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七)儲蓄和投資概念: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七)儲蓄和投資概念: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

讀財經書,論統計數,一家之言,貽笑大方。

投資的概念

投資:指一個私人或一個法人購買一件新的或舊的資產。

偶爾投資:專指在證券市場上購買一件資產。

新投資:是指從所得之中,購買一件資本資產。

負投資:出售一件資產作為負投資。

《貨幣論》儲蓄與投資的觀點

《貨幣論》中儲蓄超過投資,實際是指在當前生產規模之下,僱主從資本設備之所有權上取得的利潤,少於正常利潤。

《貨幣論》中儲蓄超過投資的數擴大,實際是指實際利潤正在減少,僱主們有縮小產量的動機。

設以前的就業量與產量已知,又設僱主預期,投資減儲蓄的差額增加,則僱主講增加產量和就業量。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七)儲蓄和投資概念: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

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

“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

強制儲蓄:由於貨幣數量或銀行信用的改變,所直接產生的在一種現象,而且以這種改變的大小,來衡量強制儲蓄的多少。

(a)當產量及就業量改變時,會引起所得改變;

(b)當工資單位改變是,會引起債務者與債權者之間所得的重新分配,引起總所得改變;

(a)(b)二者都會改變儲蓄量。

“強制儲蓄”和“強制節儉”,由邊沁提出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提出,假設各人都已就業,而且所就之業對社會最有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數量相對與可出售的商品數量增加,真實所得不會增加,將引起強制節儉。

貨幣理論的命題

銀行信用增加時,可以引起三種趨勢,(a)產量增加;(b)以工資單位計算的邊際生產物價值增加;(c)以貨幣計算的工資單位增加。這三種趨勢影響社會集團真實所得的分配。

命題一:社會全體相儲蓄量恰等於投資量。一個人的儲蓄,對本人所得沒有什麼影響,但他的消費,一定影響他人的所得。

命題二::各人持有的貨幣量相加起來,總數等於銀行體系所創造的現款數量。

命題的前提是有一買者必有一賣者,或有一賣者必有一買者。

社會全體行為的經濟理論與個人行為的經濟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對於個人,我們可以假定當個人改變自己的需求時,他的所得並不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