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六)儲蓄與投資:儲蓄=投資及使用者成本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六)儲蓄與投資:儲蓄=投資及使用者成本

讀財經書,論統計數,一家之言,貽笑大方



如何劃分消費購買者與投資購買者的界線?

假設規定A1為一僱主從另一僱主手中購買貨物的價值,就暗中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所得=A-U;消費=A-A1

根據儲蓄為所得和消費之差,得出:儲蓄=A1-U

根據淨儲蓄為淨所得和消費之差,得出:淨儲蓄=A1-U-V

儲蓄量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總結果,投資量是僱主投資行為的總結果,但二者必相等,因為都等於所得-消費。

所得=產品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所得-消費

所以 儲蓄=投資

思路從決定消費與否入手,而非儲蓄與否入手

選擇消費以及投資與否的結果,都不能離開消費及投資決定而獨立,受另一組決策支配。根據這個原則,以後使用消費傾向這個概念代替儲蓄傾向。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六)儲蓄與投資:儲蓄=投資及使用者成本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項

附: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成本為:A1+(G1-B1)-G

短期供給價格為邊際要素成本與邊際使用者成本之和。

使用者成本及補充成本這兩個概念,使我們能夠在長期供給價格與短期供給價格之間建立一個比較清楚的關係。

長期成本=直接成本+補充成本

長期供給價格=長期成本+當前放款利率*設備成本+風險成本

使用者成本與補充成本同樣適用於營運資本、流動資本以及固定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