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千鹤》里的日本茶道

本文共计 900 字 | 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

我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小胡同学是川端迷。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4 年,小胡同学出了本小说集,《人民文学》的编辑说:“川端康成的气息弥漫在一位生长在中国云贵高原上的青年小说家的作品里,十余年挥之不去。”

很多年后,我回忆起小胡同学的时候,是他胳肢夹着本厚厚的川端,从学校图书馆门前匆匆走过的身影。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川端于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据说那一年是在他和谷崎润一郎、横光利一中三选一,这三人中,最“日本味儿”的是谷崎润一郎,“新感觉手法”应用地道的是横光利一,而最后,瑞典皇家学院折中地选择了川端。

川端的小说是用新感觉派的手法来表现浓郁的日本文化。

《千鹤》是川端一篇表现日本茶道的小说,故事里的人物文子、文子母亲、近子、菊治、稻村都和茶道有关,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茶室里,逝者的茶杯、旧茶室的霉昧、茶室里的歌仙画、和服的色彩、女人的体态,庭院里的树、流水、雨水,川端的小说如修拉的点彩画,一点一点的印象拼接,最后获得一种大的图像效果。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千鹤》把日本的茶道写到了极致,那里面所有的茶具都具有生命,琐碎、细致、脆弱、饱满,郁结了紫式部式的“物哀”情怀。

日本茶道有一套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日本茶道注重的是一种过程,以及过程所引导的内在体验,体现的是

形式即内容(知行合一),整套烦琐的操作做完得四个小时,得学上两年。

日本人是想通过茶道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而喝茶本身并不是重要的。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个字。

,平和,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是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和;

,以一颗对自然、对生命、对茶的敬爱感恩之心,尊敬长者,敬爱朋友和晚辈;

,清静、幽静,心平气静的境界;

,是日本茶道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大寂,是个体生命独立于宇宙间的大寂,这种寂最后是通过一杯茶来获得的。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日本茶道是否定世俗之美的,一首和歌(日本的一种诗歌)这样表达了日本茶道的境界“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

这里世俗之美的春花、红叶都被否定了,达到一种“无一物”的境界,而这“无一物”中又“无尽藏”,什么都在里面了。

本文主体内容摘自 何松 著

《人间茶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本文整理:珲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日本茶道的形式美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