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寫手還是書法家?專家評說曾任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主任的劉文華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展廳時代的中國書法,催生了一批以書法家自居的寫手,而這一大批寫手卻渾然不知,可謂哀莫大焉。劉文華先生無疑是這個數目可觀的寫手隊伍的一員。

關於寫手,筆者有專文論及,大概意思是一般書寫者相當於唱歌群體中的歌手,而只有綜合修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稱之為書法家,一如歌手達到一定水平方可稱之為歌唱家。歌唱家需要具備的修養顯然要高於歌手,書法家亦然。書法家與寫手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書法家得具備文化與書寫實踐雙重修養,而且這種文化絕非單純的書法文化,而是整個中國文化。

書法寫手有幾個鮮明標誌,一是生平簡介是一長串入展、獲獎成績單(當然是中國書協的展覽);其次是他們的著作是幾本個人書法作品集,好一點的是幾本關於臨摹創作的技法類教材,而絕無學術專著;三是羅列一些理事、委員、客座教授之類的名頭(如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四是此類寫手書房中的書大多是字帖和作品集之類。以此對號入座,誤判率大概不會大於萬分之一。

寫手當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一如歌手有其存在的市場。但與歌手不同,當代書壇,寫手很少知道自己僅僅是一個寫手,而歌手一般都知道自己是個歌手。

是寫手還是書法家?專家評說曾任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主任的劉文華

圖1 劉文華 全國第三屆中青展作品(1990年)

劉文華先生是展廳時代成長起來的書法人,其專攻一體,書有專擅,以隸書名揚書壇。因為主攻一體,我們已經不好說劉文華主攻的是哪一家了。但無論是1990年全國第三屆中青展的作品(圖1),還是近來的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其隸書作品均是雜糅諸家的風格類型。全國第三屆中青展作品以簡書與漢碑相互結合,線條圓潤,用筆沉著,將碑的質感與簡的意趣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除了落款行書寫得鬆散、不夠成熟外,隸書確實達到了一定水平。

與之相反,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落款行書行筆老到、結構緊湊,而正文部分則失去了先前的穩重與沉著。應該知道,隸書的極則是漢隸,漢隸的極致則是平正、質樸、大氣,而劉文華為了追求筆趣,與大多數當代寫手一樣,不惜以犧牲漢隸的根本精神為代價,追求小情趣,拋棄大格局,可謂捨本而逐末。全國第三屆中青展作品吸收了篆書、行書的一些成分,這對豐富筆畫比較簡單的隸書無疑都是可取的方法。而過多追求趣味,將隸書的端嚴雄強給消解掉,委實是因小失大。這個問題存在於整個當代書壇,說明了一代人的淺薄與無知。

隸書最宜入手,也最難深入。劉文華所以難以擺脫寫手的身份,並非技巧問題,而是見識問題。生活在和平時代,提高見識的方法無疑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

是寫手還是書法家?專家評說曾任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主任的劉文華

圖2 劉文華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文華在歷屆全國展、中青展上入展與獲獎的作品多為隸書,故在當代書壇上,如果從書體角度來研判一個書家的成就,顯然,他是隸書中的高手。

他的隸書當是漢隸為基、廣涉博取的結果,既端嚴整肅、厚重沉雄,又婀娜多姿、輕鬆自然,在總體上呈現正大氣象。劉文華在廣泛臨摹漢代碑刻的基礎上,摻以篆書筆法,在幾十年的臨習與創作中,他堅守中鋒用筆的規則,每一個點畫均以圓淨之形出之。儘管漢隸在其成熟期形成了所謂的典型筆法——蠶頭雁尾,但在他的筆下,多以篆書的藏頭護尾來表現,有意泯卻了許多橫畫主筆或捺畫收筆的波挑與鋒穎,以簡淨、含茹、蘊藉的用筆,將隸書的筆勢悄然省去,承接篆法之古意,實為妙手難得。

他在結字上,以方整為基本構形,四周緊密而中宮疏朗,尤其是橫畫在布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破其均勻,使內在空白呈現大疏大密的機趣;表面看來,他的線條簡直,但其在些微的粗細之變中,不僅有筆勢走向的多維變化,亦有內在輕重提按的交替互參,時或上大下小的形體構造,也增加了字勢的古拙之趣,或許他在《好大王碑》《廣武將軍碑》中也窺得了隸楷的某種變化的邏輯,並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比較前後(全國第三屆中青展、全國第四屆青年展)兩件作品,前者用筆輕靈,篆書筆法似乎更加突出,或許是受篆書筆意所引導,使其結字也略顯拘謹,缺乏收放自如之氣;後者用筆堅勁,趨於老辣,筆勢雖斂猶縱,字勢雖呈四維緊抱,而盡顯內在張力。

是寫手還是書法家?專家評說曾任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主任的劉文華

從理論上講,確有書家“逆水行舟”似的“退步”,而實際情形依然是在進步的,只是有的進步明顯,有的較為隱晦罷了。單就劉文華的這兩件作品看,或許會有人以為後者不一定超越前者,但歲月積澱的“老”,在其筆法體勢之中是能被感知的,儘管劉文華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隸書作品並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準也罷!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為什麼劉文華先生的隸書在書法展覽中會成為一種現象?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展覽獲獎是加入中國書協的條件之一,而劉文華先生曾是該中心主任,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並多次擔任國展評委,示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是寫手還是書法家?專家評說曾任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主任的劉文華

筆者曾臨習王羲之《遠宦帖》,但久久不能似帖,後來用書法勢理論分析,發現其筆法勢因素、字法勢因素、章法勢因素的應用極為豐富,特別是“摺紙書”筆法勢因素的存在,如果不知其理,幾乎不能有所得,後觀當代書家臨習之作,能神形兼備者尚無一人。由此可以想象劉文華先生的這類隸書風格能夠為書家短期內學到,使之在國展中儘快入展甚至獲獎的原因,就是這種隸書中的“技術含量”相對較少,容易上手。細細分析也的確如此,特別是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如隸書的代表筆法“蠶頭燕尾”幾乎不見蹤影、如作品的收筆筆法幾乎雷同,這和《石門頌》《萊子侯刻石》的隸書風格亦不相同。

《書譜》雲:“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看來要達到“通會之際”需要一個“人書俱老”的過程,這個“老”不單是年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