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造的中國第一艘航母,後來去哪了?

用戶6333433435


中國第一艘航母,出自張作霖之手。

張作霖是個很有魄力的大軍閥,咱就暫時不提他的兒子,單說他,絕對是個牛人!

(鎮海號)

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讓張作霖意識到強大軍事實力的重要性。所以打完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回去就開始放開手腳發展自己了。

海軍本來不是張作霖非常重視的,但是之前被直係軍閥的艦炮敲打的很鬱悶,這口氣是咽不下去的。

回東北之後,張作霖就設立了東北航警處,讓沈鴻烈當處長,發展東北海防。

沈鴻烈是個不一般的人,曾經留學日本專門學習海軍,回國之後參加辛亥革命,參與策動長江下游清廷海軍起義。1912年,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海軍部軍機處參謀。1916年3月,派任赴歐洲觀戰團海軍武官,隨英國艦隊參加對德作戰。1918年10月回國,兼任陸軍大學海軍教官。

所以沈鴻烈調到東北後,得到了張作霖的重用。



沈鴻烈按照張作霖的要求,開始努力組建東北海軍。

(張作霖)

海軍,必須要有軍艦。但是當時各國都對軍艦出售有著很大限制,很難買到。沒有辦法,沈鴻烈只能另想辦法。

沈鴻烈找到了山東政記輪船公司的老闆,從他手裡購買了一艘商船。千萬別小看這商船,因為它有2500噸級,而且是由德國戰艦改裝而成的。

沈鴻烈把這艘商船拿到手,就直接又改成了軍艦,命名為“鎮海號”。為了改裝它,張作霖可是花了大價錢,請了不少專家,讓鎮海號成了一艘“水上飛機母艦”。

改裝之後,搭載一種叫做“施來克”的水上飛機。這種飛機產自法國,共生產9架,其中8架被奉軍訂購。1926年,在所訂購的飛機到位後,東北海軍成立了“水上飛機隊”,把“鎮海”號作為“水上飛機隊”的母艦。

但是,作為比較原始的水上飛機航母,它的操作方式有些麻煩,每次需要吊裝水上飛機放到水面上,飛機執行任務後降落在水面上,再用吊臂把它吊裝回甲板。

總之,雖然操作複雜,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還是正式出現了。



鎮海號可不僅僅是拿來裝裝樣子,它確實參與到實戰當中來了。

1927年,東北海軍主動進入長江,準備和閩系海軍掐一架。當時鎮海號也在其中,沈鴻烈開始讓航空母艦小試牛刀。

1927年7月22日,沈鴻烈命“鎮海”號、“威海”號秘密駛向海洲灣,開始了一次海戰。

交戰過程中,“鎮海”號首次啟動艦載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

9月3日,“海圻”號、“鎮海”號等4艦又一次駛入長江,鎮海號上的艦載飛機飛向了上海高昌廟的江南造船廠。但是,由於飛機上沒有瞄準設備,地面上又被薄霧籠罩,空襲效果不大明顯。不過,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誰也沒想到奉軍的飛機會漂洋過海地飛到這裡轟炸,心裡非常震撼。

在1927年3月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沈鴻烈命令東北海軍多次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的出現給閩系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閩系海軍只得縮於長江之內,制海權都被東北海軍掌握了。

但是在918事變之後,東北海軍為了防止軍艦落入日本人手中,遠離奉天。

1937年,日本人侵佔青島。東北海軍放棄了青島,“鎮海號”與一些東北海軍軍艦自沉在了青島大港港口,用於封堵航道,阻攔日本艦船進入。

這就是中國第一艘“航母”的命運,確實有些悲壯。


七追風


2012年9月25日,中國在用了幾年時間以後,終於將烏克蘭的廢棄航母改裝成為我國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並交付海軍使用。2013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第二艘航母。目前,我首艘國產航母已經下水,完成了主體建造和動力、電力系統設備的安裝。

今天,我來來聊下上個世紀,中國人對於航母夢的第一次嘗試!

這個“中國第一艘航母”就是東北軍的“鎮海號”,它也是“舶來品”,張作霖只是對它進行了改裝。不過,這不影響我對張作霖表示敬意,他真是有錢,有人,有魄力!可惜大帥一代梟雄,就差有個好兒子。

1922年,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自任保安總司令。張作霖開始擴充東北軍,並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就是東北軍海軍),任命留日歸來的沈鴻烈為航警處少將處長。沈鴻烈認為吉黑江防艦隊實力單薄,提出通過購買舊商船改造成軍艦的方式,組建"海防艦隊"。

1923年7月,沈鴻烈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商船"祥利"號。這艘商船原為德國海軍的運輸船,航速12節,也算跟“戰艦”沾邊了。就是噸位小,才2708噸。有這個底子在這擺著,再怎麼改裝,也只算是攜帶水上飛機的“準航母”。

該船買回來以後,東北軍沒有實力改造。沈鴻烈就把"祥利"號開到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改裝。完成改裝之後,該艦回到葫蘆島作為當時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張作霖將該艦命名為"鎮海"艦。

改裝以後,鎮海號裝備了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該型飛機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裝備裝1挺機槍,可掛載2個小型炸彈,時速180公里/小時,升限6000米。法國只生產了9架,張作霖買走了8架。其中,有兩架放到了“鎮海號”上。

