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號被封了怎麼辦?

根據騰訊 《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 調查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用戶共計8.89億人,公眾號數量突破1777萬,近一年來僅帶動移動信息消費就高達1742.5億元。微信佔據了用戶 23.8%的時間,排在第二位的騰訊視頻僅佔據 4.9%的時間,不可否認,微信已經培養出用戶高度的依賴性。

2017年6月,包括毒舌電影、關愛八卦成長協會在內的多家娛樂自媒體公眾號被封,這些公眾號粉絲不下500萬人,僅毒舌電影公眾號的融資估值就達到3億元,此次公眾號被封,可謂是損失慘重。

公眾號的運營不但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底線,也應當儘可能避免觸及微信平臺規則底線,從而避免苦心經營的公眾號面臨被封、文章被刪除的風險。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對比被封號的案例及原因,並總結公眾號相關規則。

公眾號被封了怎麼辦?

一、自媒體法律定義

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以微博、微信為首的新媒體快速崛起。就傳播性質而 言,微博、微信屬於點對點傳播,每個個體同時具有信息發佈者和信息接收者的雙 重身份,因此,這類媒體又被稱為自媒體。自媒體,即 We Media,是指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由普通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QQ、BBS、MSN 、微博等都屬於常見的自媒體形式。傳統媒體主要包括電視、廣播、報紙和雜誌,它們在多年的經營和發展中,積累了數量廣泛的受眾群體,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二、自媒體經營中涉及的法律制度及微信封號規則

微信公眾號功能的不斷開發和升級,使得公眾號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第一自媒體。公眾號的出現,提供了新的品牌宣傳和營銷模式,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把握住公眾號的流量就相當於直接或間接為自身增加財富。在經營公眾號的同時,不乏有不少因為觸碰微信公眾號規則紅線的情形而導致最終被封號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類原因:

1.涉及黑五類廣告

黑五類廣告是指藥品、醫療器械、豐胸、減肥、增高類廣告,公眾號文章一旦涉及這五類廣告,一旦被舉報,就很有可能面臨文章被刪除甚至封號的後果。

2.傳遞錯誤價值觀

比如咪蒙的《嫖娼簡史》,圍繞男大學生嫖娼的現象,探討年輕人對待兩性話題的一些新奇觀點,文章涉及大量敏感詞彙,甚至把嫖娼提到了文化層面上,一經發出便引發大量讀者的反感,文章很快便被刪除。

3.露骨標題、圖片

“男人裝”公眾號號稱“創造了中國性愛話語的最高禁忌尺度”的雜誌,以兩性話題製造爆點,吸引眼球,一度被視為時尚界的新銳,然而在2017年6月,該公眾號就遭到了微信平臺的封號。根據騰訊官方給出的信息顯示,該公眾號因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而被封停。

4.發佈社會評論性(新聞)的內容

6月1日,國家網信辦頒發的新版《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開始正式施行。這次《新規》被自媒體稱為“史上最嚴”規定,對無新聞許可證的自媒體要求更加嚴格,新聞內容的監察限制也越發多樣。《規定》所稱的新聞信息是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社會公共事務的報道、評論,以及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報道、評論。嚴格意義來說,針對所列上述新聞信息的報道,專門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網站開設公眾賬號用於提供新聞信息服務的、新聞單位通過開設公眾賬號用於提供新聞信息服務的需要取得許可;個人公眾賬號發佈、轉載信息不在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許可範圍內,儘管管理規定不直接約束個人,但平臺對個人公眾號發佈的新聞信息有審核的權限,違反平臺規定的,平臺有權將文章進行刪除。

5.誘導朋友圈分享、關注

平時在微信上經常看到的“分享給好友或朋友圈可獲得紅包”“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信息,是不少公眾號慣用的增加點擊量的方式。但根據微信平臺的規則來看,這類行為被稱為“誘導分享”,也屬於受限制或禁止的行為。“誘導分享”主要指兩類行為。一是通過外鏈或公眾號消息等方式,強制或誘導用戶將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為。獎勵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實物獎品、虛擬獎品等。二是通過外鏈、公眾號群發或二維碼等方式,以獎勵或其他方式,強制或誘導用戶關注公眾號的行為。根據對《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規則的分析,此類誘導關注的行為是被微信平臺禁止的,一旦發現將會採取封號等懲罰手段。

6.嚴重編造傳播謠言、詆譭他人名譽

根據今年6月1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要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環境,遏制追星炒作低俗之風,致使“全民星探”、“中國第一狗仔卓偉”等違規帳號在全網多平臺被關閉。根據網信辦的指示,責令網站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用戶賬號管理,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健康向上主流輿論環境,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藝明星緋聞隱私、炒作明星炫富享樂、低俗媚俗之風等問題。

7.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目前尚未有大量微信公眾號因涉嫌抄襲被封號,但微信方面已作出嚴格防範抄襲的應對規則。騰訊微信在其官方公眾平臺上發佈《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的公示》中指出,對於抄襲現象,第一次刪文並警告、第二次封號7天、第三次封號15天、第四次封號30天、第五次永久封號。對於不遵守平臺規則,亂使用“原創聲明”功能的惡意和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和被舉報,微信公眾平臺將永久回收其“原創聲明”功能,且進行階段性封號處理。

除原封不動的抄襲以外,如何判斷兩份相似的文章是否涉嫌抄襲,微信團隊的回應是:“是否算作抄襲,要看原文作者怎麼理解。抄襲也有程度之分,有原文抄襲,也有部分抄襲,原文作者如果認為,他的文章被抄襲了,可以向微信平臺舉報,他們會比較兩篇文章的相似程度,然後根據發表時間的先後,確定是否為抄襲。”

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自媒體人在使用微信公眾號功能前,微信平臺會以對話框的形式與其簽訂一份《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此協議中羅列了包括上述情形在內的禁止行為,一旦違反將會被採取封號措施。 這一系列情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觸犯法律法規的情形,另一類是侵犯他人權益的情形。當面對觸犯這兩類情形公眾號被迫封號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避免損害不斷擴大。

例如,面對知識產權侵權投訴,自媒體人可以向微信公眾平臺直接發起申訴,並提供不侵權或不違法的證據。“美妝”這個商標被成功註冊在35類商標下,當時大量帶有“美妝”二字的公眾號都因商標所有權人投訴而封號,其中包括歐萊雅旗下的“YSL聖羅蘭美妝”公眾號,在歐萊雅公司請專業的律師遞交了其經營範圍與“美妝”商標所有權人經營範圍不同的證據後,其公眾號立刻得以恢復。在面對類似商標投訴的情況,微信平臺每天會接到許多商標侵權投訴,而缺乏被指控商標的具體信息,因此,自媒體人需要對其沒有侵權提供證明。在商標侵權投訴中,若能證明以下三點,被投訴人的公眾號恢復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1. 被投訴人是否落入“合理使用”的範圍

2. 被投訴人的商標是否具有一定影響力

3. 被投訴人的商標落入商標所有權人的保護範圍內

在申訴不成功的情況下,被投訴人可以向公眾號所在地法院或被投訴人所在地法院起訴要求確認不侵權。17年9月18日深圳微源碼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起訴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微信壟斷糾紛一案((2017)粵03民初250號)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第29法庭公開審理。這是第一起對微信平臺無故封號的訴訟,目前網上尚沒有該案的裁判文書,但“深圳微源碼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稱在這場集體訴訟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並表示部分公眾號已經被解封。

由此可見,涉及例如知識產權侵權投訴而導致公眾號面臨被封的情形時,並不意味著自媒體人就必須面對公眾號被封的後果,如何妥善應對才是關鍵。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