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兰笑策划矩阵(文/若萱) 在中国的大片土地上,如今已很难找到彻底的原始居民,主要原因大多始于古代战乱,包括改朝换代,地方叛乱,外族入侵,灾难等带来的地方人口锐减,从而导致地方人口的迁移。在常德,不少人的祖籍是江西;在复建的大小河街,唯有江西会馆芳华依旧,常德与江西渊源可见一斑。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江西先民大迁徙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于蒙元入主带来的人口锐减和经济破坏以及种族等级划分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战乱导致湖北湖南之地几乎成了荒芜之地,整个元朝期间湖广(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的人口基数已经很低。明朝灭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有鉴于恢复生产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户的需要,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运动。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与其他朝代不同,主要由政府组织的强制性迁徙,强制与否?有些研究者以民间“解手”的传说,推定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也成了今天常德的方言。有资料显示: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仅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就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其中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常德府就有2.6万人。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洪武三十年二月,常德府武陵县县民上书:“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明太祖“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明太组实录》卷二五0,洪武三十年二月丁酉)这是见于正史的惟一一条有关明初政府允其从江西向湖广移民的文字记载。直到明代中叶,湖南的人口迁入也没有中断。据明《嘉靖常德府志·食货志》卷之六载:“版籍每十年一更,制也。吾郡屡更屡诎者,何哉?土民日敝,而客户日盛矣。客户江右(学界把说赣语的江西人称为江右人)为多,膏腴之田,湖泽之利,皆为彼所据。捆载以归,去住靡常。......"依据这些文献不难注意到,在这一百多年不断的移民运动中,江西人始终是主角。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江西商人与会馆

自古以来,江西人与邻省的湖南人明显不同,湖南人爱打仗,江西人几乎没有军事倾向,在小商业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爱。明中期以后,江西的工商业移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小商业,享有“无赣不成市”的盛誉。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他们敦厚质朴,崇实达理,不好胜,不喜张扬,埋头苦干,不尚空谈。迁移到湖南后,或稼穑耕垦,或买卖经商。就古城常德来说,江西人经商者之多、操业之广:药材烟草、大米油盐、茶叶瓷器、纸张书店、金银首饰、典当钟表、夏布衣庄等,无行不有。曾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常德吉春堂药店,创业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30年,原业主以两万两千银元转让给江西药商胡祥阶,改称吉春堂药号,该店在民众中信誉极高,成为执常德乃至湘西北药业经营之牛耳者,老板胡祥阶也获得名冠一方的“硃砂大王”称号,是常德“德商”的典范,也是常德解放时全省拥有资金最多的药企之一。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遍布四方的江西商人(也称江右商),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财力,无论是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抱团还是独行,不约而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万寿宫,即江西会馆,为的是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并成为江右商帮独有的标志。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东汉末,其父许萧从中原避乱来南昌。三国吴赤乌二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真君二十九岁出外云游,曾拜吴猛为师,得其秘诀。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晋武帝太康之年,真君四十二岁,被迫去他乡就官,任蜀郡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惠帝昏愚,贾后独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乱。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东归。东归后,又与吴猛同往丹阳(安徽当涂县),向谌母学道。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据记载,他在136岁时去世,传说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许逊死后,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玉隆万寿宫"。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许多"万寿宫",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 。走南闯北的江右商人不管到哪儿,都会去万寿宫落脚,寻求帮助,交流信息,那里既是旅外乡人开展亲善友好,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下台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

江西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的发源地之一,龙虎山、三清山在道教的地位显赫,道家、道教思想在历史上对江右商帮的凝聚成形起到了极为突出的作用,江右商帮自然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敬仰那些为民除害、清正廉洁的英雄。生性聪颖、治病救人、为官清廉的许真君,便受到百姓的爱戴。可以说江右商帮属于"道商",道以商传,商以道盛。乾隆十六年,江西商人在常德城区大河街建江西会馆,此后,城内徽州会馆、山陕会馆、江苏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湖北会馆、河南会馆相继设立,江西会馆居八大会馆之首,壮观、雄伟的万寿宫建筑显示了江右商帮的辉煌。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即江西人,是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称呼,也是外省人对江西人的一种较亲切的称呼。有关"江西老表"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据考,“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曰,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学术界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后代,湖南人认为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因此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还有一种说法是赣地的先人们很相信风水,在迁移的途中为便于掌握方向,老是爱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江西会馆|常德佬与江西老表的血脉渊源

时过境迁,今天的常德这篇热土上,又有不少江西商人来此创业投资,安居乐业,江西-常德之渊源已融入血脉,生生不息!

(文字来自常德掌故 若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