子都能够获得。

老师的冷静处理可以把男孩女孩初涉爱河的故事演绎成重返友谊大家庭的故事;

父母的耐心倾听和信任尊重,可能会提醒孩子反思自己情感的选择;同学之间对早恋的冷淡沉默,可能会引起恋爱者跳出陶醉状态。

可见,早恋过程并非恋爱双方能够把握的,而是当事人与环境互动共创青春成长的过程。

面对跨入21世纪的新一代,在异性交往的教育上,我们仍旧停留在20世纪中叶。

我们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少男少女纯洁感情的尊重,缺乏对青春生命的尊重,缺乏“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缺乏长远目光,缺乏对孩子一生幸福的关注,总是很功利地盯在一时一事上。

所以早恋的对策首先是明确民主、尊重的前提。知道孩子早恋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觉得孩子长大了,去尊重他这份感情。

要以孩子一生的发展为基础来去看待这件事。我们不要去讲孩子:你现在谈恋爱,你将来拿什么去对待人家。

不谈这个,谈我们自己,谈恋爱对我们一生的影响,这是个很大的事,对人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越是大事的时候,我们越要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越要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对别人的爱。这个时候切记不要讲孩子,因为他的很隐私的东西不要去碰。

以时代发展为前提,不同时代的人对婚恋是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对待方式的。我们不能再按照我们固有的思想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因为多元文化给孩子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

别说你一旦爱一个人你要守人家一辈子,别给孩子增加负担。另外,在这个时候孩子只是一个体验,只是一个成长过程,不要把它当成结果。

但是绝对不要把他们的感觉当成玩,不要很随便地去看待,要很严肃很认真地去看待,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很多观点,很多价值观会传递给孩子。

这个空间里面孩子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也很快地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层面里的东西来。

明确以人格教育为依托。以人格为依托的教育是我们每个家长心里面对孩子进行婚恋观和性教育的基础,我们给孩子谈的所有东西都最终归结到我们自身的人格发展上来。

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尊重,或者冷漠、轻视的态度,一旦我们表现出这些,孩子对我们的情感是很快很强烈的拒绝。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对待学生早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早恋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早恋心理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针对不同心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疏导。

1.缺爱心理:“缺什么,补什么”

像单亲家庭、夫妻一方在外打工的“半流动”家庭、“双流动”家庭等,诸如此类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

缺爱的孩子容易早恋。对此,弥补缺失的爱是关键。通过师长的力量,影响其身边的人,营造爱的氛围,增强爱的表达。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多方关心的时候,就不会将爱的需求寄托于早恋对象一人了。

2.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意识

与缺爱的孩子相反,有些女孩子,得到父母的爱越多,越依赖爱。

一旦发现孩子因为溺爱而形成诸多缺点的时候,父母往往转而严厉、苛责起来,然后怕孩子受伤又温柔以待。

由于父母反复不定的方式,孩子的依赖心理受挫,随着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亟待从同伴中寻找依赖,早恋随之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孩子认识到独立的重要性,认识到完全依赖他人的关爱,获得的幸福感总是短暂的,从而打消早恋的念头。

同时,需要提供锻炼的平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3.空虚心理:建设学习团队

学困生由于学业竞争上的屡次失败,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集体边缘化,从而产生空虚心理。这时,青春期的萌动,就会悄悄地侵扰到他们。

早恋成了弥补空虚、找到存在感的“救命稻草”。很显然,这根“稻草”同样救不了“命”。

追本溯源,可以做的是,让学习充实心灵,建团队助力成长。

稳定的学习团队建设,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得到持续的督促和帮助,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对早恋的兴趣相应就会减退。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4.逆反心理:改变教育方式

异性之间的好感很常见,若教师或家长以粗暴的方式横加干涉,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让好感升级为早恋。

这时,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用以心换心的态度,心平气和地沟通,因势利导地分析早恋,如“你一定有所顾忌,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怕老师批评,怕家长知道,怕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牵挂对方,揣摩对方心理。开始交往时往往是轻松愉快的,后面就会感到沉重。

恋爱不比学习简单,恋爱中最难的是把握好自己。把握不住,则会酿成大错。我想你也会顾虑到这一点的。

还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自己处理早恋的经历,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让早恋学生不再逆反,从内心接纳师长的引导。

5.模仿心理:明确立场态度

班级一旦有早恋现象出现,出于模仿和好奇心理,其他学生也会寻找自己的早恋对象。

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扩大化,必须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早恋的影响,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再通过系列班会,进行恋爱观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引导学生科学理智地对待男女生交往。

6.愉悦心理——呵护美好向往

不难发现,男女生在交往中,有些确实是出于志趣相投、互相欣赏而产生爱慕之情。这种爱慕之情产生的愉悦感催人奋进,是美好而积极的。

他们因此而喜欢在一起,交流问题,相互切磋,分享快乐。他们不以谈恋爱的名义交往,懂得克制自己,把这份爱慕藏在心底。

对此,教师则不必打扰这份朦胧的情意,静静地陪伴成长;哪怕发现他们的交往遇上困境,也可耐心地等一等;若他们果真无力自我调整,那么,再伸手去帮一把。

总而言之,面对早恋,首先从了解早恋心理出发,

然后再从行为、能力维度考虑,做好以下三个基本工作:调适心理,保持身心平衡;

调控行为,防止不良后果;锻炼能力,学会情感交往。情感交往是终生课题,若早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管经历如何,结果如何,都是一堂锻炼情感交往能力的好课。

看了大家的留言,小编觉得,青春萌动是一种朦胧的、单纯的爱慕和欣赏,它油然而生非常纯洁。

对这份美好的感情,一方面,我们不能随便扣上“早恋”的帽子,即便是“早恋”,也是孩子的正常成长,我们要认同孩子的情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孩子的情感发展需要学习,“早恋”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需要我们观察开导、研究心理、化解迷茫,予以正确的引导。

最重要的是给出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反思、选择和判断,让孩子在这份美好的感情中,学习和异性相处,学会完善自我。

妥善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把“怦然心动”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贴“心”而行 ,让青春更美好!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你家的孩子“早恋”了吗?

记得关注转发,最新教育热点学习干货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