不過,“鎮海號”噸位在哪擺著,不具備甲板起降飛機的能力。“鎮海號”每次施放飛機,都要停車拋錨,然後用吊臂將飛機放到水面上起飛。飛機回收時,也要先停在水面上,用吊臂回收。不過,鎮海號作為中國人對第一艘“航母”的嘗試,依然很了不起。

1926年3月,東北海軍“水面飛機隊”在秦皇島正式成立。到1927年,“水面飛機隊”擁有了8架飛機,並改名“海軍航空隊”,聘請俄籍軍官進行水面起飛和投彈訓練。

“鎮海號”使用水上飛機作戰。

1927年7月22日,“鎮海”和“威海”兩艦偽裝成商船,使用水上飛機轟炸北伐軍的海州灣(今連雲港)。“鎮海”上的水上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投下數枚炸彈,造成當地恐慌。兩艦在返航途中,俘獲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截獲“三民主義書刊數萬冊,軍衣8000套、雨衣1000套、水壺20箱以及馬槍5支”。

同年9月3日,"鎮海"、"海圻"等4艦,攜帶水上飛機轟炸上海“江南造船廠”。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戰果,但是,引起了上海當地恐慌。畢竟,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

1928年5月3日,"鎮海"等3艦對吳淞口進行炮擊,並施放兩架飛機對高昌廟和浦東投下了多枚炸彈。

這幾次戰鬥,雖然戰果有限。但是,威脅到了北伐軍的海運,致使北伐軍無法通過海運獲得後勤補給。

"九一八"事變後,鎮海號轉移至山東青島。“盧溝橋事變”以後,沈鴻烈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隸屬於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沈鴻烈為了阻止日軍登陸青島,下令拆下"鎮海"等東北艦隊所屬艦船的火炮,機槍等武器,然後自沉、堵塞港口。

其實,我覺得“鎮海號”只能算是拉著飛機的戰艦,不能算是航母。畢竟,噸位在哪擺著,也不能使用甲板起降飛機。但是,軍閥張作霖組建“水面飛機隊”的做法,值得稱讚。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鎮海”號原本是一艘商船,改裝為軍艦後,搭載一種叫做“施來克”的水上飛機,並且還是8架。 1926年,中國成立了“水上飛機隊”,把“鎮海”號作為“水上飛機隊”的母艦。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便橫空出世了。

而這艘“航空母艦”的主人就是張作霖。

張作霖籌建東北海軍

張作霖之所以要籌建東北海軍,源於軍閥戰爭。

張作霖原本對海軍沒有太大的興趣,讓他改變想法的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慘遭失敗。退經秦皇島時,奉軍受到直系海軍的猛烈炮擊,使得他們白天不敢通過,晚上不敢明燈。此時,張作霖終於意識到奉軍必須建立一支陸海空軍協調作戰的部隊。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東三省宣佈保安自治,脫離北京政府,吉黑江防艦隊改屬東三省保安司令部指揮。1922年8月,張作霖決定在東三省保安司令部內設立東北航警處,任命沈鴻烈為處長,管理東三省海防事宜。

沈鴻烈,字成章,湖北省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海軍。1911年回國後,被黎元洪任命為海軍宣慰使,1912年任海軍部軍機處參謀,1920年任吉黑江防司令公署參謀,後升任參謀長。

沈鴻烈是一個永不服輸的人。據說,沈鴻烈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常參加摔跤訓練。由於體格矮小瘦弱,沈鴻烈每摔必敗。不過,他卻從不言敗。每次被摔倒後,從不用手拍對方表示認輸,而是想盡辦法與對手周旋,使對方既不能脫身,也無法言勝,直到裁判員吹哨子勒令停摔,他才放手。為此,同學們常戲稱之“不敗將軍”。

由於沈鴻烈治理艦隊有方,加之這種永不言敗的性格,深得張作霖的賞識,把組建東北海軍的重任交給了他。所有吉黑江防艦隊、營口漁船保護局、鴨綠江水上警察局等先後也劃歸沈鴻烈指揮。

東北海軍統轄江海防兩支艦隊

沈鴻烈擔任東北航警處長後,他便請來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建立起各級機構,並將一系列建軍、擴軍計劃付諸實行。

當時,購買軍艦極為困難,因為各國政府限制出售軍艦,地方政府也有禁令,只好購買商船改裝為軍艦。沈鴻烈與煙臺政記輪船公司張本政接洽,購入2500噸級的廢商船“廣利”號;向日本洽購2500噸級的廢商船“佳代丸”號一艘。每船裝4.7英寸口徑海軍炮兩門,3英寸口徑的陸軍炮4門。“廣利”號命名為“鎮海”號軍艦,“佳代丸”號命名為“威海”號軍艦。

