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书都说了什么?

5月3日,万众瞩目的小米上市传言终于落地了,小米提交招股书,正式申请在香港上市。4月30日,香港开始实行同股不同权制度,接受上市申请,这是继1989年后,港交所重启“同股不同权”机制,小米成为了这一制度重启后的首批获益企业。

作为一家在短短8年内凭借智能手机浪潮,发展成为中国智能手机领域中坚势力的科技公司,小米此前并没有非常详细地展示过自己的实际业务成绩,凭借今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去认识一下小米。

终于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书都说了什么?

据招股书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2017年,小米总营收为1,146.25亿元,较2016年的684亿元同比增长67.5%,年度经营利润录得122.15亿元,同比增长222.7%,毛利润为151亿元,毛利润率为13.2%。

终于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书都说了什么?

小米的营收分别为4个业务板块: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智能手机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来自智能手机行业的收入为805.6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0.3%;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营收为234.48亿元,占比为20.5%;来自互联网服务的营收为98.96亿元,占比为8.6%。

但是小米在营收不断上涨的同时,净利润方面波动却很大。2015年小亏76亿,2016年赚4.9亿,2017年亏438亿,其中2017年净利润和营收的比例为-40%。这个巨亏是由“发优先股”造成的,与小米的实际业务关系不大。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发行可转化优先股进行境外融资,这些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其约定价格往往大幅低于上市后的每股发行价。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很多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

招股书显示,小米共获得过9轮融资,A轮融资于2010年9月签署,融资额为1025万美元,最后一轮融资于2014年12月签署,累计融资额逾15亿美元。

终于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书都说了什么?

招股书显示,小米董事会共有7名董事,包括两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东分别是小米公司CEO雷军、总裁林斌、品牌战略官黎万强、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和MIUI 负责人洪峰,董事会主要成员为雷军、林斌、黎万强、许达来、刘芹。其中,雷军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万强持3.2375%、黄江吉持3.2375%、洪锋持3.2207%、许达来持2.9312%、刘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王川持1.1149%、晨兴集团持股17.1931%,其他投资者持有21.3430%。

终于要上市了,小米的招股书都说了什么?

招股书同时指出,依照同股不同权架构,小米集团股票分为A类股份及B类股份。对于提呈本公司股东大会的任何议案,A类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10票,而B类股份持有人则每股可投1票。雷军作为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其持股比例为31.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他的持股比例为28%。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超过50%,为小米集团控股股东。

“同股不同权”也叫做AB股结构,公司管理层持A股,拥有高投票权;一般股东持B股,拥有低投票权(一股一票或无投票权)。作为补偿,高投票权的股票一般流通性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从A类股转为B类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