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对,这个是套路。

▪ 本文共有

1447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突然有种幻灭的感觉,

我关注的那些大号,

我找选题的指路明灯们,

昨天都变成了这个样子。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蛤?

你们不是放眼全球的精英阶层,

深度解读分析互联网生态发展,

聚合XXX观察XXX透视XXX

发表各种没点脑子就看不懂的

高大上的深度文章的吗?

这两天不是应该都盯着医疗卫生口吗?

怎么突然声东击西了?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具体是啥事儿,

你们都知道了,

昨天,

上演了所谓的“赤壁之战”,

虎扑的jrs号称以66万直男气场,

碾压了吴亦凡3300万粉丝的智商。

资讯、娱乐类的账号跟进属于本分,

各种财经、科技、广告创意行业的大号,

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骂战具体的过程我们就不关注了,

今天我就想说说,

我还能在大号身上找选题不了?

行吧,

我抱着一kr必s之心,

(倒装用法不能缺)

学习了一下,

感慨了一下,

这大概就是业内高端人士说的,

大号们对自身领域之外热点的关注,

是内容生产“泛娱乐化”的一种体现。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泛娱乐化”现象,

原本偏重于贬义的描述,

简单说,

就是利用粗鄙搞怪的内容,

或夸张滥情的形式去刺激受众感官,

让受众得到快感,

达到让受众持续关注的目的。

如今,

“泛娱乐化”正慢慢转向比较中性的理解。

通过一些平台政策,

和网络KOL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引领,

“泛娱乐化”开始更多地指向形式,

而非精神内核。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不管你的账号是“母猪的产后保养”,

还是“近藤女士的收纳魔术”,

内容在向细分、垂直领域发展的同时,

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的包装,

也与既有的认知形成巨大反差。

以前,

精准高深的术语代表“专业”,

端庄冷静的语言风格代表“严谨”

脱离所谓的“低级趣味”,

打造“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印象,

才是“牛人儿”的基本修养。

但是,

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之下,

这样做已经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权威、专家、奖章、资深,

不再是贴了标签就能被认可的描述,

不实打实地跟“民间的真功夫”过过招,

不真切地亮出自己的实力,

永远存在被质疑甚至被否定风险。

比如一些科普类的账号,

要把内容和语言进行转化,

要用“说人话”的方式,

去说“不好懂”的常识。

再比如一些影评类账号,

用有智有趣的文字,

和灵活多变的逻辑魔术,

将“文艺批评”这个特别有年代感的事,

普及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泛娱乐化不一定会带来成就,

但是,

它在拉近账号与用户关系的方面,

在打造账号个性化、人格化方面,

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

泛娱乐化只是一种获取传播力的手段,

它并不是账号得以生存的底层支撑,

如果,

新榜只为了皮一下而复述“吴虎大战”

没有延伸后面的探讨和数据分析,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如果,

姜茶茶只贴了“生理卫生”口味的骂战,

而没有探讨“荡妇侮辱”的价值观问题,

那么这些大号不但失去立身之本,

就连抖机灵的手法,

都会早早淹没在2000万个公号里。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所以,

从一个修音视频到全网关注,

我们最终看到了什么?

除了追热点的经验积累,

还能拿到什么呢?

还是有不少的,

学习大号的切入点和切出点,

学习有识之士的理论高度,

学习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

学习让自己变得敏锐的一切方法。

至少别像我这样,

到这个时辰才写出这篇推文。

当然,

“泛娱乐化”的效果并不可控,

追热点有时候跟撞大运一样,

有料不等于一定拿到10W+,

但是“尬聊”很可能被热点烫到掉粉。

吓skr人!这个热点我没追,损失了10W粉儿?

不如这样,

我们一起来搞个挑战,

你们帮我把这篇转发出去,

周一来看看本文阅读量,

就知道下回咋追热点了。

Muhahahahah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