1924年,東北江海防指揮處正式成立,建立江海防艦隊,並陸續購入俄國1000噸級破冰船一艘及300噸級日本舊魚雷艇一艘,改裝後命名為“定海”號、“飛鵬”號。至此,東北海軍組成了兩個艦隊,沈鴻烈兼任東北江海防總指揮,方念祖、宗世善、馮濤、謝渭清分別為“鎮海”號、“威海”號、“定海”號、“飛鵬”號艦艦長。這4艘軍艦以營口為基地,巡防於營口、葫蘆島和秦皇島沿海一帶。在積極創辦江海防艦隊的過程中,沈鴻烈更是不忘海軍人才的培養。早在1923年1月,他便獲得張作霖的批准,於葫蘆島炮臺山設立了東三省航警學校,任命凌霄為校長,訓練海軍軍官。設初級軍官班和學兵班,軍官班招收高中生,學制3年,畢業後分配到艦艇服務。東三省航警學校先後改名為東北航警學校、東北海軍學校,培養了許多海軍人才。東北淪陷後,遷至青島,改名為青島海軍學校。在抗日戰爭中又遷至宜昌,最後遷至萬縣,直到1943年停辦。

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司令部所在地設於奉天(現瀋陽),統轄江海防兩支艦隊,沈鴻烈被任命為東北海軍司令。不久,沈鴻烈勘定山東蓬萊之長山八島為海軍駐泊基地。

首艘“航母”搭載水上飛機

東北江海防艦隊成立後,其勁敵是實力佔絕對優勢的渤海艦隊。渤海艦隊是實力強大的正式海軍,擁有“海圻”號(4425噸)、“海琛”號和“肇和”號(均3300噸)巡洋艦3艘,“永翔”號、“楚豫”號(均800噸)炮艦兩艘,“同安”號(不足百噸)魚雷艇1艘。

第二次直奉戰爭前,渤海艦隊隸屬直係軍閥吳佩孚,駐青島。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奉軍攻勢猛烈,10月即攻佔大沽口。陸上攻擊不順利,直軍又把希望寄託於海軍這個“法寶”。然而,此時的奉軍也擁有海軍了,沈鴻烈親自率領艦隊巡防於營口、葫蘆島一線,並在關鍵的幾處海面上大批佈雷,使得直軍的渤海艦隊一點兒便宜也沒佔到。直軍戰敗後,渤海艦隊的老巢青島被奉系大將張宗昌佔領,渤海艦隊改歸張宗昌指揮。

1926年11月,沈鴻烈乘渤海艦隊內訌之機,將“海圻”號艦誘至旅順掌握,然後又駕駛“海圻”號赴青島,將“海琛”號和“肇和”號兩艦順利接收,進而瓦解渤海艦隊,使之全部歸屬東北海軍司令部管轄。不久,沈鴻烈將江防、海防、渤海3支艦隊正式合併為東北聯合艦隊,總計有軍艦26艘。

在這些艦艇中,有兩艘特別受人矚目。一艘是“海圻”號艦,它是當年清政府購買的,裝備有各種火炮34門,一次齊射,趕得上一個炮兵團的火力。1911年4月,“海圻”號艦從上海出發,出使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參加喬治五世國王的加冕慶典,並參與了英國舉行的海上閱兵,然後訪問美國、墨西哥、古巴,完成環球航行,被譽為“天朝第一艦”。

另一艘是“鎮海”號,它原是沈鴻烈購買的商船,改裝為軍艦後,搭載一種叫做“施來克”的水上飛機。這種飛機產自法國,共生產9架,其中8架被奉軍訂購。1926年,在所訂購的飛機到位後,東北海軍成立了“水上飛機隊”,把“鎮海”號作為“水上飛機隊”的母艦。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便橫空出世了。

艦載飛機重創閩系海軍

東北海軍在繳獲了渤海艦隊以後,惟一能與其對抗的只剩下閩系海軍。但由於實力等原因,兩軍交手的機會不多,閩系海軍不敢北上與其較量,整天縮在長江沿岸,在岸防炮的保護下得過且過。

1927年3月26日,東北海軍主動出擊,沈鴻烈命“海圻”號、“鎮海”號兩艦從長山島出發。“海圻”號艦冒充意大利巡洋艦,“鎮海”號則偽裝成商船。

3月27日拂曉,兩艦進入長江,到達吳淞口。此時尚未日出,江面被濃霧籠罩,正駐泊於吳淞口的閩系海軍主力“海籌”號、“應瑞”號等艦艇不知強敵已到,加之又是星期天,戒備鬆懈。“海圻”號、“鎮海”號兩艦在霧色的掩護下,駛到距離“海籌”號艦側方約800米處,驟然集中火力猛轟。“海籌”號艦船員還在睡夢中,結果造成多人死傷。不過,“海籌”號艦軍官大多畢業於英國,受過正規的教育與訓練,猛然遭到襲擊後仍臨危不亂,馬上斬斷錨鏈向長江上游駛去。“應瑞”號艦也棄錨上駛。因為當時的長江屬於枯水期,“海圻”號、“鎮海”號又是大艦,如果追擊就會有擱淺的危險,於是,兩艦隻得返航。

在“鎮海”號返航途中遇到閩系海軍“江利”號炮艦。方念祖艦長當即命令轟擊,“海圻”號艦聽到炮聲,也進行截擊。“江利”號見狀調頭疾駛,但是“海圻”號艦更快更猛,一邊追擊一邊用副炮射擊,不到半小時,將“江利”號逼停。接管結束後,“海圻”號、“鎮海”號兩艦押著“江利”號一同北上。在中國海軍交戰史上,軍艦俘獲軍艦還是第一次。

