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的清淨和合淨土

《佛說阿彌陀經》的清淨和合淨土

修智

世間的人們,不論信不信佛,都會對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感情。提起阿彌陀佛的聖號,我想,幾乎是沒有人會不知道的。在佛教徒裡面,甚至把“你好、再見”等禮貌用語統統換成了一句“阿彌陀佛”。就連不信佛的人,當他遇到坎坷或者是有所祈求的時候,也會禁不住地發出一句“阿彌陀佛保佑”的聲音。而稍微瞭解佛法的人,更是普遍會接觸過《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自古訖今在我國最為普及,天下叢林寺院晚課必念此經,各宗各派的四眾弟子,無不歸心淨土。,一般來說,《阿彌陀經》在歷史上主要有三次翻譯;第一次是在公元402年,姚秦的鳩摩羅什三藏於長安逍遙園翻譯出來的,當時叫《小無量壽經》。之後,求那跋陀羅三藏(楞伽經),又於公元455年在荊州翻譯一遍,該版本現已失傳。到了唐代,玄奘大師又於公元650年在長安大慈恩寺翻譯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的弟子窺基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序》中曾說,在後秦年間曾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但是沒有譯主,至今遺失。加上這個,漢譯本就有四種了,但是主要的還是上述三種。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歷代的譯經祖師對這部經典的重視程度。尤其是羅什譯本,成為了早晚功課的必誦經典,經名也改為《佛說阿彌陀經》,並且此經文字簡要但內容豐富,所以在古往今來大多數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阿彌陀經》的經名全稱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鳩摩羅什以阿彌陀名號為本經之題,意在以阿彌陀的果德,含攝佛土不可思議功德(與原經題上半句相應),又阿彌陀佛為主,諸佛為伴,諸佛之所以護念者,為阿彌陀佛護念故(與原經題下半句相契)。所以,羅什所譯之經題,舉阿彌陀佛果號,賅羅原經題一切含義,一目瞭然,直指稱名之密旨,可謂精要善巧。玄奘重譯此經,將原經題簡化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約而意備。稱讚淨土佛者,即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佛攝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字在上下旬連用,在上句作賓語,在下句作主語,妙契原題,可謂匠心獨運。玄奘大師重譯《阿彌陀經》,用意深遠,對淨宗徵信,厥功甚偉。歷代的高僧大德例如我們大家都熟知的窺基大師、蓮池大師、澫益大師、弘一大師等等也都特別重視這部經,並且造了很多的註疏和講義。事實上,想要徹底地解脫生死的煩惱,鑑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往生到清淨和合的極樂世界,首先就必須要不斷地讀誦和研習此經。

我們現在所生活著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在這裡,我們要忍受種種的煩惱所引發出來的種種惡業帶來的痛苦。但是,極樂世界是不同的,它是真正清淨和合的。如經言:“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所以,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佛教徒的修行目標。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便向大家描述了極樂淨土的依報和正報的莊嚴,更可貴的是,他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往生到極樂淨土的方法。

釋迦佛說法,都因弟子有問而說。如《金剛經》,須菩提詢問“空”義,世尊於是說“人我空”與“法我空”,由是演成一經。《金剛經》如是,其餘諸經亦皆如是。可是,《阿彌陀經》則獨不然。弟子無人問及淨土,而世尊卻直接說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種種事情。是故本經,稱為“無問自說”。並且,逭獨一次的“無問自說”,是在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當來下生佛陀彌勒菩薩、永不休息的香象菩薩和度生永不厭倦的常精進菩薩為首的諸大菩薩,和以十六大阿羅漢為首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以及以釋提桓因為首的諸天大眾等等都在場的時候說的。由此看來,極樂世界的修行法門是無比殊勝、普被根基的!

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與和合的呢?我想,這是因為極樂世界有著非常殊勝的依報和正報莊嚴;並且,這種種的莊嚴是由阿彌陀佛的甚深願力而成就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彌陀佛的甚深願力下,極樂世界也是凡夫能夠嚮往和能夠通過努力而往生的美好世界。

《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為了讓我們能夠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釋迦佛在《阿彌陀經>/中曾三次勸導我們建立清淨的信心發願求生淨土。從整篇經文來看,首先,釋迦佛以其聖言量來向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隨後,又引用六方諸佛對極樂世界的讚歎來勸勉我們相信這部經典。其實,這東、南、西、北、下、上的六方諸佛是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再隨後,釋迦世尊又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這是“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以此來勸勉我們一定要相信他所說的話。世尊如此地苦口婆心,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懷疑極樂世界的莊嚴功德呢?

