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果汁」匯源淪落爲負債大王,百億賣身失敗並非主因

“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匯源果汁的這句廣告詞大家耳熟能詳。但出乎意料的是,匯源自己腳下的路卻艱險叢生:被曝違規貸款42億元,負債114.03億元,被穆迪調降評級。

“國民果汁”匯源淪落為負債大王,百億賣身失敗並非主因

匯源果汁淪落至此,很多人認為與10年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失敗有關。2008年9月,可口可樂開出179.2億港元的收購價,意欲將匯源收入囊中。匯源創始人朱新禮對這樁收購很是滿意,開始裁減銷售人員。

然而,這樁震動飲料行業的收購最終被否,匯源從此也走上下坡路,儘管仍然抱有國民果汁的身份,盈利卻節節下降,負債率盤旋升高。這也是匯源陷入困局和收購失敗聯繫在一起的原因。

段馬樂諮詢梳理分析後發現,可口可樂沒能成功收購匯源只是果汁大王陷入困局的誘因,而非主因。主要原因還是和創始人朱新禮有關。

朱新禮對企業的態度,他自己說的非常透徹:“企業要當兒子養,當豬賣。”這和任正非、馬雲、馬化騰等企業家的企業經營理念完全不同,他們做企業是奔著百年企業的經營目標去的,把企業當豬養肥了再賣掉,萬萬不可能。

“國民果汁”匯源淪落為負債大王,百億賣身失敗並非主因

朱新禮的這種企業經營觀,表明了他對精細化管理並不在意,畢竟企業在黃金時期要賣掉的(相當於豬養肥了),所以企業在行業中的位置越靠前,越能賣個好價錢。行業地位遠比企業管理更為重要。

而朱新禮當初打算賣掉匯源的另一個初衷就是,把果汁產業鏈上自己不擅長的生產和銷售環節交給精於此道的可口可樂,自己則用套現的資金加大對上游,也就是果樹種植的投資。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匯源果汁名氣過大,帶上民族品牌的光環後,即使可口可樂給出2倍溢價,也不能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此後,朱新禮不得不帶著匯源果汁繼續前行,但不擅長精細化管理的弊端也暴露無疑,陷入“增收不賺錢”的尷尬境地。2016年匯源果汁100%濃度和中濃度果汁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3.4%和38.3%。匯源2017年中報業績數據顯示,匯源果汁生產的100%果汁及中濃度果蔬汁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45.8%和35.3%。

而且市佔率第一,匯源果汁從2008年一直保持到現在。

但是,說到盈利數據,匯源果汁就難免尷尬。從2008年開始,利潤開始下滑,2014年和2015年更是連續虧損,2012、2016和2017都是微利,利潤僅1000萬元左右,和果汁大王的身份極不相稱。

“國民果汁”匯源淪落為負債大王,百億賣身失敗並非主因

市佔率靠前,盈利尷尬,和公司的營銷成本高企有關,而營銷成本高企又和員工數量龐大直接相關。匯源果汁虧損的2014年和2015年,恰恰是員工最多的時候。而降低營銷成本,匯源又是通過裁員進行。頻繁裁員導致新員工留不住,老員工不願呆。

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匯源一直實行家族式管理,合夥人制度一直不能落地,導致管理成為匯源成長的最大短板。家族管理在創業初期有一定優勢,但企業走上正軌後,需要及時過渡到更現代的合夥人制度,匯源十多年來一直沒有把課不上來。

段馬樂諮詢認為,匯源果汁陷入今日的困局,百億賣身失敗只是表象,創始人理念和管理落後才是拖了真正的後腿。


段馬樂諮詢,座標上海,專業原創解碼企業經營成敗得失,解讀名企品牌傳奇,歡迎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