受到偷襲的閩系海軍從此加強戒備,嚴防東北艦船竄入長江。1927年7月22日,沈鴻烈命“鎮海”號、“威海”號兩艦秘密駛向海洲灣(現連雲港),開始了又一次海戰。交戰過程中,“鎮海”號首次啟動艦載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空襲結束後,“鎮海”號發現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正在海洲灣航行,與“威海”艦當即開炮攔截,“三江”號被繳獲。

同年9月3日,“海圻”號、“鎮海”號等4艦再一次出現在長江上,這次艦載飛機的目標是上海高昌廟的江南造船廠。然而,由於飛機上沒有瞄準設備,加之地面被薄霧籠罩,空襲效果不大明顯。但是,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誰也沒想到奉軍的飛機會漂洋過海地飛到這裡轟炸,心裡的震撼可想而知。

在1927年3月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沈鴻烈命東北海軍屢次南下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的出現給閩系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閩系海軍只得縮於長江之內,制海權盡被東北海軍掌握。

東北海軍艦船自沉青島港

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中東鐵路,與蘇聯發生武裝衝突。同年10月12日,駐守在同江地區的東北海軍江防艦隊遭到蘇軍黑龍江艦隊和陸、空軍優勢兵力的攻擊。相對於擁有4門152毫米大炮、8門120毫米大炮的5艘軍艦、4艘武裝輪船及十餘架飛機助戰的蘇軍,東北海軍江防艦隊的8艘江防炮艦,則因噸位小,艦炮少,又沒有空軍支援,實力遠遜於蘇軍。

戰鬥開始後,蘇軍艦炮發射炮彈2400多發,使得東北海軍江防艦隊的軍艦和岸防工事遭到嚴重破壞。“利捷”號中彈沉沒,“江泰”號被炸燬,其代理艦長莫耀明陣亡,“利綏”號受重傷後撤往富錦,“江安”號鍋爐中彈爆炸沉入江中,“江平”號也中彈起火。東北海軍各艦雖盡最大努力作戰,共發炮約600發,造成蘇聯3艘艦船中彈沉沒,兩架飛機被擊落,蘇軍艦隊司令及4名軍官中彈身亡,但畢竟因實力相差懸殊,終被摧毀。

中東鐵路事件後,東北海軍重建江防艦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海軍駐青島、長山列島,遠離奉天,所以除江防艦隊落入日寇手中外,東北海防艦隊未受任何損失,但在財源上卻受到很大影響。因薪餉困難及內部派系紛爭,先後發生“嶗山事變”和“薛家島事件”,由於沈鴻烈處置失當,導致東北海軍“海圻”號、“海琛”號、“肇和”號艦出走,演變成東北海軍的分裂。沈鴻烈因此也引咎辭去代理海軍總司令職務,出任青島特別市長,結束了他在東北海軍的10年生涯。從此,東北海軍的實力大大削弱,只剩下小型炮艦數艘,維持殘局。

1937年,日本侵佔青島後,沈鴻烈決心實行“焦土抗戰”,下令將東北海軍艦船沉在青島港內。


太史公記


張作霖製造了中國第一艘航母?

開什麼玩笑,李鴻章的北洋海軍被團滅,空軍到抗戰初期才建立,作為海軍空軍高度結合的航空母艦,怎麼可能由張作霖打造?

沒錯,是的。中國第一艘航母就是張作霖打造的。張大帥槓槓的,渾身優點,唯一的敗筆是兒子。

張大帥的這艘航母怎麼樣呢?聽知事給你介紹一下。

'鎮海'艦排水量2708噸,航速10.8節,它是東北海軍的第一艘大型軍艦。艦上主要武器裝備為2門119.4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平時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

看完這個資料,我就呵呵了!

李鴻章打造的北洋海軍,旗艦是定遠艦和鎮遠艦,就說說定遠艦吧。

排水量7670噸,航速14.5節定遠號裝備有德國克虜伯305mm後膛炮4門,克虜伯150mm後膛副炮 2門、75mm克虜伯炮4門、37mm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 8門、57mm、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 各2門,14吋魚雷發射管3具,加上主炮總炮數22門。

如果張大帥的這艘航母,遇上了定遠艦,分分鐘被秒殺啊,噸位是三倍,火力是十倍以上。實話說吧,這艘“航母”即使在北洋海軍裡面,也遠遠算不上主力戰艦,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

不過,作為我國第一次建造航母的嘗試,張大帥這艘航母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

早在1922年,張作霖開始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就是東北軍的海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湖北天門人沈鴻烈,被張作霖倚重,承擔了建設東北海軍的重任。

二戰中,德國戰敗,採取非軍事化改革,大量的軍艦被當做商船出售,山東等地就有了很多德國戰艦改造的商船。“祥利”號商船,就是由德國海軍運輸船改裝的,被沈鴻烈買下來,改造成了一艘“航空母艦”,取名叫“鎮海號”。

作為航母,核心功能就是作為艦載機起飛平臺,鎮海號表現怎麼樣呢?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飛機是施來克FBA-17型的改進型,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主機由原來的180馬力向後推進式改為300馬力伊斯帕諾—斯維薩(Hispano-Suiza)向前拉進式發動機,時速則由原來的158公里提高到了180公里。

這種水上飛機,只生產了9架,其中8架被張作霖買去,作為鎮海號航母的艦載機。這麼來看,作為一艘航空母艦,鎮海號可以升降飛機,還是可以用的。

(圖為海圻號巡洋艦)

這艘航母的戰績如何呢?