在極樂淨土裡,有七寶行樹的莊嚴,有池閣蓮花的莊嚴,有金地落華的莊嚴,有化鳥演法的莊嚴,有風樹妙音的莊嚴。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另外,在極樂淨土裡,有散發著無量光明的阿彌陀佛,有具備著無量壽命的人民,有無量數目的“皆生唸佛、念法、念僧”的聲聞和菩薩。這又是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如此的依報莊嚴與正報莊嚴,構成了一個多麼清淨、多麼和諧的世界啊!並且,這樣的一個世界,是由釋迦牟尼佛的聖言量為我們描述出來的,是能夠讓我們相信的真實境界。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說,極樂世界的這些種種的殊妙莊嚴又是怎麼成就的呢?那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

在過去無量數劫以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有一位捨棄王位而出家的法藏比丘。他在佛陀面前,在大眾之中,發下他那冠絕古今、膾炙人口的四十八個大願。他的四十八願,願願莊嚴淨土,願願濟度眾生。並在每發一願之後皆說:“若不爾者,暫不成佛。”這是展現他誓要每一願皆兌現的決心。他這樣踏著古來諸佛的步伐前進,在無央數劫的長時中,成功地積累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今天,法藏比丘已經“願行圓滿”而成佛了!據《阿彌陀經》說,他成佛以來,已有十劫,佛號“阿彌陀”,其美妙絕倫的國土名為“極樂。,地點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離此十萬億佛土。試想一下,我們現在還生活在這個眾苦煎逼的三界火宅裡,還在因為由迷情所起的我、法二執而製造著種種的惡業,怎能不發起強烈的慚愧心呢?人間富貴,百歲成空;天上榮華,千年便盡。而極樂世界是如此的清淨和諧,我們又怎能不發起往生到極樂淨土的深心大願呢?

釋迦世尊在《阿彌陀經》裡面如是說道:“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原來如此!釋迦牟尼佛先是無問自說,而後又詳細地為大家列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如此的苦口婆心,便是要讓眾生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奉勸眾生髮願往生到極樂淨土。所以說,我們要在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的基礎上,聽從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自己也要誠懇地發起“願生彼國。的強大願力。

由信受到發願,下來就是具體的行持了。那麼,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往生到極樂淨土呢?換句話說,往生到極樂淨土的條件要具備哪些呢?應該如何地行持呢?如經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說,必須要把善根培養得多,福德積聚得厚,才能往生。善根是因,福德是緣,要因緣具備。所謂善根,就是要生髮出以菩提心為根本的、善良的心願。那麼,發菩提心就是培養善根。菩提心,就是覺道的心,也是利益他人的心。就是說,求生西方的人,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為了覺悟真理,然後再以覺悟到的真理,輾轉教化他人。那麼,又怎樣才能積聚福德呢?這在包括《阿彌陀經》在內被稱為“淨土三經”的《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中,已說得非常明白:不外是孝養父母、讀誦大乘和修諸功德。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甚深願力和圓滿的功德而成就的。·阿彌陀佛將他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迴向給我們,就成就了眾生培養善根的因。阿彌陀佛將他修持六度萬行的功德迴向給我們,就成就了眾生積聚福德的緣。所以說,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就是善根與福德的源泉,我們執持名號,把彌陀名號的善根、福德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就會因緣具足、決定往生。是以,釋迦世尊叮囑我們:如是培植善根與福德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啊,在聽到“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的名號後,要能產生清淨的信心,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堅持不斷。這樣經過或是一天、或是二天、或是三天、或是四天、或是五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若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那麼這個人在臨死時,依靠這精進唸佛達到“一心不亂”的功德,阿彌陀佛便以他的大願力,帶領著西方極樂國土裡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們,親自顯現在這人的面前。倘若這個人在臨終的關鍵時刻裡,內心不受愛憎煩惱所惑亂,身體不受順逆外境所幹擾,一心清淨唸佛,那麼他即刻就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裡去!

到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部《阿彌陀經》的修行宗要,就是信、願、行。這也被稱為淨土三資糧。而這三資糧,它本身也具有內在的辯證關係,那就如澫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非信不足飲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是以,釋迦牟尼佛在示以我們“持名唸佛”的法門之後,又談到他方諸佛的讚歎以勸信流通。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大願時,曾發諸佛稱揚讚歎願。所以說淨土法門也是被十方無量剎土的無量諸佛來傳揚的。勸信之後,佛陀又再次勸願,如是說道:“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最後,又以他方諸佛對正在為我們宣說淨土法門的釋迦牟尼佛的讚歎來勸行。如是的“信、願、行”,貫穿了整部《阿彌陀經》的始終,所以說,要想真正地往生到極樂淨土去,必須要具備這三個資糧。

從持名唸佛的角度來講,淨土法門是易行的。我們知道,要了脫生死,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般若智慧,自己的止觀,自己的禪定,來斷惑證真。令人欣喜的是,淨土法門又為我們宣講了仰仗佛力的因緣。這就需要行者具備絕對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的甚深願力,相信一心不亂地持名唸佛的功德。實際上,佛力也是自力,因為佛不離心。極樂世界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它的種種莊嚴是真實的、是妙有的,同時它也是從阿彌陀佛的實相心裡面流現出來的。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遠。這是釋迦牟尼佛隨順我們凡夫心來說的,是凡夫以一種生滅心去看待空間的概念,如果從我們凡夫當下一念的自性清淨心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心內。是以,心淨則國土淨。只要信心清淨、願力清淨、修行清淨,我們當下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清淨和合的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