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乾隆:說朕風流皆污衊,一生只愛一個人,她就是孝賢皇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在東巡途中病逝于山東德州。

事後,為寄託哀思,乾隆命人將孝賢皇后所乘御舟青雀舫運到京師保存。

然而,由於京城門洞狹窄,御舟體大不能進城。一怒之下,乾隆竟下令將城門樓拆毀。

好在時任禮部尚書的海望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

從城牆垛口搭木架,設木軌,軌上塗抹鮮菜葉汁加以潤滑;然後,千餘役夫推輓拉拽,御舟籍其柔滑而順利入城。

如此,才算是保住了城樓,並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

真實的乾隆:說朕風流皆汙衊,一生只愛一個人,她就是孝賢皇后

東巡之前,乾隆依唐人詩韻寫了一組名為《昔昔鹽》的小詩二十首,其中第十九首名《一去無還意》:

記得分離日,相期不日還。

如何一契闊,長此望邊關。

乾隆當時也不知是何心境,又何以會寫下如何哀絕之詩,而筆落竟成詩讖!

此外,決定東巡前一個月,欽天監奏稱,“客星見離宮,佔屬中宮有眚。”

“眚”者,一為“眼睛生翳”之意,又做“過錯”、“災難”解;

“離宮”為離宮六星,“客星”在古代常指彗星或現代所說的新星、超新星,“客星侵入離宮”這種天象顯然並非吉兆。

乾隆接報後,當時也頗為凜惕,但後來客星十餘天后突然消失,皇后在太醫的調治下也日漸起色,因而東巡之事仍按計劃進行。

真實的乾隆:說朕風流皆汙衊,一生只愛一個人,她就是孝賢皇后

深愛的皇后已然仙去,留給乾隆的只有太多的傷感與不甘心。

長春宮是孝賢皇后生前的寢宮,乾隆下令保留原有一切陳設。不為別的,只為以物代人,哀思有所寄託,讓那份與愛妻在一起的回憶永存。

每逢臘月二十五日和孝賢皇后忌辰,乾隆都要來此親臨憑弔。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長春宮才被允許其他后妃居住。

乾隆一直認為,孝賢皇后的不幸早逝與連生二子、而二子又接連夭亡有關。其曾作詩曰,“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夢熊”語出《詩經》,“吉夢維何,維熊維羆”,後喻為生男孩。

其詩中大意是,早知道求嫡子而喪其母,那當初寧可不要皇子也希望能保全皇后的性命。可惜,世上哪有後悔藥可吃呢?

由於孝賢皇后是在濟南城得的病,乾隆後來南巡時多次有意繞道避開濟南,怕的就是故地重遊,觸景生情,再度引起思妻之痛。

這種情緒,其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南巡過濟南韻詩》中有所表達:

濟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哀生。

春三月昔兮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由此看來,《還珠格格》裡說的“大明湖上的夏雨荷”故事恐怕是不能發生了,因為乾隆就不入濟南!

真實的乾隆:說朕風流皆汙衊,一生只愛一個人,她就是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去世時,由於乾隆的裕陵尚未修好,因而直到乾隆十七年,孝賢皇后梓宮才最終移葬地宮。

在這四年間,乾隆共在孝賢皇后梓宮前奠酒一百十八次。而自孝賢皇后入葬裕陵後,乾隆每謁東陵則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期間共計十七次。

嘉慶元年(1796年)三月初九日,年已八十六歲的乾隆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前去,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前去祭奠亡妻。

事後,乾隆作詩云:

吉地臨施蹕,種松茂入雲。

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

詩後又自注雲:“孝賢皇后於戊辰(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如此算來,孝賢皇后已經去世近半個世紀,空餘乾隆垂垂老矣。

真實的乾隆:說朕風流皆汙衊,一生只愛一個人,她就是孝賢皇后

清史專家徐廣源先生說:

乾隆是清朝歷史上擁有後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他與后妃之間的情感糾葛成了後世一些流言家、小說家、戲曲家感興趣的題材,其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

真實的乾隆是否如此多情好色不得而知,但他的嫡皇后孝賢皇后贏得了他一生一世的愛和敬卻是不爭的事實。

孝賢皇后與乾隆皇帝做了二十年的結髮夫妻,死後又讓乾隆幾十年如一日地懷念,在人情淡薄如紙、出入動輒得罪的皇宮大內,這份真摯的感情實屬難得。

乾隆的用心之真、用情之深,也足以令後人為之慨嘆。以此而論,若是孝賢皇后地下有知,或許也會為之感動與滿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