鎮海號第一次大展神威,在1924年的直奉戰爭。

作為張作霖的主要對手,吳佩孚手裡的底牌是渤海艦隊,渤海艦隊基地在青島,擁有巡洋艦6艘(海圻、海琛、肇和、同安、永翔、楚豫),炮艦4艘,驅逐艦3艘,運輸艦1艘。以旗艦海圻為例,建造1898年,排水量4300噸,艦長132.3米,艦寬14.3米,艦上裝備有各種口徑的艦炮28門,魚雷發射管5個。和明顯,渤海艦隊勢力遠超過東北海軍。

但是,眾所周知,吳佩孚因為馮玉祥的前線倒戈一敗塗地,他的海軍自然也離心離德。這種草木皆兵的情況下,張作霖自然而然收編了渤海艦隊。

因為海圻號巡洋艦太過牛逼,鎮海號沒法充當主力艦,就被改造成了水上飛機母艦。1926年,鎮海號一次可搭載兩架水上飛機,說他是簡易航母也沒錯。

張作霖和孫傳芳的戰爭中,鎮海號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鎮海”號攜帶的艦載機多次出動轟炸敵方目標,給孫傳芳的閩系海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只好退出長江。制海權被張作霖牢牢掌握。

1928年,張作霖有打造了第二艘“航空母艦”,這一次可同時搭載8架飛機,噸位小速度慢的鎮海號退役,成了“鎮海”號作為國民政府外交次長王家楨的座艦,在1930年英國歸還威海衛過程中,見證歷史。

1937年,日軍進犯青島,鎮海號受命卸下艦炮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為抗擊日軍獻出了最後一份力。

實際上,鎮海號這樣的航母,就是最早的航母形式,作為創舉,值得點贊。

1912年,英國人將一艘舊巡洋艦改造成專供水上飛機使用的作戰平臺,這使得英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擁有艦載飛機的參戰國。自此,各國紛紛加入了航母研發製造的熱潮中。

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的航母,產生於1922年的日本。這艘航母叫做鳳翔號,鳳翔號全長168米,標準排水量7470噸,最大航速25節。後來的侵華戰爭中,尤其是幾乎讓中國海軍全軍覆沒的淞滬會戰,就有鳳翔號航空母艦的一份功勞。

目前,我國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是遼寧號,由烏克蘭的瓦良格號改裝而成,排水量達到67500噸,是鎮海號簡易航母的30倍,鳳翔號航空母艦的近10倍。至於戰鬥力,更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知事


鎮海艦是一艘用商船改裝的艦船,上面也只有兩架艦載機,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其實在當時那個歷史時代,說是航母,也勉強過的去,為何張作霖在軍閥林立中是第一個擁有航母的人呢?



當時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中吃了大虧,讓他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作用,設立了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當時,負責此事的是黑吉江防艦隊的參謀沈鴻烈,被張作霖挖了過來,經過考察,他發現,自己建造艦船不現實,不如買一艘,於是就從煙臺買了一艘2700多噸的商船“祥利號”。

這原本是一戰時期德國的海軍運輸船,德國戰敗後,輾轉到了我國,後來被送到了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張作霖是下了血本,配置了兩門4.7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四門3英寸的陸軍炮,把燒煤的鍋爐改成1200匹馬力的往復蒸汽機,航速最快為12節。



張作霖曾經被北洋政府授予振威上將軍,這艘艦船因此被叫做鎮海號,後來成為東北航警的實習艦,後來威海衛迴歸,國民政府就是乘著這艘船參加的接收儀式。

不過雖然是一艘航母,但是最後結局很憋屈,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當年年底,為了阻塞日軍,就把它的艦載炮拆除,自沉到了青島小碼頭。


軍事一點通



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下海時,有人說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其實不是“遼寧號”,而是張作霖造的“鎮海號”。

真是這樣嗎?好像不完全是,因為張作霖造的艦,應該叫小型“飛機母艦”,而不是完全意義的航空母艦。因為真正的航空母艦排水量都在三萬噸以上,而鎮海號排水量只有兩千多噸。

可是,鎮海號雖然不大,但還是具備了“航空母艦”的一些功能,比如起飛戰機,再比如架設炮管等。

在那個年代,鎮海號絕對是“強者”,因為那時“艦載航空”也是剛剛起步,有這麼一個“大傢伙”,絕對增加了數倍海軍戰鬥力,因此東北的海軍也走到了全國的前列。但,鎮海號也是經歷一些過程,才成為“飛機母艦”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改造成的。

改造商船成“戰艦”

鎮海號是從商船“祥利號”(1923年被張作霖買下)改造過來的,血統還是比較高貴的,因為此船是德國製造,在當時的運輸船裡,絕對處於領先地位。

改造成“戰船”,當時的中國還是實力有欠缺的。在張作霖的海軍長官沈鴻烈的運作下,此艦開到旅順口日軍海軍基地進行了改造。

改裝以後配置了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也有資料稱10.8節),雖然不及正式的軍艦,卻也成了東北海軍發家的基礎。

