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枚不起眼的钱币 可就是那么有收藏价值 你们知道吗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货币经济也非常发达,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纵观康熙一朝,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钱。康熙钱的背文除工部、户部所设的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均为满文外,其它外地各钱局鼓铸的通宝钱,其背文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后人为收藏和研究方便,将满汉文纪地的局名编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钱“背文诗”。诗云: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这首诗将“康熙通宝”钱背满汉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将康熙的这套钱称为“诗文二十品”。后来还出现了“巩”字(甘肃巩昌局),又有人说还有“密”、“川”、“贵”、“西”等钱局的康熙钱。但是至今我们仅见有“巩”、“西”两字,其它尚未见到实物,目前对此还有一定的争议。康熙通宝还有俗称的罗汉钱,相传是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其中有背大清及龙凤纹饰的宫钱,为收藏家所钟爱。另有福建宝福局于康熙60大寿时起铸有背穿干支的贺寿钱,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驾,一共十年,共得十品,存世罕见。另有雕母,样钱流世。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尤其清朝时期票号的发达,以至于山西民间流传至今仍有大量清朝古钱。据传还有清朝山西曾有许多铸钱工匠在京城钱局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带回到山西大批漂亮的钱币。而那些漂亮的钱币是当时的样币或母钱等,现在以都是至为珍稀的品种。通过20多年的民间发掘,确实山西民间所发现清朝的珍稀币种远较其他省份数量庞大。

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当十大钱径4.7厘米,传世以背巩,西,当十大钱罕见,背大字广,南,面文双点通背东者亦少见。记地支钱更罕。

虽然是一枚不起眼的钱币 可就是那么有收藏价值 你们知道吗

1911年5月,腐败的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化名义,将民办川汉、粤汉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四川省反响尤为强烈,数十万人参加了保路同志军。 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保 路军包围了成都。 赵尔丰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将政权交给四川 保路运动的领导人 蒲殿俊等 立宪派人士。于是,四川省也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四川 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

这种“汉”字银币有壹元、伍角、二角、一角四种 币值。“壹元”银元正面图案中央是一个很大的 篆书“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具有反清意义。“汉”字周围有18个小圆圈,象征着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两侧有四瓣花星,上方有“ 中华民国元年”六字;背面图案中央是一朵精美的 芙蓉花,象征 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环有“四川银币”四字,上方是“军政府造”四字,下方是面额“壹圆”字样,两侧仍有四瓣花星。壹圆币的重量比一般“ 袁大头”、“船洋”、“ 龙洋”银币轻,仅为25.5克, 成色不足75%,伍角、二角、一角币的成色则更逊色一些。

民国元年(1914年)四川大汉军政府铸 大汉银币,币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一元正面中央是秋海棠 花饰,环围“四川银币”,外有“军政府造”、“壹圆”,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篆文“汉”,旁围十八星,外有“中华民国元年”和四瓣花星。

一元以正面“四川银币”的字体大小分为两种版别,大字版尤以背面 纪年中“国”字小一点划为罕见。

有一种五角 错版,纪年文字“元”字误成“无”字。

虽然是一枚不起眼的钱币 可就是那么有收藏价值 你们知道吗

布币起源于农具“钱”。《诗经·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序乃钱铸,奄观锤艾。” 孔颖达引《说文》注曰:“钱,铫, 古田器。”而《说文》对铸的解释也是“一日田器”。钱和铸都是用来耨草的农具。

钱形状如铲,上端有銎,可垂直安装木柄。铸类上部有孔,用于横向安装木柄。最早的原始布币与农具钱十分相似,形体较大,上部厚,刃部薄;上端有銎,中空;銎延伸到钱身中上部,背部有加强承受力的隆起的脊。

早年的金属农具为数不多,从金属冶炼到农具制作,凝结了较多的劳动,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在社会成员中相互让渡,较之牲畜、谷物,便于携带和保存,于是,它从普通交换物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然后逐步演变,成为形制稳定的金属铸币。以往人们认为布币由铸演变而来,布铸同音,可以通假。

但从考古研究来看,钱、铸是两种造型和用法截钱有别的农具,原始的布更接近于钱(铲)而不同于铸。也有研究者认为布币由另一种农具耒发展而成,因为未有两齿,形状与布币的两足接近。但耒是木制而加装金属的来头,金属耒头与布币的形状相去甚远。原始布币的中空銎,以及刃部平面略内凹,也与耒的形状不相衔接,原始布不可能没有它的金属器母本。

布币铸行的年代,一般都认为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但也有研究者将1976年陕西 临潼零口街等出土的多件西周“青铜铲”(原始布币),与河南 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铲进行比较,认为布币最早出现于西周。更有研究者引述散见于多种古文献中的一项历史记载:武王克商,发 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逸周书·克殷解》)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钜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吕氏春秋一滇大览》)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史记·殷本纪》)联系商代商业发展的事实,认为大体在殷周之际,钱、铸就已发展成为货币。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殷商和西周的青铜铲,形体大,分量重,还没有脱离农具的原形,基本上只是以实物形态,与珠玉、货贝、青铜块等一起,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以后,原始布的銎部不断缩短,隆起的脊消失,蜕化为三道带有装饰性的直纹。大概在春秋前期,原始布发展为空首布,虽然还保留中空的銎,但肩和足明显突出,钱体周边出现郭,个别铸有钱文,为数字和干支文字。到春秋晚期和战国前期,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銎首扁平与线身连成一平片,币身的三道直纹消失,布面文字通常为铸地地名和钱币面值。到这时,大体可以说完成了从金属工具到金属铸币的进化。这个过程总的发展趋势是,币身不断缩小,重量减轻,以求轻巧、便于携带使用,造型和纹饰也趋向于精整美观。

