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品牌网 美国人咋看中国品牌?

近些年来,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日渐成效,国人对“中国制造”四个字愈发自信。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体的盛行,国内也越来越多的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商品的肯定。

说起走出去的中国品牌,很多人张口就能说出好几个,比如阿里巴巴、华为、联想、海尔,甚至是老干妈。当我们说出这些名字时,民族自豪感与品牌自信溢于言表。前段时间,黄焖鸡米饭登陆美国,竟然让这个地广人稀国家的人排起了长龙。

但是,抛开价格、质量、数量等制造层面的因素,从更注重褒贬、好恶等情感内涵的品牌意义上而言,中国制造,是否也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小编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经济实力靠前的城市走访过很多,比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顿等。今天就以亲身经历如实地说说,中国品牌在美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要说的是中餐。由祖籍为江苏的美籍华人程正昌创办的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的连锁店已经像麦当劳、星巴克一样开遍了全美,在全美国餐饮企业排行榜上,列第80名。在熊猫,你可以看到无数的美国人蹩脚地使用筷子,正如我们第一次在西餐厅使用刀叉。只可惜,熊猫的“移民血统”让它注定无法为我国贡献GDP。

不过,其合作伙伴李锦记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正如去麦当劳会拿到无数免费番茄酱包一样,我们也可以在熊猫拿到无数的免费酱油包,而这些小包装上无一不印着李锦记三个字。在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的亚洲专区也可以看到李锦记的产品,但总体上还是日本调味品居多。

中国国家品牌网 美国人咋看中国品牌?

说过了“食”,我们再来说一说“衣”。2016年,中国本土服装品牌JNBY(江南布衣)正式入驻西雅图Pacific Place购物中心,安踏也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可是,一个品牌只在一个城市的一家商场入驻,很难被认为是“走向世界”。

小编犹记得第一次在达拉斯的North-Park Center商场见到霍利斯特(Hollister Co.)时的心情。从服装到装修,这家店的风格酷似国产服装品牌。熟悉的画风隐隐让我看到中国的身影。尤其是价签上满眼的中国字更让我兴奋不已。可是,当我拿起百度一“Google”,内心的失望溢于言表:这是一家纯正的美国品牌。

虽然是误会一场,却让我认清了一个道理。“中国制造”虽然闻名于世,可真正走出国门的品牌还是太少了,以至于让我这个中国人看到一点蛛丝马迹都兴奋不已。

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问,我们的阿里巴巴上市时不是已经上了美国新闻了吗?华为这么出色,一定很多人知道吧?小编特意为此采访了自己的美国同学,事实有些令人失望。除了一些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的小伙伴,真的很少有人知道阿里巴巴,更遑论使用。

至于电子产品,除了在洛杉矶中国城的移动店里能看得见OPPO、VIVO等国产手机,其他地方真是寻而未果。至今为止,能够成为中国符号的产品,在美国,恐怕还是只有美食和按摩。


那么,为什么美国市场这么难以真正进入呢?

在小编看来,无论如何,中国品牌的自我成长是值得肯定的,只是若想真正的在美利坚“吃得开”,还需要一些时间。

毕竟,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进入品牌社会阶段已近百年,美国人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消费意识,对于一些外来的新鲜品牌,尤其是中国这样新兴国家的,很难不抱有偏见。

不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本土品牌也在日益壮大,销路也在不断拓宽。只要找准方向、找对方法,距离真正的“走向世界”一定不会遥远。

例如,小编发现美国品牌很难在实用和个性上找到平衡。以服装为例,除了一些顶级大牌,少有的品牌能够做到质量与款式并驾齐驱。中国在这一点上却很有优势。毫不夸张地说,小编只要穿着一身“中国制造”走在街头,这一天一定会收到许多陌生人的赞美。从衣服到包包,再从指甲到鞋子,美国人都想知道我是在哪里买到它们的。当我自豪回答“from China”的时候,她们的面容无一不带着失望——并不是对中国品牌,而是购买渠道匮乏,买不着。

对此,真希望有一天,小编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不用笼统的回答“来自中国”,而是可以具体的回答她们是来自中国某某品牌,并告诉她们这些都可以在美国的商场买得到。

另外,小编还觉得我国品牌可以在广告上做出更多的规划和投放。

2014年,真人秀“极速前进”热播,美国时代广场大屏的广告投递费随之曝光,中国人惊讶于如此好的广告平台却有着如此低廉的费用。自那时起,美国时代广场广告屏上的中国面孔就越来越多。只可惜,这些广告大多数是粉丝们买来为偶像应援的,真正的中国产品却很少。若是品牌能够拿出粉丝制作应援视频的水准与热情来为中国产品制作广告,相信这会对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大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