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會不會理財,人生走向截然不同!

吳曉波:會不會理財,人生走向截然不同!

01

前幾天在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公眾號“吳曉波頻道”看到一個故事,裡面講他遇到的一個出租車司機的事。司機是北京本地人,家裡兩套房,當初都是全款購買,沒有房貸,另外還有一輛出租車。司機本人每月開出租收入大概四五千,用這部分錢養自己以及兩個老人,每個月都緊巴巴。

吳曉波為這位的哥算了筆帳。如果當初他們的兩套房子都採用按揭購買,每套首付按2成算,那麼剩下的錢就可以再買兩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這樣,幾年後,這位的哥不但可以有這幾套房子的固定資產,還有房子漲價的收益,他又可以拿這部分錢去購買房產或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慢慢的,這位的哥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工資以外的資產性收益。隨著資產性收益比例越來越大,這位的哥就有可能逐漸獲得財務自由。

而現在,因為不懂得理財,或者說基本上沒什麼理財觀念,這位的哥這麼大年紀了還要每天開出租賺錢,並且靠開車賺來的收益,每月都緊緊張張。

所以吳曉波在最後說,有沒有理財觀念,差別就可以這麼大。

02

這讓我想起了我一位朋友的故事。

有一個朋友,兩口子每月收入合計1.2萬左右。前幾年房價還未瘋長的時候,在一個縣城買了一套房,後來因為工作關係,他們離開那個縣城,所以賣掉了房子,所得總共20來萬。然後,他們在另一個三線城市買了一套40萬左右的房子,並用之前賣房的錢付了首付。因為擔心月供過高,壓力太大,他們把之前所有積蓄和賣房的錢加在一起,付了五成的首付(本市最低首付三成)。

過了三年,他們上班攢了一些錢,於是又用這些錢買了一部車子,大概15萬左右。兩口子每月開支主要有:房子月供,孩子上幼兒園費用,車子的保險,停車和保養費用,以及家裡的生活開支。這麼一算,每個月開支都挺高的。

有一段時間,朋友生病了,這麼高的開支,只靠丈夫一個人的收入,經濟立刻緊張起來。所以朋友身體還沒完全養好,又趕緊上班了。

於是我就想,如果他們當初買第一套房不要交那麼多首付,然後後面再別買車子,就可以用這些錢再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這樣,按照現在的房價,這套房子現在已經翻了一倍(按這個三線城市的房價算)。而且他們居住的區域租賃市場很緊俏,房子根本不愁租,所以他們完全可以把多出來的一套房子出租,賺取房租。這樣,每月的月租基本可以抵消這套房子的月供。

那麼,幾年下來,他們不僅落下了一套房子,還有房價翻倍這部分的收益。而這一切,只需要付出一套房子首付的代價就夠了。

然後,他們可以用增值的錢,再去投資房產或銀行理財產品。這樣,他們每個月的收入結構就有兩個部分:工資收入+資產性收益。

慢慢的,隨著資產性收益越來越多,他們可以漸漸擺脫工作的束縛,漸漸向財務自由靠攏。

03

我們常常聽別人說: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觀念。但是因為“觀念”這個詞實在抽象,好多人搞了半天還是不明白差別到底在哪裡。但是這兩個案例,卻可以讓我們清楚看到懂不懂理財,有沒有理財觀念,差別究竟有多大。

觀念就像一個分水嶺,持兩種觀念的人,最終會走上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就拿文中所說的“資產性收益”為例,知道這個觀念,你就會有意識的去增加自己的收入渠道,讓自己除了工資收益之外,再多一份資產性收益,而資產性收益的比例越大,你離財務自由的距離就越近。

再拿“資產”和“負債”這兩個觀念來說,如果明白這兩個觀念,你就會知道,房子,在月租金收益大於房子月供的情況下,是資產,並且他除了月供收益外,還有房子增值這部分的收益;你也會知道,車子這個產品,從你買下它那一刻起,就開始貶值了,而且它每年還需要你支付停車、保險、保養等費用,所以對於大多數普通上班族來說,車子就是負債,因為它除了逐漸貶值之外,還要你每年固定為它花錢。

所以你看,只是三個理財觀念——“資產性收益”、“資產”、“負債”,就可以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如此的不同,那麼如果你懂得更多的理財觀念,是不是會更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理財,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而言,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