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

1945年日本戰敗,蘇聯紅軍迅速南下出兵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負隅頑抗最終投降。我黨從八路軍、新四軍抽調11萬部隊,2萬當政幹部接收東北。國民黨妄圖竊取勝利果實,無奈主要兵力都收縮在西南地區,於是,國民黨的目光落在那些日偽殘餘身上,這些部隊控制著東北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國民黨派出大量特派員來到東北,與日偽殘餘相互勾結,組成“先遣軍”、“保安軍”。這是一場爭奪時間的戰鬥,東北解放的越早,對解放全國越有利,因為這裡背靠蘇聯,保存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戰略物資。

作為北滿重鎮的牡丹江,有東進蘇聯南下朝鮮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成為這些被國民黨收編殘匪的盤踞之地。當時有個口號叫:打進牡丹江,活捉李荊璞(我黨牡丹江司令),迎接國軍,在牡丹江過春節。在《林海雪原》小說中,楊子榮獻給座山雕的投名狀是一個先遣圖,就是殘匪在牡丹江地區的分佈情況和火力配備,各個柳子的土匪頭子都想得到這張圖,成為國民黨認可的司令,統治這一區域。

在牡丹江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1946年1月15日八路軍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渡海北上與五常駐軍整合成兩個團,一團駐防寧安,二團駐防海林開展剿匪任務。在渡海而來的二團中,有一名炊事員叫楊宗貴,入伍還不到一年。他1917年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15歲當童工,18歲打短工、挖煤,27歲回老家娶妻生子。1945年9月18日入伍當炊事員,10月底部隊挺近東北,1946年3月任戰鬥班長。這是他第三次來到東北。

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

楊宗貴長的精瘦但機敏過人,剛來到海林的他便立了功。在一次剿匪戰鬥中,二團將匪徒馬喜山的1600人一路截擊,最後匪徒只剩下400人龜縮到杏樹村裡負隅頑抗,7連被敵人火力壓制在裡村口100米的小溝中,見此狀況1班班長楊宗貴獨身一人走進村中對敵人勸降,一戰成名,渾身是膽的楊總貴1946年4月調團部任偵查班長。此時的他為了工作方便改了個名字,楊子榮。

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

4月為了打通牡丹江到哈爾濱的交通線,二團打響亞布力戰鬥,將保安27旅大部殲滅,匪首是外號“許大馬棒”的許福、許祿、許幀,他們帶著殘匪四五百人逃到亞布力後堵,楊子榮奉命深入偵查。向總隊提供重要信息,生擒“許大馬棒”。

5月敵匪策劃在牡丹江東部地區反撲我軍迅速出擊,剿滅匪旅長王枝山、慣匪“吳家三虎”,收復東寧、綏陽、綏芬河。王枝山手下的營長“姜左撇子”姜開山逃往綏陽北部山區,楊子榮三捉敵俘,兵不血刃智擒“姜左撇子”。7月楊子榮升任偵查排長。

1946年冬天形式格外嚴峻,國民黨糾集重兵向南滿地區發動四次大型進攻,我北滿軍隊開展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此時北滿的大股土匪基本被肅清,但小股頑匪則藏在深山隨時侵擾百姓。其中外號“座山雕”的張樂山是國民黨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司令,他就是《林海雪原》中的一號反派人物。雖然小說中有藝術加工成分,但真實的戰鬥同樣驚心動魄。真實的座山雕是三代慣匪極其狡猾,1947年2月7日楊子榮帶領6人的小分隊潛入夾皮溝,在威虎山沒開一槍一彈,將25名匪徒全部生擒。

1947年2月20日楊子榮入伍還不到一年半,與副政委曲波(《林海雪原》的作者)帶領30人追擊李德林殘部,23日拂曉楊子榮在鬧枝溝發現敵營長劉俊章、衛隊長丁煥章、副連長鄭三炮藏身的窩棚。楊子榮一腳踹開門大喝一聲“不許動”,雙方都在拉動槍栓,因為天氣寒冷楊子榮的槍卡住,電光火石的瞬間屋內槍聲響起,楊子榮緩緩倒地,終年31歲。

1947年3月17日,楊子榮烈士的追悼會在海林市朝鮮中學舉行,被授予戰鬥英雄的稱號。

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


楊子榮烈士陵園

位於海林市子榮街1號,免費開放,憑身份證領票。烈士陵園內有軍事展區:殲-6戰鬥機、教練機原機,56式中型坦克、63式腹帶裝甲運輸車,54式122毫米牽引榴彈炮、59式100毫米高射炮。

楊子榮紀念館:分為躍進東北創建根據地,大智大勇一代英豪,人民英雄青史永垂三個大展區。講述人民解放區躍進東北剿匪安民的整個歷史,以及戰鬥英雄楊子榮的一生。是適合所有年齡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