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千鶴》裡的日本茶道

本文共計 900 字 | 預計閱讀時間 3 分鐘

我上大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小衚衕學是川端迷。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04 年,小衚衕學出了本小說集,《人民文學》的編輯說:“川端康成的氣息瀰漫在一位生長在中國雲貴高原上的青年小說家的作品裡,十餘年揮之不去。”

很多年後,我回憶起小衚衕學的時候,是他胳肢夾著本厚厚的川端,從學校圖書館門前匆匆走過的身影。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川端於1968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據說那一年是在他和谷崎潤一郎、橫光利一中三選一,這三人中,最“日本味兒”的是谷崎潤一郎,“新感覺手法”應用地道的是橫光利一,而最後,瑞典皇家學院折中地選擇了川端。

川端的小說是用新感覺派的手法來表現濃郁的日本文化。

《千鶴》是川端一篇表現日本茶道的小說,故事裡的人物文子、文子母親、近子、菊治、稻村都和茶道有關,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茶室裡,逝者的茶杯、舊茶室的黴昧、茶室裡的歌仙畫、和服的色彩、女人的體態,庭院裡的樹、流水、雨水,川端的小說如修拉的點彩畫,一點一點的印象拼接,最後獲得一種大的圖像效果。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千鶴》把日本的茶道寫到了極致,那裡面所有的茶具都具有生命,瑣碎、細緻、脆弱、飽滿,鬱結了紫式部式的“物哀”情懷。

日本茶道有一套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分、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日本茶道注重的是一種過程,以及過程所引導的內在體驗,體現的是

形式即內容(知行合一),整套煩瑣的操作做完得四個小時,得學上兩年。

日本人是想通過茶道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而喝茶本身並不是重要的。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個字。

,平和,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的和,是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和;

,以一顆對自然、對生命、對茶的敬愛感恩之心,尊敬長者,敬愛朋友和晚輩;

,清靜、幽靜,心平氣靜的境界;

,是日本茶道美學的最高境界,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大寂,是個體生命獨立於宇宙間的大寂,這種寂最後是通過一杯茶來獲得的。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日本茶道是否定世俗之美的,一首和歌(日本的一種詩歌)這樣表達了日本茶道的境界“望不見春花,望不見紅葉。海濱小茅屋,籠罩在秋暮。”

這裡世俗之美的春花、紅葉都被否定了,達到一種“無一物”的境界,而這“無一物”中又“無盡藏”,什麼都在裡面了。

本文主體內容摘自 何松 著

《人間茶話》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本文整理:琿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