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強化「穩就業」背後:結構性就業矛盾非常嚴峻

時代財經APP記者 柳軍

“穩”是今年中央政治局年中會議的關鍵詞,其中“穩就業”位居下半年六項重點工作之首。

不過時代財經注意到,2018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處於4.8%至5.1%之間,各月均低於去年同期,並且6月份4.8%的數據更是自2016年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開展以來的最低值,從數據看來,就業問題並沒有異常情況。

既然如此,為何中央對就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強化,甚至超過了上半年的焦點貿易摩擦、政府去槓桿、金融防風險等這些問題?

“其實六個穩定中,就業穩定是最核心的穩定。”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叢屹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中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階段,傳統產業日漸衰落,但新型產業尚未成熟,傳統產業釋放出來的大量勞動力,並沒有完全被第三產業吸納,這導致結構性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二產就業人數驟減

過去五年裡,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這產生的其中一個結果是,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連續五年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在2012年達到2.32億的峰值後迎來拐點,具體來看,2013年和2014年每年減少71萬人,2015年減少406萬人,2016年減少343萬人,而2017年減少533.16萬人。

可以看出,從2015年開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出現大幅度負增長,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間,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減少近1275萬。

“這與製造業產能過剩背景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有關,也與環保要求提高、拆除違章建築等舉措有關。”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撰文指出。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近年來數以萬記的企業被限產、限排、關停。據央廣網報道,截止2017年6月底,京津冀“散亂汙”企業超過17.6萬家,按照環保部門要求,2017年9月底不能進行升級改造的企業,將一律進行取締關閉。具體來看,2017年河北省共排查出“散亂汙”企業10.9萬家,完成整治10.2萬家,其中關停取締無證無照、治理無望的企業6.9萬家;天津則在2017年11月舉行的“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工作中,共排查出近1.9萬家企業,其中對治理無望的9081家企業進行關停取締。

和企業被限產、關停一樣,去產能也帶來了一定的失業問題。今年6月,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經濟學院副教授陳俊龍在一篇學術研究中預計,河北省在去產能過程中將減少100多萬個崗位,產生的富餘人數達106萬人,其中鋼鐵企業需要安置的員工人數達42.6萬人,在去產過程中受到間接影響的相關產業的分流人數約50萬人。而這僅僅是河北一個省的數據。

中央强化“稳就业”背后:结构性就业矛盾非常严峻

證券日報曾報道,去1億噸鋼鐵產能,大約減少17萬就業崗位。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上一次出現第二產業就業人數負增長,是在1999年至2003年,當時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擺脫困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職工下崗成了主要手段,在5年時間裡,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減少了673萬人。

不過,由於“散亂汙”企業多集中在民營企業,這一輪的第二產業減員潮中民企員工成了主力,且規模達超過了上一輪國企改革下崗人數的2倍。這種背景下,產業工人再就業問題給各地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三產業吸納就業有限

“按照社會發展過程看,人口一般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將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華南示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王忠告訴時代財經。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上述轉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下降了4.3%,第二產業就業人數下降2%,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6.4%。由此看來,就業人員正在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集中。

在過去三年裡,第一、第二產業合計減員達到了3121萬。不過,這裡也包含因自然年齡而退休的人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中國15歲至60歲人口約9.3億,到2017年底,這一數據縮減為9.16億,由此測算過去三年裡大約有1412萬勞動力退休。但實際上,國內第一產業並沒有明確的退休年齡界限,因此實際退休人數或遠低於1412萬人。即便這1412萬人全部退休,按照目前國內第一、第二產業合共55%的佔比推算,過去三年裡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約有776萬人退休,也就是說,過去三年中至少有2345萬勞動力由於非年齡原因離開第一、第二產業的。

按照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2016年的說法,中國“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鎮新就業的青年人大約為1500萬人,若三年合計4500萬人,再加上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的2345萬勞動力,那麼就有6845萬勞動力需要找工作。

然而,在過去三年裡,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只增加了3508萬,這意味著還有約3337萬人並沒有被第三產業吸納。

王忠告訴時代財經:“第一、第二產業的從業者普遍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較低,當他們遇到產業升級、供給側改革後,一旦失業就很難適應市場。而且,現在每年還有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就業,但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正在逐漸消失。”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不斷減少,延遲退休正在成為趨勢。王忠指出,如果從第一、第二產業釋放出來的大量勞動力過早退出市場,這將進一步加大整個社會的撫養壓力。而現在經濟形勢面臨下行風險,就業也是穩增長擴內需的基礎。

叢屹認為,這種結構調整期的陣痛其實早有預料。“中央在2016年就提出社會政策託底,其含義就是不論結構調整有多難,只要保住就業,都能爭取到時間和空間。”他說。

“但現在單靠地方政府改變不了這個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釋放出更大的內需空間,才能再創造更多第三產業服務市場。”叢屹指出,如果不通過深化改革,政府不放一些職能,第三產業如中介市場、外包服務市場等將無法順利繼續發展。他表示,至少在未來兩年內,結構性就業問題依然非常嚴峻。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