這次改造,沒有設計艦載飛機,因此顯得較為普通。

下海服役後,二次改造


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鎮海號開始服役。首次進入戰場,鎮海號和操作人都是勇敢的,可是比起直系的渤海艦隊,東北海軍實力還是不夠。鎮海號和當時最大的巡洋艦“海圻”號對抗,還是有差距的,好在東北軍的空軍力量不錯,再加上馮玉祥倒戈,東北軍小勝一局。正是這次戰役,讓當時的海軍海軍長官沈鴻烈開始思考如何升級。

1926年3月,東北海軍“水面飛機隊”成立了,張作霖聘請原滇軍唐繼堯麾下的雲南航空處飛機師、華僑黃社旺任中校隊長,並且將“鎮海”艦改為飛機母艦。

這是一個偉大的改造,讓鎮海號一躍成為最先進的戰艦。

當時的技術能力,船艦隻能搭載兩架水上飛機,而且只能在水上起飛和降落,因此需要依靠船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到水中,再進行起飛。

即使如此,鎮海號,也是當時中國唯一的“飛機母艦”,可以稱為是當時的“航空母艦”。

後來戰役中,"鎮海號”發揮神勇,優勢明顯


1927年三月,北伐軍與奉軍開戰了,由於東北軍指揮得當,偷襲成功,東北軍艦隊讓北伐軍的閩系艦隊受到重創,這個過程中,鎮海號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後面的時間裡,東北海軍不斷騷擾閩系艦隊,讓其痛苦不堪。騷擾的殺手鐧就是“艦載飛機”。

1927年的7月22日,鎮海號載的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給閩系海軍造成了相當地恐慌。閩系艦隊想正面開戰時,飛機和船艦早已不知去向。

收隊過程中,鎮海號、威海號,又洗劫了閩系的“三江號”運兵船,收穫頗豐。

在1927年3月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東北海軍屢次南下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曾有人統計說是14次,戰鬥規模雖不大,取得成果也一般,但對閩系海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閩系海軍只得龜縮於長江之內,制海權盡為東北海軍掌握。

無奈自沉


1937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向我國開進,對青島虎視眈眈。

為了阻擋日軍快速進入,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的沈鴻烈,安排了魚雷網、水雷網,並採取各種辦法加固了青島的城市海防線,除此之外,深知日軍實力的沈鴻烈,讓東北軍所有的船艦自沉入海,以堵塞港口,阻擋日軍船艦進入港口,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勇猛異常的“鎮海號”。

鎮海號,最早的“飛機母艦”,曾經那個時代的“航空母艦”,終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曾經的英勇在中國海軍中,成為了一種傳說,也成為了一種精神。

75年後的2012年9月25日,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開始服役,他的名字叫“遼寧號”。如果“鎮海號”能有靈魂的話,也許在海底會發自內心的欣慰。


藍風破曉


中國前幾年收購烏克蘭的廢棄航母併成功將其改造成遼寧號,但是早在九十年前中國其實就有自己的航母,只是那艘航母也是買來後重新改造的,而且將其與真正的航母對比,你會發現那艘航母充其量就是一艘軍艦。

這艘航母隸屬於奉系海軍,是張作霖從山東輪船公司買來的。追其根源,還是從德國購入的商船,因為列強對當時中國政府進行軍事封鎖,中國不可能從外界購買軍艦,退而求其次,將這艘商用輪船改造為軍艦,並且命名為鎮海號。

說這航母就是軍艦是有原因的,它的本身沒有飛行甲板,只能通過吊臂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水面起飛。而且,大家都知道航母為什麼難造的原因是它的維護成本也高,往往有不少軍艦跟著保護與補給,航母需要很多配套的設施才能形成戰鬥力。就一艘光禿禿的航母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這個時候沈鴻烈站了出來,他當時是東北海軍的總司令。他可是非常珍惜這艘來之不易的軍艦,在鎮海號上搭載了從法國秘密進口的水上飛機,極大地增強了這艘軍艦的實力,由一艘只能發射炮彈的炮艦搖身成為能夠陸空全方位打擊的航母。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母就橫空出世了。

鎮海號在正式改造後迅速服役,它最為出名的一戰便是和威海號一同對直係軍閥孫傳芳的軍事打擊。兩艘軍艦互為依靠,與孫傳芳的艦隊進行炮戰,順利截獲敵方的軍艦,並對造船廠進行軍事打擊。至此,東北海軍的勢力範圍就延伸到了東海。其餘派系的軍艦隻能龜縮在長江之內。

在日本兵不血刃的輕鬆拿下東北後,東北海軍也重新洗牌。在外面戰爭與內部矛盾的情況下,許多軍艦長官都投奔其他派系的軍閥,而沈鴻烈也引咎辭職,鎮海號也正式退伍成為了青島海軍學校的練習艦,並不執行軍事任務。但是日本人的魔爪很快伸向青島,對內無敵的名艦也伴隨很多其他軍艦自沉在青島港口來阻塞日本海軍的航道,鎮海號也在最後發揮了自己的餘熱。

這艘航母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它成為了領導人不作為的犧牲品。我們要引以為戒,不要讓一個本來可以成為傳奇的航母就這樣消失在幽暗的海底中。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擁有航空母艦,是我國海軍的百年夢想!

