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果汁”汇源沦落为负债大王,百亿卖身失败并非主因

“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汇源果汁的这句广告词大家耳熟能详。但出乎意料的是,汇源自己脚下的路却艰险丛生:被曝违规贷款42亿元,负债114.03亿元,被穆迪调降评级。

“国民果汁”汇源沦落为负债大王,百亿卖身失败并非主因

汇源果汁沦落至此,很多人认为与10年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失败有关。2008年9月,可口可乐开出179.2亿港元的收购价,意欲将汇源收入囊中。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对这桩收购很是满意,开始裁减销售人员。

然而,这桩震动饮料行业的收购最终被否,汇源从此也走上下坡路,尽管仍然抱有国民果汁的身份,盈利却节节下降,负债率盘旋升高。这也是汇源陷入困局和收购失败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段马乐咨询梳理分析后发现,可口可乐没能成功收购汇源只是果汁大王陷入困局的诱因,而非主因。主要原因还是和创始人朱新礼有关。

朱新礼对企业的态度,他自己说的非常透彻:“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这和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的企业经营理念完全不同,他们做企业是奔着百年企业的经营目标去的,把企业当猪养肥了再卖掉,万万不可能。

“国民果汁”汇源沦落为负债大王,百亿卖身失败并非主因

朱新礼的这种企业经营观,表明了他对精细化管理并不在意,毕竟企业在黄金时期要卖掉的(相当于猪养肥了),所以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越靠前,越能卖个好价钱。行业地位远比企业管理更为重要。

而朱新礼当初打算卖掉汇源的另一个初衷就是,把果汁产业链上自己不擅长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交给精于此道的可口可乐,自己则用套现的资金加大对上游,也就是果树种植的投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汇源果汁名气过大,带上民族品牌的光环后,即使可口可乐给出2倍溢价,也不能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此后,朱新礼不得不带着汇源果汁继续前行,但不擅长精细化管理的弊端也暴露无疑,陷入“增收不赚钱”的尴尬境地。2016年汇源果汁100%浓度和中浓度果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3.4%和38.3%。汇源2017年中报业绩数据显示,汇源果汁生产的100%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5.8%和35.3%。

而且市占率第一,汇源果汁从2008年一直保持到现在。

但是,说到盈利数据,汇源果汁就难免尴尬。从2008年开始,利润开始下滑,2014年和2015年更是连续亏损,2012、2016和2017都是微利,利润仅1000万元左右,和果汁大王的身份极不相称。

“国民果汁”汇源沦落为负债大王,百亿卖身失败并非主因

市占率靠前,盈利尴尬,和公司的营销成本高企有关,而营销成本高企又和员工数量庞大直接相关。汇源果汁亏损的2014年和2015年,恰恰是员工最多的时候。而降低营销成本,汇源又是通过裁员进行。频繁裁员导致新员工留不住,老员工不愿呆。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汇源一直实行家族式管理,合伙人制度一直不能落地,导致管理成为汇源成长的最大短板。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一定优势,但企业走上正轨后,需要及时过渡到更现代的合伙人制度,汇源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把课不上来。

段马乐咨询认为,汇源果汁陷入今日的困局,百亿卖身失败只是表象,创始人理念和管理落后才是拖了真正的后腿。


段马乐咨询,坐标上海,专业原创解码企业经营成败得失,解读名企品牌传奇,欢迎点赞、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