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以王羲之爲宗,以懷素爲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爲賓!

有人問我,如何理解評價林散之草書的“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這句話?

這句話體現了林散之先生對於古代書法的敬佩、傾慕、以及決心師承古人書法的決心。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除了單純的師承關係之外,還體現了林散之先生對於師承古人書法藝術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以王羲之為宗

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於此字的解釋是:

宗,尊祖廟也。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從象形文字來看,宗這個字的字形很有意思。上面寶蓋頭,在甲骨文中是以一個房子的側面形狀表現出來的,就好像我們今天看小孩子畫房子一樣,兩個拉長的豎畫斜靠在一起。因此,寶蓋有“房屋”的意思。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底下這個“示”是一個象形字。上面兩個小橫和下面一個豎,表現的是一個人跪在祖先祭壇面前禱告的樣子,兩邊小撇點是說一個人在祈禱時候唸唸有詞,起描摹聲音作用的。

因此,合起來,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尊祖祭祀的廟堂,做的是一個名詞,表示祭祀祖先的場所。後來引申為“根、根本、本源”。先秦時期,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顯然,這裡面就有本源、根本的意思。

​而林散之在這裡說“以王羲之為宗”,句式可以說和《呂氏春秋》這句話完全一致。意思就是以王羲之的書法為根本來源、根本大法。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林散之之所以這麼說,其依據就是,王羲之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難以繞開的話題,基本上學習書法的人沒有不學習王羲之的,而且王羲之作為帖學書法的大宗師,自然是學習帖學書法的人應該取法和效法的對象,因此“以王羲之為宗”這句話沒問題。林散之先生強調的,是王羲之在草書書法規則、法度上的創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注意的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二、以釋懷素為體

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如此闡釋——

,總十二屬之名也。

繁體字是一個“骨”和“豊”。但是在金文中,是一個“身”和一個“豊”。篆書演變過程中,把“身”換成了骨,後來很多字就沿襲下來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篆書中之所以要寫作“骨”,是為了強調骨頭對於身體的支撐作用。因此,一個人肉多肉少無所謂,但是骨頭、骨架是萬萬不可缺失的。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但是後來隸書又開始變化了,隸書的“體”字,左邊換成了一個“肉字旁”,以此來強調血肉的重要性。

最終,作為簡化字的“體”直接以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把人字旁和“本來”的“本”組合在一起,表示“人之本”,即軀幹。

但是不管這個字字形多麼變化多端,其表達含義就只有一個,即表示某些事物的主體部分,如果說人體,那麼就是指的人身體的全部部分。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而在這裡,林散之先生用“體”來闡述釋懷素的書法,可見,林散之是強調我們學習釋懷素的書法,要學習它的外形、他的“身體”,即學習他書法的軀幹部分的形態。

而這樣一個主張,其理論依據就在於,釋懷素的書法是繼承了二王行草書的衣缽,表現的是二王書法的法則。二王雖然是法度的創立者,但是其法度具體演繹得比較好的、比較恰當的,要數釋懷素的書法。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這樣的一個關係,就好像小說家和電影編劇的關係一樣。小說家雖然自己寫了小說,但是具體的要把這個小說改編成電影,還要靠專業電影編劇進行取捨。而編劇就要具體入手,處理情節,到底哪個地方該刪,哪個地方該留,都有其原則的。

林散之說“以釋懷素為體”,是說要學習懷素的字形形態。

三、以王覺斯為友

友,《說文解字》對於其解釋為——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

兩個志趣相投的人才可稱為“友”。在甲骨文上考察這一字,是兩隻手的抓握,表示互相結交。因此兩個人互相欣賞、相互幫助可以成為“友”,三個人則稱之為“協”了。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那麼王覺斯,其實就是王鐸,林散之為什麼要說以“王鐸為友”呢?

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稱得上摯友、密友的人,一般都有什麼特點呢?

不用多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三觀合得來,做事的風格、想法相一致,這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友”。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因此,林散之先生在這裡並不是說,讓你學習書法完全死磕王鐸,王鐸死磕是學不來的,因為幾乎沒有人可以真正的模仿他那孤傲的、瀟灑的、極具個性的書法。林散之先生是讓你慢慢的,在心裡與王鐸的書法對話,把他當做一個朋友,漸漸地耳濡目染,就能成為一個大書法家。

而在這裡,“友”這一姿態顯然和對待王羲之的態度是不同的。把王羲之的書法當做“宗”來對待,是把它奉若神明,高高在上,雖然這樣的一個姿態我並不贊同,但是林散之先生認為這樣做非常有必要。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反之,我們在看王鐸這一邊,林散之認為要和他做好朋友,這樣的一個關係,給人的感覺就是平等了些,不是那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與你形影相伴。

四、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賓,《說文解字》解釋說——

賓,所敬也。從貝。

這個敬字涵義很深。我們從字形上來考察這個字,會發現,賓這個字其實很有意思,他的演變過程也堪稱有趣。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最開始,甲骨文“賓”寫的很複雜,如果轉化成現代漢字的話,就是一個寶蓋頭,加一個“元”,再加上一個“止”。其中,元字其實是“方”的一個誤寫。還有些甲骨文變形了,有一個“女”來代替“元”。篆文綜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把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寫成“丏”,省去金文字形中的“方”,表示向中央朝廷進貢的對象不止於邊遠方國,也包括中原諸侯國。但是無論怎麼變化,表示的意思就是——

我們都知道,中國先秦時期實行的制度是分封天子制度,而且即便是在周朝之前的夏商朝代,實際上小的國家對於大國的臣服、納貢制度就已經存在了。

這個賓 ,其實就描寫的這樣一個場景,遠方的的一個叫做“方”國的諸侯國,向中央朝廷貢獻美女、財寶。來表示臣服、結交的意味。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那麼這樣的一個字,其實就是用來形容人際之間、國際之間的一個互相的交往。既然是互相交往,總有一套規矩,因此《說文解字》才說,賓是“所敬也”。

林散之先生在這裡強調對於董其昌、祝允明的草書書法作“賓”來處理,實際上就是說對他們只是吸取長處,把他們當做一個來自遠方的客人。孔子也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可以想見,賓客之間的一個融洽關係。在書法學習上,也應該董其昌和祝允明做足夠的重視。

林散之:以王羲之為宗,以懷素為體,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林散之先生對於這幾個書法家的處理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箴言酌句也比較謹慎,我們後人在看待前輩的書法理論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琢磨,切不可想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