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出征人数达500万,战后不久国家灭亡

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征战, 出征人数达500万, 战后不久国家灭亡

和开凿大运河一样,征讨高句丽这事儿也不是隋炀帝的专利,最先想到征讨高句丽的是他老爸杨坚,最先落实为行动的同样是老杨。阿广其实依旧是在沿着老爹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

公元七世纪的朝鲜正处于“三国时代”。那时的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地处半岛南端,与大隋隔海相望;而高句丽则位于半岛北部(还包括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其时,高句丽正处于全盛时期,大有吞并新罗、百济,一统朝鲜半岛之声势。新罗和百济磕不过高句丽,只好投到了大隋的门下,寻求庇护。而隋朝呢,自然也不希望周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居,所以就经常出面给这两小弟撑腰。大隋和高句丽的矛盾由此而生。

早在隋文帝时期,隋朝就要求高句丽承认其宗主国的地位。出乎隋文帝的意料的是,高句丽居然强硬地拒绝了。杨坚怎么也没有想到高句丽会拒绝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大隋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国力强盛,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化外之邦的高句丽就是借给它一万个胆,也断然不敢螳臂当车。可是,他忘了,自视甚高一直是朝鲜人的“优良”传统。高句丽人不仅认为自己有着不输于大隋的国力,反而还向隋朝提出了领土要求。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老大高元发兵进攻辽西,好在时任营州总管的韦冲统御有方,将来犯之敌驱逐出境。

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出征人数达500万,战后不久国家灭亡

这就把老杨给气坏了。老杨的面子挂不住了,满以为天下已经是海晏河清,孰料偏偏跳出个高句丽来破坏这份和谐。老杨决定好好地教训教训这个高句丽。他任命五子汉王杨谅和大臣王世积为行军元帅,以高颖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征讨高句丽。

结果是大败而归,不是败给了高句丽人,而是败给了老天爷。汉王杨谅率领陆军从临渝关出发。大军刚开出没多久,就接连遭遇到大雨和洪水,粮草供应不上,又加上瘟疫流行,战斗力尽失,只好停在了原地。周罗睺的水军从东莱出发,本打算直捣平壤,谁曾想在渡海登岛时遭遇到了台风,舰船大半沉没,人员死伤惨重。万般无奈之下,两路隋军只好先后撤退。老杨仔细一算,伤亡竟高达二十七万人,占总数的90%。

从当初的志在必得到现在的惨淡收场,尴尬的结局让老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高元听说这个消息乐坏了,不过他并不想与隋朝全面开展,便派人送来了一份谢罪表,并且在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内心深处恨不得将高元大卸八块,但是现在无力再战,只好咬着牙把一腔愤恨压在了心底,顺势接受了高元的谢罪。

双方都是逢场作戏,但好在彼此都不愿意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所以在文帝时期倒也相安无事。到了隋炀帝这个二杆子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一次,阿广到东突厥启民可汗处串门儿。可巧,高句丽的使者也来访问突厥。高句丽使者在与启民可汗的会晤中,对隋朝的不满和蔑视溢于言表。忠于隋朝的启民可汗旋即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隋炀帝。好大喜功的阿广可没有他老爹的那份坚忍,对高句丽使者发了飙:“你可转告高元,尽早来朝见。若有不臣之心,朕当率启民前去讨伐,即刻诛灭!”

高句丽使者回去了,但高元却没有来。恼羞成怒的隋炀帝在朝野主战派的鼓动之下,终于发动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的大悲剧。

不过,有一点要承认,阿广虽然在战略上藐视高句丽,但是在战术上却是高度重视对方。他做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首先,他大笔一挥,就开凿了永济渠,向涿郡输送粮食和士兵;其次,他还拿出大把的银子在涿郡建造了林朔宫作为征讨高句丽的大本营;最后,他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征兵,以至于“增置军府,扫地为兵”。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阿广正式下诏征讨高句丽。出征大军人数竟高达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隋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出征人数最高的记录。那个时候隋朝整个国家人口才5000万左右。这一百多万人马分为左十二军和右十二军,分别从二十四个方向向平壤发起进攻。此外还有一支从东莱出发的水军。时过百年,宋代的司马光仍然惊叹:“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此时的隋炀帝与他的前辈符坚一样,满以为自己的大军将像石头砸碎鸡蛋一样将高句丽碾个稀烂。可是,历史总是给予他们这些穷兵黩武、自大狂妄的人以无情嘲讽。出师的雄浑正好与惨淡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出征人数达500万,战后不久国家灭亡

隋唐征讨高句丽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率江淮水军,渡海在高句丽的贝水登陆,大军进至距平壤六十里地的地方,大破高句丽军。初战告捷的来护儿轻敌冒进,高句丽军则示弱打开城门诱敌,来护儿率军突入平壤,却发现城内埋伏有高句丽精兵,四万隋军几乎全军覆没,来护儿仅率千余人逃出生天。

于仲文率三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七战七捷,挺进至距离平壤三十里的地方,狡猾的高句丽人派人诈降,骄傲的于仲文马上就忘记了来护儿的前车之鉴。高句丽军趁隋军疲惫不堪且粮草缺乏之际,从四面围攻隋军,隋军惨败,一路狂逃。到了辽东城,一清点人数,只剩下两千多人,军械几乎全部丢失。这就是隋军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惨淡结果。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就几乎快要耗尽大隋的国力了。可是,刚愎自用的隋炀帝一意孤行,他于第二年又下诏征讨高句丽。

由于在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官军已经伤亡惨重,所以隋炀帝征集大批平民充军。此次,隋炀帝亲自到辽东坐镇指挥,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宇文述、上大将军杨义臣统率,由陆路进攻平壤;一路由来护儿率领,沿水陆从东莱渡河攻击平壤。话说回来了,隋炀帝的军事才能确实不一般,此次东征部署合理,进展迅速。隋军将平壤团团围困,双方形成对峙局面。为了破城,隋军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布袋装土,垒成比城墙高的大道,再居高临下攻击城内的士卒。

可是,就在这时,杨玄感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隋炀帝的耳中。后院起火,隋炀帝只得放弃进攻,命令军队仓促撤回国内,隋军又将大批的军械留给了高句丽人。

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出征人数达500万,战后不久国家灭亡

平息杨玄感的叛乱后,隋炀帝仍然不知疲倦地折腾着,他再一次发出征讨高句丽的诏令。此时国内起义的烽火已经遍布全国,民众纷纷逃避兵役。这样的一个光景,本来不宜再兴刀兵,可隋炀帝偏偏不,他又一次强奸了民意。

由于连年征战,屡次获胜的高句丽也是兵疲财困,高元不得已向隋炀帝献了降表。急于回国的隋炀帝终于捞到了面子,迅速同意了高句丽的投降,下令班师回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终于取得了所谓的“胜利”。

可是,隋炀帝班师回朝后,已经投降的高元居然拒绝隋炀帝的召见。隋炀帝又一次被狡猾的高句丽人给忽悠了。恼羞成怒的隋炀帝居然还想组织第四次征讨,可是此时已经是天下大乱了,隋炀帝再也无法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三次超大规模地征讨高句丽,耗费的钱财无数。本来大隋的家底就在开凿大运河时散得差不多了,现在如此大项的军费开支,更是让国库雪上加霜;此外,阿广为了一己私欲,役使民工上百万,战死士卒也高达百万,真是“可怜平壤城下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四年之后,在一片起义声中,隋朝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