遼寧艦是我國擁有軍用航母的開始,而國產航母則是我國航母形成威懾力的重要里程碑。從此,具有遠程投送能力的我國海軍將能夠走的更遠,我國真正向著世界大國邁出一大步。

鮮為人知的是,在那個烽煙四起的北洋軍閥混戰時代,我國的海面也曾遊弋著自己的“航母”。

1、我國首艘航母“鎮海”號

航母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了海上遠程打擊的平臺,讓海軍的打擊半徑空前擴大。在遼寧艦和國產航母出世之前,我國曾有四艘航母,不過都是從外國買入的,有蘇聯的“明斯克”號、“基輔”號、“瓦良格”號,還有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

但是,在這四艘外來的和尚之前,我國也曾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這艘船,和遼寧號一樣,同樣出生在東北!

“鎮海”號,張作霖奉系軍閥的海軍主力,也是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張作霖戎馬一生,起初張他參與混戰時,由於在陸地上摸爬滾打,因此對海軍曾嗤之以鼻。直到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失敗,奉軍從山海關撤往關外時,遭到直係軍閥的渤海艦隊炮擊,奉軍差點全軍覆沒,張作霖這才最終決定發展海軍。

但是發展海軍是耗資巨大,且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工程。清政府洋務運動搞了30多年,好不容易打造了幾支像模像樣的海軍,甲午一戰灰飛煙滅。張作霖沒有清王朝那麼雄厚的家底,所以他的海軍必須劍走偏鋒,那就是通過巧取豪奪等手段逐漸擴充成型。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白軍竄入遠東地區。1920年,張作霖在黑龍江地區組建了江防艦隊,最初只有4艘潛水炮艇,根本不堪一擊。但是這是奉系建立海軍的還是,從此奉系海軍的腳步就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張作霖手下得力干將沈鴻烈開始為奉系軍隊打造海軍勁旅。

有了張作霖的大力支持,沈鴻烈很快壯大了海軍力量。由於此時國際上對我國實施武器禁運,張作霖以海警處的名義掩人耳目,大量買入裝備。

1923年,沈鴻烈購入兩艘外國商船,裝上槍炮,取名 “鎮海”和“威海”號。

“鎮海”艦原為德國海軍2708噸運輸船,航速12節,一戰後改為商船。沈鴻烈買入後,再次進行了升級改造,將其改為水上飛機母艦。艦上裝備有2門119.4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

彼時,世界各國列強仍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種。德國“俾斯麥”號、日本“大和號”、美國“密蘇里”號都屬此類。

由於航母只是起步不久,所以我國航母的發展也不算太落後,特別是面對當時其他軍閥只有小艇甚至沒有海軍的尷尬事實,奉系海軍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鎮海”號可搭載兩架“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飛機在法國生產,產量只有9架,張作霖買下其中的8架。不過這種飛機不能夠在甲板上滑躍起飛,必須在水面上進行起降,好在這不影響遠距離作戰。

在“鎮海”號初具戰力的同時,1926年,張作霖在秦皇島成立水面飛機隊,這是我國最早的海軍航空兵。

2、南下遠征,轟炸上海

奉系海軍的不斷壯大,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有效遏制了直系渤海艦隊的進攻,奉系海軍最終擊敗了渤海艦隊。戰後,沈鴻烈收編了渤海艦隊。

隨後,沈鴻烈在旅順搶奪“海圻”號,這是當時我國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曾進行過環球航行。

1927年,北伐軍擊敗吳佩孚、孫傳芳,奉系成為北伐軍下一個目標。為遲滯北伐軍進攻,在張作霖的授意下,沈鴻烈決定派遣奉系海軍主動南下,從側後襲擊北伐軍。

1927年3月27日,偽裝好的“鎮海”號和“海圻”號進入長江,襲擊了隸屬於北伐軍的閩系海軍,並在返航時俘獲了閩系海軍“江利”號軍艦。

初戰告捷,讓沈鴻烈激動不已。

但隨後閩系海軍便加強了戒備,奉系海軍無法進入長江口。但是,這不影響沈鴻烈的下一步動作!

1927年7月22日,是我國海軍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鎮海”號搭載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轟炸連雲港;

9月3日,奉系的飛機再次出現在上海高昌廟江南造船廠的上空!這是上海建城以來第一次遭遇空襲。雖然由於天氣原因轟炸的效果不理想,但是對上海居民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轟炸上海是“鎮海”號飛機母艦最閃耀的時刻!

3、經歷變故,涅槃重生

在民國軍閥混戰、風雲激盪的亂世中,“鎮海”號一直在艱難前行。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奉系失去主心骨,形勢急轉直下;

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後,奉系海軍改為國民政府海軍;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奉系和蘇聯軍隊爆發衝突,奉系軍戰敗,江防艦隊損失殆盡;

1930年,“鎮海”號見證了中國收回威海衛主權事件,但隨後“9.18”事件爆發!

9.18事件爆發後,“鎮海號”和其他艦船退到山東;

張作霖被炸死後,奉系海軍也開始分崩離析,出現了多艦叛逃的事件。

隨著形勢的變化,“鎮海”號也越發艱難。雖然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艘“航母”,“鎮海”號被寄予厚望。

但是隨著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侵佔東北後步步南下,我國的民族危機越來越嚴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鐵蹄步步緊逼。無奈之下,國民政府“鎮海”號和其他殘餘戰艦被自沉在青島港外,我國一代航母傳奇就此完結。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叫航母?再來看一看當時的中國人有沒有能力知道航母?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在艦艇上有很大的飛行甲板,為艦載機提供起飛和降落的平臺。

航空母艦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是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戰鬥群。艦隊中的其它軍艦,為它提供保護和補給,其他軍艦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最小的航母也在1萬噸以上。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張作霖的航母是什麼樣的一個配置?

