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前些天,與一位家長聊起關於她女兒學習鋼琴的事情來。

“我女兒,不知道是懶還是沒天賦,學習鋼琴都好幾年了,還沒考過八級,唉……”

“那孩子本身喜歡練琴嗎?”我問。

“一開始還喜歡,後來總逼著她考級,慢慢地熱情就淡下來了,現在是一練琴就煩。”

“您覺得孩子學鋼琴的意義,或者說需求是什麼?”

“考級啊,我還指望著她成為鋼琴大師呢。”家長半開玩笑說。

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如今,不少家長給孩子報名藝術培訓班,但是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孩子接受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產品來說,它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終極需求。這個終極需求包含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生存方面的需求

生存需求是藝術教育中最表面化的需求,也是絕大多數家長所能看到並追尋的。

比如說,孩子數學考得好,奧賽考得好,上了好的中學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吃飽穿暖,薪水優厚,能更好地謀生存,成為了別人家的小孩,這就是生存方面的需求。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家長,希望孩子通過學習鋼琴,成為“鋼琴大師”,功成名就,將來過上更好的生活。

也許有人要說,這個生存需求太“俗”,但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教育產品,都不能忽略謀生,謀生是教育最基礎的內涵。

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第二個層次,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獲得了一點點進步,都會高興一個禮拜,或者高興一個月。這就叫做成就感。

藝術教育者需要挖掘孩子自身的潛能,讓他們真正接觸到自己喜愛的藝術知識、技能,而不是為了完成家長的任務,也不是去向同學炫耀。當孩子從內心愛上一門藝術,並不斷取得理想的成績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快樂,相應的,學校的續課率就會很高。

藝術教育如何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呢?就拿學習鋼琴來說,枯燥的指法練習對年齡尚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來說,確實很難保持長時間的興趣,這時就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鋼琴練習曲,因為孩子學鋼琴就是為了能像老師或鋼琴家那樣彈奏動聽的樂曲,所以,一旦他學會了一首練習曲,他會感到自己也能“彈鋼琴”了,會從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即成就感。老師在此時就要鼓勵和表揚孩子,受到激勵的孩子信心也會由此建立起來。

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終極層次,幸福感。

哲學家們都承認: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費爾巴哈在《幸福論》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動物,一切生存著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那麼,作為人類通往幸福天堂的階梯,教育的本真熱愛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

有物質條件,未必能感受幸福。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與藝術,二者猶如鳥之兩翼。如果不從小重視孩子感性意識發展的話,你會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

藝術教育使孩子擁有積極的心理感受,能更好地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兒童對世界的瞭解主要是情感上的認知,藝術教育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提供給孩子發揮想象力的空間,使孩子們在發揮自身特殊創造力的同時,獲得對周圍環境和世界的認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此提高幸福感。

藝術教育的終極需求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學習藝術教育的同時感受到幸福感呢?我們要從幸福的三個維度來說:

它的第一個維度是間歇性。什麼意思呢?今天我給你一塊巧克力,你覺得很好吃,隔一月我再給你一塊巧克力,你也吃著覺得很幸福,如果我每天都給你一塊巧克力,你就沒有那麼快樂了。

第二個維度叫做強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強度太高讓人無法承受,太低沒感覺。所以藝術教育產品需要對學習者給予適度的刺激,要帶給他們這種間歇性的終極強度的快感。

第三個維度是長時間的持續發生。比如鋼琴,為什麼要設那麼多級?設一級不行嗎?答案是否定的,當孩子在某一項藝術技能的學習中,經過長時間的研習,不斷取得進步與突破,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