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龍井溝村的朱元璋故事

龍井溝村的朱元璋故事

——嶽池縣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二

採訪: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攝影、執筆:胡佐斌

一、龍井溝

龍井溝,也是排樓鄉的一個村名,村內有一井,名為龍井。

四川嶽池龍井溝村的朱元璋故事

關於龍井一名的由來,村內說法不一。有的說,因村內有幾條龍脈而得名。有的說,舊時遇到乾旱季節,龍井裡的水卻從不幹涸,於是人們常在這裡舞龍求雨,故名為龍井。而流傳最多的,則是與朱元璋有關。

龍井位於村內5組,從外觀上看,它就是一口緊靠於坡坎處的明井,井口與其他普通水井無異。當地村民曾餘清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是經過餘家改造過,改造歷史也才幾十年時間,最早,龍井就是一個自然形成的蓄水坑,靠坡坎一側是巖洞,那水就是從巖洞裡流出來的,是泉水,由於水量充足,龍井從沒有幹過。

由於龍井位置相對較低,比外側的溝田高不了多少,一遇暴雨,溝田漲水,就與龍井混在一起了。上世紀60年代初,餘家為了方便隨時飲水,便將龍井用條石圍砌約2米高,沿坡築路到井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近年來,龍井溝村因辦李花節和採果節,鄉村旅遊逐漸火了起來。曾餘清的弟弟在嶽池城裡開像館多年,他決意想把龍井的得名搞個明白,為龍井溝村的鄉村旅遊做點貢獻。2016年初,曾氏兩兄弟聽說龍井裡的巖壁上原來刻有字,便用抽水機將龍井裡的水抽乾,的確發現了那幾個字,但字跡模糊難辨,只得作罷。

當我們問曾餘清是否聽說過朱洪武的故事時,他則表示,小時候聽一些老人講過,說朱洪武是個叫化子,天熱時,經常躲在龍井裡面的巖洞裡,後來,朱洪武居然還當了皇帝。想必,這個傳說就是龍井一名的來由吧?

二、大寨子

大寨子,是我們要前往的另一個目的地,它位於龍井溝村3組。相傳,朱元璋(朱洪武)當上皇帝后,曾計劃在此修皇城。

四川嶽池龍井溝村的朱元璋故事

關於大寨子,家住3組的年過八旬的村民陳炳章介紹,大寨子全是石樑子,由9個崬組成,並形成13道山灣,每個崬以前都有寨子,故老百姓至今仍有“九崬十三灣”之說。相傳,朱洪武當上皇帝后,派人來到大寨子準備修皇城,但一定要數起9個崬、13道灣才具備修皇城的條件,結果,13灣數起了,但崬卻只數了8個,把自己所在的崬給數漏了,於是修城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講起朱洪武的故事,陳炳章也特來勁,“大寨子寨門口出去,就是龍孔鎮柏林灣村,再往前一兩百米遠,以前有個天葬墳,傳說埋的就是朱洪武的媽。據說朱洪武出生僅幾個月後,他媽就死了。下葬的時候,他媽的屍體被抬到天葬墳那個位置,突然下起了大雨,抬屍的人把他媽屍體放下來,急著躲雨去了。沒想,放屍體的地方恰是一個蓮花地,也就在這時開起了地花,朱洪武他媽那屍體就直接陷了下去。待雨停人歸後,才發現,這裡已成墳堆堆了,天葬墳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三、掛榜巖

大寨子寨門口左側的山岩,即為掛榜巖。關於掛榜巖的說法,也有多種。

傳說一,朱洪武在此祭奠亡母。陳炳章說,朱洪武後來當了將軍,曾在掛榜巖處為其母親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後來,掛榜巖處建起了寺廟。而在解放前,掛榜巖改成了一所私塾,陳炳章小時候還在此上過學。

傳說二,朱洪武起義時,在此掛榜招兵買馬,故名。

傳說三,朱洪武為修城而掛榜。如家住龍孔鎮柏林灣村的退休教師夏代平說,傳說朱洪武派人準備在此新修嶽池縣城,這麼大的事件,肯定先要掛榜公之於眾。後來,在測土重時,將同體積的掛榜巖的泥土與今嶽池縣城的泥土相比較,發現今嶽池縣城的土要重些,便將嶽池縣城立在現在的九龍鎮了。

以上幾種傳說,在掛榜巖周邊鄉鎮都在流傳,莫辨真偽。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離開一個人物:朱洪武。

四川嶽池龍井溝村的朱元璋故事

關於掛榜巖,筆者還想起10多年前在此採訪的一位村民。他叫萬壽良,是當地的草藥醫生,現已去世數年。當年,他告訴筆者,他的爺爺以前在掛廟子裡掌燈,廟子裡的老和尚給他爺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元朝末年的時候,韃子皇帝在夜裡做了一個怪夢,夢見自己跟一個八歲小兒下棋,連下三盤都輸了。韃子皇帝很不服氣,惱問小兒叫啥姓名誰,父親是誰。小兒說自己姓朱,父親名叫世珍。第二天,皇帝回想昨夜夢境,自覺十分驚異,就請大臣們圓夢。有一個大臣惶恐地說,不好了,皇上夢兆不吉。這個小兒將來要取代皇上坐天下,趕緊尋找這個小兒,斬草除根。韃子皇帝聽信此言,立即派人四處搜殺朱世珍父子。朱世珍聽到凶訊,舉家西逃避難,於是來到嶽池這個地方。

或許,嶽池盛傳的朱元璋兒時的故事,最初就是從掛榜巖寺廟裡傳出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