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大体相当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出土的分布明显地反映了布币流通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传世和大量出土的布钱中还有一种长形平肩方足布,首部有穿孔,大小两型,大型的钱文一般释为“抚比当忻”,小型的钱文为“四比当忻”,其意思为“大币当忻”,“四(小)币当忻”。

大币背文有“十货”两字,据有人考证,这是标明大布一枚值楚国铜贝(蚁鼻钱)10枚(也有人认为其文释作“七”,意为7枚)。忻布出土的地点主要在今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一带,人们倾向于认为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铸币。但是1983年 河南新郑城关大 吴楼村, 郑韩故城外廓城墙内一处东周时期的铸铜作坊遗址中,出土三套忻布陶质钱范,两套为“抚”布,一套为“四”布的连足布。这一发现引起钱币学界的关注,对忻布的铸地和国别形成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郑地商人所铸而在楚地贸易用的货币,其理由是,忻布的形制与三晋地区的平肩方是布相一玖首部穿孔也与 赵国晚期 三孔布的特征相符;其文字风格接近于三晋的青铜器忻羌钟等的铭文。而且从《韩非子·外储说》所述“买椟还珠”等故事来看, 郑国商人与楚地之间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忻布属于楚币,它在东部地区发现,是战国中晚期楚统治这一地区的实物见证。其“忻”字从个从斤,仅见于楚国铜贝,而三晋的“新”字均从金从斤;其“四”字的写法也与秦石鼓文、燕陶文、三晋铜器铭文不同,而与包山楚简、 望山楚简相一致;忻布的形制与鄂东南出土的“良金”铜钱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忻布的 陶范出土于郑韩故城,是因为此地与楚国北塞陉山关相邻,是楚与 中原之间商路的绾彀。郑国一度成为楚国的 附庸国,《左传·僖公十八年》记:“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以后 晋楚争霸,商业贸易并未中断,郑国商人完全有可能盗铸楚国货币。

演变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商朝时代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贝壳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确实需要漫长的演变。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人们在交换时就将刀、铲、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币钱。 “布币”乍一听去,好象是由布料制作而成的,但其实它也是一种金属货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鎛,由于“鎛”、“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鎛的钱币叫做“布币”了。

发展

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之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而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科就是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

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艴、釿、东周、同是、 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布币的形制到了战国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圆足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 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中国 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到战国晚期,随着圆形钱的出现,布币出现衰退趋势,至秦统一,圆钱、布币也完成了其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两汉之际的王莽政权时期,又曾铸行平肩方足布币,但为时很短,可视为一种返祖现象。

布币是 先秦同期货币中流传期较长的品种,它的形制是仿照当时的生产工具“铲”。自殷周时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汉之后,布币完全退出社会钱币系统。布币初期制作粗糙,空首无铭刻,形制肖仿铲工具;后期制作益精,首为实首进而为平首;足由尖足渐变为平足,继而为圆足,并且考虑到钱币的流通便利,出现单孔布、三孔布等币型。币孔的开凿,便于绳穿提携,易于流通。

先秦布币上普遍铸有铭文,用以识辨。先秦时期以泥子范铸币,钱文山工匠刻在细泥片上,烧制成陶范,再浇注铜液。因钱文山工匠手刻,故刀刻笔划上有锋棱,横截面呈△形,笔划起止处有明显的尖状收笔痕迹。因此在识别 先秦钱币时,若钱纹字划圆浑,缺少棱锋,则可判为伪古。泥 陶子范使用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改用古范,故此期钱币断伪,铭文笔划不可忽略。

虽然是一枚不起眼的钱币 可就是那么有收藏价值 你们知道吗

“袁大头”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袁世凯戎装左侧面像,民国3年版的上方为“中华民国三年”,民国8、9、10年版的为“中华民国*年造”;背面图案均是两株交叉的稻穗,中央为“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字样,后几种上方分别有“每二枚当一圆”、“每伍枚当一圆”和“每十枚当一圆”的字样;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袁大头的官版的成色为89.1%;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在该系列币中,民国3年、9年、10年等一元币较为常见,民国八年的则较少些。但是,在民国三年的“袁大头”中,袁世凯“签字版”则出类拔萃地被收藏爱好者所钟爱。一类是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试铸的意大利制版人的英文签字版;另一类是袁世凯的左侧面像后颈部位的签字版(大写英文L·GIORGI)。以上两类(5种)均为样品币,未曾正式流通使用,所以存世不多。

袁大头角币(4)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北洋军阀政府正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军阀纷纷私铸袁大头。导致存世的袁大头质量良莠不齐。而袁大头金币。多作为纪念币。铸造量甚少。存世量极罕。

一些币友询问为什么真品的珍品币近来却卖不出好价钱呢?笔者思索其中主要原因是银币中,尤其是高档银币中各种材料和手段制造的仿伪品太多,几乎占了90%以上。尤其是近年来以激光照排制版为手段,以真银子造的“珍稀”假银币不但屡见不鲜,而且其“真实”、清晰”度等,比真币还要“真”!人们真假难分,使许多人上当受骗;另外,真正的收藏爱好者因财力有限,明知是枚好币,但因囊中羞涩,只能望币兴叹等,这便是珍品币卖不出好价钱的主要原因。所以,实际价值、“参考价”与售价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所谓“货卖买家”,其中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一般情况是拍卖会上的价格比较可观。

虽然是一枚不起眼的钱币 可就是那么有收藏价值 你们知道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