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妙峰山古香道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李茂林

从明末至清、以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京津一带香火最盛非妙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娘娘庙莫属。此庙始建于元代,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届时,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北至东北三省,西至山西、陕西,南到广东、广西,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至沓来“朝顶进香”。各路的香会、花会、茶会等民间组织,更是蜂拥而至,各显其能,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

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约略而计有四条:

南道:南道从门头沟的三家店村起,经琉璃渠村、军庄、桃园、南庄、仰山十八盘、樱桃沟村、栖隐寺、到涧沟村。这条香道较远,沿途有茶棚十座。本人走过,坡道较缓,景致幽胜,有仰山栖隐寺可访,有京师最负盛名的樱桃沟樱桃可尝。——不过,现在一般人吃不起了,上百元一斤,其带有樱桃字样的包装盒也价值八九块钱了。

中道:从海淀区的徐各庄起,经大觉寺、寨尔峪、冷风口、三百六十胳臂肘、五道岭、萝卜地到涧沟。此道有茶棚八座。这条香道是我大约四十年前第一次去妙峰山时的经行之路,约四十年前一天,住宿寨尔峪,——文革时寨尔峪划归我们新华印刷厂属管——相约同事结伴而行,完全按照旧时香客习俗,凌晨四时出发,摸黑翻西大梁十八盘,过上平台、萝卜地、松棚、三岔涧等,上午九点多抵达涧沟村了,上了金顶,当时碧霞元君庙只有一座半节石塔仅存。巨石上,几株老松,嘶吼罡风。感觉此道距离妙峰山最近,但是步步登高,所幸选择此道,必过大觉寺,有古刹可访,有玉兰、杏花可赏,暮春之时,是不错的享受。

老北道:从聂各庄或抬头村起,经关帝庙或龙泉寺,到车耳营古村落,经双龙岭、磕头岭、鲜花洞、悬空寺、张玉亭墓和贵子港到涧沟。此道上有茶棚九座。过去天津人进香都走这条香道,本人没走过。

中北道:这是一条最有影响的,最为金贵,也最热闹的进香之路。《燕京岁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假于天下矣”。这是过去到娘娘庙进香的主香道。从北安河村起,有茶棚七座,经环谷园(现北京四十七中学)、响墙茶棚、骆驼石、古刹金山寺,瓜打石、快活三里、妙儿洼(又名“饭台子”),就到了涧沟。过去这条香道被称为“善心金阶”。因香道的石阶路是清光绪年间大太监安德海出资修建的。据说铺路之石,一块石一两黄金,当年慈禧就是从这条香道让宫人抬着坐轿到妙峰山进香的。

现在这条古香道已开辟为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前日特访此道,正遇见民工兄弟在修正这条古香道。古老的香道至今保护的不错,全用当地石块铺就,一般路宽六七尺,窄的地方仅可容两人错过。有坡有阶。坡陡阶密,坡缓阶疏。有台阶处,往往中间安放大石,两边石块稍小,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香道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笔者问游人:“这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游人说:“当时可能工期紧张吧。”问正在施工的工友:他们也语焉不详,说可能当时工具条件不好。

其实,香道路面不平,恰恰是十分必要且是提高修路效率的正确措施。因为这些上山的古香道,只是供行人步行方便,并非用于行车。香道不全是台阶,更多的路面是带有坡度的。北京地区到了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特别是早晚,露水很重,石头表面往往结有一层很薄的薄冰,极其滑,试想如果路面修筑成平的,就举步维艰,闹不好,就一步一个跟斗了。而路面不平,即使滑也只是方寸之间,不至于有较长距离,致人滑倒。本人曾有冬天里山居的经验,冬日晨行,就是不愿在平整的水泥路面路上行走,甚至故意选择不平整的道路行走,这才是古香道为什么不修的平整之原因。而且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古香道上,即使铺路有较大石块,平面较大,也必凿刻出条纹,避免打滑。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定工程施工方法,恰是中国古人的聪明处。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有坡有阶的香道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途中路遇工友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大石平面也必须凿以条纹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金山寺泉水——北京人唯一可享受的天然恩赐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台阶中间往往置以大石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骆驼石

古香道的路面为什么不修成平的?

妙峰山中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