1922年,張作霖開始組建東北的海軍部隊,有沈鴻烈擔任處長。

1923年,沈鴻烈從煙臺一家公司處購買了一首德國的商船祥利號。重約二七點零八噸,原來是德國海軍的運輸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這艘戰艦被改造成的商船。沈鴻烈對這次商船進行了改造,最終成了一艘戰艦,就是傳說中的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在這艘戰艦上配備了4.7英寸的海軍炮兩門,三英寸的陸軍炮四門。以燒煤鍋爐蒸汽機為動力,可以搭載兩架飛機。

因為當時張作霖正好被北洋政府分為鎮威上將軍,為討取一個吉利,所以取名為鎮海號。

拿上邊的配置跟標準的航母去做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這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航母。

噸位差別太大,火力配備又不夠,很難形成交叉火力。並且沒有完備的艦列戰鬥群,連先進一點的戰艦都比不上。

在後來的中東路事件中,威震當時中國的東北海軍全軍覆沒,就說明東北海軍到底有多差。

當然,東北海軍的實力在國內軍閥中間還是名列前茅的。不管是在對孫傳芳的作戰中還是對北伐軍隊的戰鬥中,鎮海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抗戰爆發後,沈鴻烈又被任命為青島海陸軍總指揮。為了防止日本人從青島海面上登陸,沈鴻烈下令將鎮海號自行沉沒,以堵塞港口。

這艘所謂的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命運就到此結束。


新知傳習閣


首先,這航母不是張作霖他們造的,是張作霖他們改裝的。其次,無論是從噸位,樣式和能力上來看,這東西都不能稱之為航母,最多也就叫個魔改版戰艦,只不過被他們這麼叫而已。

這艘“航母”是由原來德國海軍的運輸船魔改而來的。德國在青島被日本人趕走後就留下了這艘運輸艦,後來被改造為商船。這艘船在被張大帥買走之後便被改裝成了傳說中的“航母。”這這艘航母配備了4.7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海軍炮兩門,三英寸口徑的陸軍炮四門。動力來源則是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大約為1200匹馬力,航速最高可以達到12點左右;並且可以搭乘兩架水上飛機。

這艘水上飛機叫做“施萊克”號,是由法國生產的,法國只生產了九架,而張作霖就買了八架,而鎮海號也就成為了這些水上飛機的母艦。然而他的操作也是非常之皮,每次要先將這些水上飛機吊裝到水面上來起飛,在完成任務後降落在水面上,再用“航母”上的吊臂把這幾架水上飛機吊裝回船甲板。

敢情張大帥的航母的飛行甲板…………是水面啊,可以,這很優秀。

不過張作霖為什麼要造這艘“航母”呢?這跟第一次直奉戰爭有關。當時張作霖被吳佩孚打得狼狽不堪。而在他坐火車準備退回關外的途中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轟炸,後來他得知這是直系的海軍部隊進行的轟炸,隨即罵了一句:“媽了個巴子,原來海軍還是有用處的。”

當時的奉系軍閥僅有一支吉黑江防艦隊,這支支海軍艦隊不僅規模小,戰鬥力弱,而且還窮的一批,每次找張大帥要經費,張大帥都是象徵性的給了點日常維護費用。張大帥覺得海軍沒有什麼用,日本人和俄國人要真打進關內,還得靠陸軍和空軍擋著。不過在直奉戰爭之後,張大帥顯然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再回到奉天后立即收編了吉黑江防艦隊,並在此基礎上籌備成立了海軍艦隊,並任命負責人為沈鴻烈。

海軍部隊的建設跟陸軍不一樣,海軍部隊需要的是鉅額的基金或完整的造船體系, 而當時的東北雖然說能造槍械大炮飛機,但是造軍艦依然是個大難題;所以要是想整出海軍艦隊,要麼就是從國外買商船進行改裝,要麼就是直接從國外購置軍艦,而由於華盛頓條約使得各國都必須限制自己的海軍力量;所以沈鴻烈只能通過從國外購置商船再在國內進行魔改從而擴張海軍艦隊。後來張大帥還告訴沈鴻烈:“買前的傳奉天財政廳能給多少算多少,要是不夠,我拿出私人的錢補上。”可見張大帥對海軍的重視程度。其中就包括這艘“航空母艦”鎮遠號。另外,沈鴻烈還在日本購置了兩艘商船和一艘魚雷艇,在俄國購置了一艘破冰船;之後又請來外國專家改造,戰艦上的武器則由東北兵工廠來提供。

後來,這艘“航空母艦”還創造了中國史上的第一次艦載機作戰。在1927年的一次海戰中,鎮遠號動用了兩艘水上飛機改裝成的轟炸機前去轟炸連雲灣和江南造船廠,雖然這次轟炸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卻同時創造了兩個第一:那就是中國第一次動用艦載機作戰,上海也第一次遭到了空襲。

但是這艘戰艦的命運也很悲慘,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鎮海號連同其他艦船沉於青島港和長江口岸被用來防止日軍部隊登陸。就這樣,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用悲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這艘承載著當時人們大國海軍夢的“航母”將會被永遠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