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深處有人家——黎里古鎮(上)

黎裡古鎮,蘇州城外一處籍籍無名的水鄉小鎮,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唐代前,因小鎮四周有梨樹,梨花開時,景如“雪海”,故得名“梨花裡”。後因有一位黎姓官員整修河道造福於民,小鎮眾人感其恩德,就更名為“黎裡”

梨花深處有人家——黎裡古鎮(上)

過街廊棚裡的騎行隊伍

黎裡之廊棚

黎裡沿河岸兩旁,有古民居,家家相連,長度三華里有餘。這些民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家有廊棚。

黎裡為江南富庶之鄉,商業出現較早,到了元代,黎里人的商鋪紛紛在河兩岸開建,並在鋪面上方搭建廊棚。此舉有善意,為行人避風遮雨擋陽光;有功利,起著廣告牌作用。所以,鎮上人有俗語:“晴天不打傘,雨天不溼鞋。”

水鎮廊棚建造形制多樣,足可以稱“水鄉廊棚總彙”了,有坡簷式、騎樓式、人字式、過街樓等等。清晨的騎樓廊棚裡,一隊老年騎行者一陣清脆鈴聲後不急不緩向遠方而去。廊棚恢復幽謐,陽光輕灑在麻石鋪就的路面上,間或有買菜人或學童路過。

黎裡之駁岸和河埠

廊棚外的駁岸,黎里人建造得極為講究。這是因為,駁岸的作用是防止河岸被水沖刷而塌崩,所以人們在水下打上密密的木樁,碼上麻石,這樣的駁岸不變形、不移位、不下沉,不溼滑,堅實耐用。同時,也可防止人身意外事故發生。相傳,當地一店家活潑可愛女兒明珠,一次在駁岸上玩耍時,因石塊鬆動,她落入河中,雖無性命之憂,卻丟失一條胳膊。其父後悔自己不及時加固駁岸,才造成女兒身體殘缺,於是精心學習堅實耐用的駁岸建造方式,最終駁岸建造得牢固無比。

梨花深處有人家——黎裡古鎮(上)

古河埠岸

除駁岸外,黎裡的河埠也值得一說。“埠”就是碼頭。河埠,就是河邊的碼頭。當地有叫“河埠頭”。人們可以在此取水、洗滌、用船隻接送貨物。

所以,在這個小鎮,間隔一二十步就有一座河埠,不但密集分佈,建造式樣也很多,有淌水式、雙落水式、單落水式、還有懸挑式等。

一位江南作家如此描寫河埠頭:“秋天,河水日漸消退,河埠頭跟著日漸露出。起初,水面上有七八級石階,接著增至八九級,河流緩慢地,緩慢地把河埠頭還給了我們。春天來了,河水上漲了,河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收回失地。一個飽滿的河埠頭又回來了。年復一年,我們在河埠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循環裡漸漸長大了。”

只有常年生活在水鄉小鎮的人,才會對河埠頭有如此的瞭解,從而生出這樣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